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梅
老年教育是一項特殊的成人教育,與正規的學歷教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只有認真探索和研究其特點和規律,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加強教學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深化教學改革,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擴大對外影響,增強社會效益。
老年大學如何常辦常新,是每個老年教育工作者必須深思的問題。幾年來,我校圍繞“校園、家園、樂園”的辦學理念,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老年學員樂意、在意、滿意為工作標準,以用愛心、細心、耐心為教師的必備條件,熱心、真心、誠心為老年朋友服務,積極探索規范化管理的新路子,注重“學、樂、為、教”的有機結合,采用“靈活與實用、普及與提高、傳統與現代、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并借鑒學習全國和省內老年大學先進的辦學經驗,遵循因地制宜、因需設課、因人施教的指導思想,合理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進一步拓展老年教育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廣大老年朋友的學習需求。幾年來,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水平不斷提高、辦學條件日益改善,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果和社會效益。本文結合我校的發展實際及工作體會,談談老年大學的常辦常新。
老年教育是一個新生事物,其教育平臺和受教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學校管理工作也具有其特殊性。在老年大學里實行人性化管理,開展親情化服務是貫徹“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也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需要。親情化服務體現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旋律,體現了人文情懷,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了每一位學員的心里,是進一步推動老年大學的工作上層次、上水平的重要措施。通過人性化管理,親情化服務活動的開展,增強了老年大學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他們感受被尊重和被關心,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人到老年,身體、精神和心理上都需要社會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慰藉,我校在人性化管理,親情化服務方面首先從服務態度上作要求,要求全體教職工要樹立全心全意的奉獻精神,做到“笑臉相迎,微笑服務”,以學員的“樂意、在意、滿意”為標準,真心、誠心、熱心地為老年朋友服務。這種服務體現在我校的各個領域,如在過道上遇見問個好,上課前提個醒,渴了幫倒杯水,丟失的東西幫收著,身體不適誤課電話問候等等,使學員們真正體味到教職員工熱情、周到、細致的服務。
第二,簡便學員報名入學手續。我校為減輕學員排隊壓力,節省學員時間,在學校網站上開通了“在線報名”程序,學員們只須在家點擊就可順利成功報名,減少了傳統報名的復雜程序,方便了學員求學途徑,讓學員們在方便之余又能與時俱進,感受網絡時代帶來的快感,增強了他們的自豪感。
第三,開設免費公共課程。我校為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開設了多門免費公共課,為學員們提供了多種學習機會。現在的老年人年青時大多沒學過漢語拼音,學習電腦時很不方便,我校為學員所想,為他們開設了免費的漢語拼音專業,使學員們不為學習電腦而煩惱,為他們解決了后顧之憂。老年人常為外出旅游被宰而傷神,我校為他們免費開設了“文化旅游”專業,讓他們事先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以及優化的線路和最合理的價格,使他們做到胸中有數,理性消費,總是“乘興而去,高興而歸”,感受到旅游所帶來的快樂!“音樂理論與欣賞”免費課程為學習音樂(聲樂、器樂)的老年人提供了方便,使他們不為哆、來、咪而扒手指,不為五線譜而數橫線。
第四,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需求而開設課程,與老年人的需求合拍,與時代同步,注重實用性。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滿足老年人在學習中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建立健全的學校與老師、老師與學員間的評學、評教、評校的制度,增加相互間的交流,充分發揮學員的管理能力,讓他們參與班級管理工作,激發他們的主人翁精神。
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是老年大學常辦常新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老年學員的年齡、文化程度、學習目的等也隨之而變化,這就要求老年大學的課程也隨之不斷更新、提升,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各種學習需求。
1.根據學員年齡結構設置課程
隨著時代的發展,老年大學學員的年齡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校建校初期,入學的學員絕大多數年齡偏大,而現在入學的學員年齡趨向低齡化,45-50歲占16%,50-60歲占60%,61-70歲占18%,71歲以上占6%。年齡結構的變化其各自的學習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我校根據不同年齡的身體情況實行動靜結合、強弱結合的原則,年齡偏大的以靜態的書畫類及運動量較小的專業為主,年青的以動態的各種舞蹈及運動較大的瘦身專業為主。
2.根據學習目的設置課程
我校堅持按需施教,根據學員的實際學習目的,分類施教,統籌兼顧,滿足他們不同的學習需要。
對于休閑類的學員,他們把學習作為一種消遣和娛樂。我校便開設如:“形象塑身、服飾禮儀、KTV娛樂、電腦娛樂、懷舊歌曲、太極拳、形體健身等專業。教師在指導時,將知識性、基礎性的知識講透徹,以陶冶情操,培養興趣,并引導其向求知進取方面發展。
對于自娛性的學員,他們較為感性和自信,以展示自我才華為滿足。我校便開設如:各舞蹈種類的表演班、服飾展示、模特表演、文學創作、山水畫創作、電腦照片制作、藝術攝影、聲樂精品、合唱及各種器樂彈唱專業等。教師在指導他們時,肯定其成績和進步,并指出不足,以促進他們不斷進步。
對進取心較強的學員,他們較為理性,刻苦鉆研精神強,自我要求高。我校便開設如:聲樂一對一小課、聲樂小組研修班、舞蹈研修班、電腦制作研修班、書畫創作研修班、器樂演奏、器樂小課等專業。教師在指導他們時,盡量提高要求,設定標準,引導他們向專業化方面發展,圓他們年青時的藝術夢。
3.根據學員的文化程度設置課程
我校學員的文化程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年提高,大專以上學歷的占38%,高中(中專)學歷的占46%,初中以下的占16%,而2003年我校建校時統計,大專以上的學歷僅占10%。文化程度的提高,職業類型也向多樣化、高層次發展,幾年來,學員的個人素質明顯提高。我校根據文化程度提高的情況開設了如:外教英語口語、鋼琴演奏、易經文化、音樂欣賞、動漫制作、藝術概論等專業,滿足他們對知識品味、現代科技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學習需求。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一個學校建設的根本。師資隊伍建設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一個學校的穩定、和諧和健康發展。由于老年大學自身的特殊性,老年大學基本沒有專職的任課老師,師資均是由外聘用,因此,存在著師資年齡的“老齡化”、專業知識的“單一化”、教學思想的“傳統化”、教育形式的“封閉化”以及教學內容的“陳舊化”等方面的問題。
1.合理調整,優化結構
我校自建校以來,一直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在年齡、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等方面不斷進行合理的調整、組合和搭配,優化教師結構,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隊伍總體的作用和效益。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提高教師待遇,最大限度保證教師的合理待遇。
首先,提高師資的總體素質。我校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以本系統專職老師為主,并聘請在寧高校的專家教師、研究生、藝術團體的專家來校任課,全校教師隊伍中本科學歷占78%以上,副教授以上占36%,形成了一支高知識、高學歷、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
其次,解決師資“老齡化”問題。年齡結構是教師隊伍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年齡是個體智力形成、發展、成熟和衰退過程的一個重要標志。不同年齡的人既有不同的智力,又有不同的能力。青年教師有熱情、有干勁,朝氣蓬勃、精力旺盛,是搞好老年教育工作的生力軍,是老年教育事業的未來。中青年教師年富力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是老年學校的骨干。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是學校的寶貴財富。因此,我校在聘請教師時,大膽聘請年青教師,現教師隊伍青年、中年、老年的年齡比例為4:4:2。形成了一支以年青教師為生力軍、中年教師為主要骨干、老年教師為后盾的年青化教師隊伍。
再次,專業結構是指一個學校內具有各種專長人員的比例。如果學科教師不配套,專業結構不合理,那么,教學計劃的全面貫徹、落實,就會受到影響。我校的教師隊伍中,音樂、舞蹈、戲劇、美術、攝影、養生、保健、微機、文學、英語、手工藝、思想品德等各學科的教師都按學校每年的教學計劃聘請齊全,并根據專業設置,建立了完善的師資庫,以防課程調整時,確保正常教學。形成了一支專業齊全、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2.注重品德提倡奉獻強調愛心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我國古代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對教師的詮釋,為人之師,傳道、授業、解惑,是做為教師必備的首要條件。作為老年大學教師首先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老年教育事業,要具有對老年教育事業的使命感、責任感,才能符合老年大學教師的要求。
我校在選撥和聘用教師時,注重教師的思想品德修養,以愛崗敬業、關愛學員、淡泊名利、志存就遠為標準進行選聘。并要求受聘教師用“五心”教學,即:要“熱心”老年教育、對待學員要“關心”、在教學內容上要“精心”、在教學方法上要“耐心”、接受學員反饋意見要“虛心”。用力去做,只能合格;用心去做,方能成功。作為教師必須為之竭盡全力地用心付出,運用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在教學中展現自己的魅力,才能干好教育,體會其中樂趣。通過五“心”教學,得到了老年學員們的一致認可,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老年教育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需要得到社會各屆的關心和支持,也需要我們老年教育工作者的不斷總結、創新,只有我們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老年教育事業就一定會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