■楊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建筑形式的發展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建筑形式的造型特征是給視覺主體的人接觸了解建筑物的第一表征,人類通過對建筑造型的第一直觀感受對建筑做出初步的判斷。把建筑的形式塑造上升至美學角度去揣摩研究是自古以來建筑學的傳統。高層建筑作為發展歷史較為短暫的特殊建筑,也有其特有的美學形態,這種美學形式能夠幫助高層建筑在造型設計中更好的塑造建筑與環境的關系以及體現建筑文化地域特性等,因此研究高層建筑美學形式,探索其美學形式的原則及造型審美就顯得尤為必要。
高層建筑是一種特殊的建筑,隨著垂直交通技術的發展,它成功的把傳統建筑水平發展的模式轉變為垂直發展的模式。雖然在19世紀末期就已經出現,但是真正在世界上得到普遍的發展還是在20世紀中葉。新世紀以來高層建筑的發展正逐漸成為現代建筑技術和美學形式發展的頂峰,并且以其巨大的體量影響著城市的空間形態。高層建筑的產生無論從體量比例、立面風格,還是從細部設計以及材料的選擇上,都具有其獨特的美學價值形式。
高層建筑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與時代聯系非常緊密的一種建筑類型,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社會性,無論從人文精神、城市美學還是技術美學等來看,高層建筑都表達了人們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斷加強。進入新世紀以來,一方面隨著高層建筑設計手段與相關技術的不斷成熟,高層建筑深入到住宅、辦公、商業等多種建筑類型,同時也行成了多種建筑類型綜合的高層綜合體。于是,建筑類型的不同和使用功能的多樣化,在高層建筑形式上就呈現出多元化的形式特點,同時隨著新型技術的不段發展,高層建筑在創作上也出現了多元化概念設計的趨勢:如通過夸張的造型手法,強調建筑的標新立異;通過加強對新型技術的運用來表現技術的高科技及材料的感染力;發揮建筑的地域特色,融合地域文化,以更多的關注建筑的文化內涵等等。同時由于各地區社會經濟背景的不同,也必然出現高層建筑形式多元化的特點。人們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也引領了高層建筑形式表現的發展趨勢。
高層建筑作為一種特殊的建筑類型,一方面繼承了建筑注重其內部功能和精神意義的內涵,另一方面高層建筑與結構技術的緊密聯系,使得結構的選擇和材料的應用對于高層建筑的形式表現有很大的影響。結構上的合理與技術上的可行性是建筑功能設計的關鍵,同時也在深層意義上決定了高層建筑形式的表現。
直到今天,建筑的形式仍是表達建筑功能實用性和其內在含義的主要要素之一,高層建筑在涉及到對空間、形式、環境等的審美探討中,應以視覺美學為主要理論依據,這也是高層建筑形式創意和價值尺度所在。
高層建筑的造型往往并非是單一的簡單集合性,而是由多種體量共同組成的復雜形體或群體。美國藝術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把握住事物的整體和統一性,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談不上創造或者欣賞。這體現在高層建筑上即為應該進行整體形象構思,而不是過分的突出某一造型元素。同時他還認為整體并不是由各部分的相加而得到的。也就是說高層建筑在設計里面構圖中除了考慮開窗、遮陽、屋頂等功能要求之外,也要考慮創造出一種協調的整體效果。建筑形體設計的目的就是要解決這種整體和細節的關系,從整體出發來構思細部,同時通過細部的不斷的變化,把各個部分有機的組合在一起。
高層建筑在設計的開始,就應該要有這種統一與整體的意識,使得細節與整體是能夠相互呼應。過分的細節設計往往會喧賓奪主,影響了整體視覺形象。
密斯凡德羅曾經提出“少即使多”的設計原則,他用玻璃和鋼這種新建筑材料開拓了新一代超高層建筑的造型風格——簡潔、明快,又充分體現新技術。他所做的紐約西格拉姆大廈便是這方面的代表,全部玻璃幕墻“板式”高層建筑的新手法,在當時成為風行的樣板。樹立的長方體,簡潔精致,整齊劃一和垂直向上的氣勢,很好的體現了其“少即是多”的主張。
形式的簡化并不是簡單,高層建筑設計中的簡化,是建筑師運用盡可能少的結構特征把豐富的內容和多樣化的形式組成一個有序整體的過程,是用少量的建筑造型元素表達豐富的建筑內涵。
由于高層建筑其特殊的尺度和形體特征,使得高層建筑外形設計通常會用不同的尺度在不同的位置進行不同的造型,以設計更好的建筑造型。許多優秀的高層建筑其實在各位置中間沒有明顯的界限,上下貫穿塑造完整的形象。同時,在高層建筑的創作中,注意立面和細部的處理,才能對高層建筑形體有更完善的表達。
新世紀以來,高層建筑設計的日新月異給城市建設中的景觀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巨大的體量占據著城市的上部空間,具有很強的存在感。在高層建筑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技術、材料、設計手法等的局限,“板式”和“塔式”的摩天大樓曾經一度占據了一個時代,外部環境的相似,使人們很容易迷失在這些鋼筋混凝土的世界中。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發展以及新的結構形式的出現,人們對于高層建筑形式創造的重心開始有了逐步的轉移:造型的獨特性以及具有地標感的辨識度,成為建筑設計師們在滿足了其功能和結構條件后所考慮的高層建筑造型設計的第一要素。因為獨特的造型形體和高層建筑形象更容易在同一環境下脫穎而出,造成與環境背景的分離,同時具有一定的主題性,“誘導人們從建筑的外顯(Appearance)識別建筑的內涵。
對高層建筑主題性的追求,不但要對高層建筑的體量、材料、色彩等造型形式要素進行處理,使其能夠更加容易被辨識和理解;同時還需要創造富有表現力的建筑輪廓,使得建筑本體與周圍背景的分界線變得清晰。
自從現代建筑興起以來,把建筑作為一件藝術品,從空間的角度對建筑進行藝術的解讀是現代建筑理論研究的觀點之一,相對于多層建筑來說,高層建筑形式受到更多的結構束縛限制,因此建筑形式與結構設計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系,同時也具有更加明確、直觀、突出的集合美特征。在許多具有藝術性美感的高層建筑作品中,建筑師表現了不同的傾向性,采用了不同的手法。
這一類型的的建筑體在外觀上多呈現出幾何或多種幾何體組合的形式,如同前面提到的以密斯為代表的“板式”高層建筑的模式,在這一類型的建筑形式設計過程中,其平、立、剖面圖也是以某些集合形體表現出來。但是無論是三維的幾何體還是二維的幾何圖形,通常都不會給人帶來具體的聯想。早在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中就對建筑形體的幾何美有了認識,后來建筑師們又熱衷于把幾何和數字關系運用到建筑形式中,如正方形、三角形、黃金分割比例等等。以埃及的金字塔為例,這一三角錐型,一方面是一個完整的幾何形體,具有雕塑的特質;另一方面,它的墓室功能,也賦予了三角錐這一空間意義,便成為建筑。它的形式非常的單純,但卻極富有紀念性。
無論一個建筑師持何種觀點和建筑理論,都無法回避建筑其造型特性。在建筑的造型特性中,由于受到建筑自身機構、空間、材料、功能等的兼職,最為明顯也最為普遍化的便是幾何或均衡的造型特征。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就對建筑的集合比例作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和闡述,專門用了一章來論述老建筑中的幾何“控制線”問題,他還運用“黃金分割比例”去分析人體比例,得出“理想模度”等,并用它們來指導他自己的設計。在建筑形體的塑造中,各種幾何形體如長方體、三角錐、圓柱體等等是常常被運用的,他們之間的組合也是各式各樣,表現不同的性格。均衡亦是建筑造型不可或缺的一種類型,“最簡單的一類均衡,就是常說的對稱”,高層建筑形式在平面保持對稱的要求也與建筑力學以及建筑結構有密切的聯系。
密斯設計的紐約西格拉姆大廈、芝加哥湖濱公寓等,線條精致而纖細,表現了幾何精確的美感,同時各幾何形體的相互鏈接也表現了準確和豐富性。法國德方斯無止境大廈、貝聿銘的美國新國家美術館、東京的新千年大廈等,他們也都表達了現代主義的簡約美學概念,即是利用簡單純粹的幾何形體,賦予建筑物幾何比例的規則的理性美。(如圖1、2)

圖1 、密斯作品——紐約西格拉姆大廈

圖2 、密斯作品——芝加哥湖濱公寓
現代高層建筑的美學造型特性,除了用純粹的幾何體量和對稱的均衡形象表現以外,還有以追求曲線和不規則為目標的自由形式美。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建筑標新立異的時代日益強烈,它們以更隨意的自由曲線、自由形體表現出精致的建筑的雕塑性。這類建筑充滿了對自然的熱愛,被賦予了生命感。
西班牙建筑大師高迪將這種對自然的熱愛充分運用到了其作品中,建筑的造型及空間的處理均用流動的曲線來表達對大自然的向往。他從自然界中的動植物及景觀中吸取靈感,將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緊密融合。在高迪的建筑作品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一根直線條或一塊平面,甚至是柱子都是以傾斜的表現建筑的生機。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是為世人所公認的雕塑性建筑,它的所有墻體幾乎全是彎曲的,有的還是傾斜的,墻面上有如同堡壘上的射孔的窗洞。各個立面形象差別很大,看到它的某個面,很難想象其他各面。當然朗香教堂是一個低層建筑,其實在高層建筑領域,也有很多運用這種方法建造的建筑。
弗蘭克·蓋里是典型的自由形式建筑塑造者,他將天馬行空的造型用模型表現出來后,使用三度空間數字化儀器將它輸入電腦,成為數字化的電腦模型,然后轉換成為所需要的各種二度空間圖集,這樣由于自由塑形帶來的每塊面都不相同的曲率難度就輕易被解決。如蓋里設計的布拉格大廈,用非常擬人化的手造型建筑,用建筑體演繹了一對男女共舞的情景。(如圖 3、4、5)

圖3 、高迪作品——圣家堂圖

4、密斯作品——布拉格大廈

圖5 、蓋里作品——布拉格大廈
不論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日益關注或是商業利益的驅使,自由塑性的建筑造型越來越多的得到重視。這種對建筑線條的日趨追求,是時代條件下高層美學價值的一種體現,高層建筑從誕生以來就是標新立異,也寄托著人們對于城市形象的美好憧憬。
一直以來對于高層建筑的造型問題都是建筑學術界熱衷討論的話題,高層建筑的出現在縮短交通距離和減少交通道路面積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功效。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處在由建筑物、建筑群和城市空間構成的形體環境中,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從中體驗到有關美的信息。當代建筑界內已經普遍認為,美的創作應該是建筑設計者的最高職責,無論是一座建筑物還是一組建筑群,甚至大到一座城市的衡量都有其美學的標準。但是在其大量發展過程中,千篇一律、缺少內涵等等缺點隨之而來,這些方面需要引起設計師的高度重視。
建筑的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共同確立了高層建筑形式的價值,盡管在特定的某種情況下,其價值會傾向于物質或者精神的其中一個方面,但是脫離了精神內涵單純追求物質形式,或者脫離了使用功能單純追求形式的象征意義,都是不可能使建筑形式具備相應的美學價值。
建筑的價值產生于建筑滿足人的各種需求的過程中,因此高層建筑的視覺形式價值也不僅僅是高層建筑自身的一種屬性,而是表現在高層建筑與使用者和視覺主體互動的過程中。高層建筑的視覺形式的功效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人的需求,如果這種功效能夠滿足人的各項需求,那么這種建筑形式就是具有價值的,反之如果建筑形式與人之間不能建立這種有效的關系,那么這種建筑形式就不具備價值。當然高層建筑通過其形式表現與人建立的這種關系是復雜且多變的,這其中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在這種關系中通常起到很大的主導作用。
明確高層建筑美學形式的價值內涵,能夠讓我們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發展的新世紀更好的把握高層建筑美學形式表現的核心本質,創造出具有更高價值的高層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