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華, 王 兵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四川成都 610225)
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即聯機公共檢索目錄[1],是一種通過因特網對館藏資源進行檢索的工具,是用戶有效利用圖書館資源的入口。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圖書館采用匯文系統提供的OPAC檢索平臺,通過該系統可以檢索館藏中、西文圖書及中西文期刊書目信息的機讀格式,并提供圖書預約平臺。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OPAC走上了發展和挑戰并存的道路,讀者在紙質書目和電子資源的相關聯檢索上,對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提出了各種需求,各個高校圖書館也希望通過有效的數字化資源整合途徑來解決。
OPAC是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OPAC的資源整合同其他第三方系統相比較之下具備幾大優勢:(1)強大的資源基礎。傳統紙質文獻資源在相當長時間內依然占有館藏資源的主體地位,基于OPAC的資源整合可以完全占有紙質資源,在解決紙質資源同電子資源的整合問題中本身具有優勢;(2)穩定的系統保證。OPAC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數十年的不斷改進、升級與完善,已經趨于穩定和成熟,為在此架構基礎上的整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成熟的用戶需求。OPAC已經成為用戶利用館藏資源的主要入口,對于其提供的檢索功能用戶也能夠熟悉掌握;(4)靈活的系統架構。OPAC系統本身已經具有各種服務功能,是一個完整的服務平臺,信息整合模塊可以有層次的逐一搭建在這個架構上,根據館藏資源的變化靈活調整[2]。
可見,依托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基于OPAC的資源整合,在解決圖書館數字化整合的途徑中是首選手段。對基于OPAC的資源整合進行了分類研究,并結合具體實例進行分析。
近幾年,各大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各類電子資源、專題數據庫紛紛涌現,各種檢索平臺及其不同的檢索方式給讀者造成很多使用上的不便,對此,各高校圖書館開始尋求資源整合的發展途徑。
目前國內的數字資源整合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3]:最初階段是對異構資源系統中的各類數據在邏輯上或物理上進行集中,通過統一的視圖形式表現出來,從而達到異構數據共享;隨后發展到信息整合階段,即對異構數據的屬性之間形成有機關聯,通過建立機制和標準,使其成為有機的統一整體,信息整合階段是以第一階段的數據整合為基礎;到最后發展成為以數據源的內在知識體系結構中的概念及相互關系為核心的整合階段,建立在數據整合和信息整合基礎上,更加側重數據內在的概念及關系,也是資源整合的較高層次。
在眾多高校圖書館應用的集成管理系統中,基于OPAC模塊的整合方式總體概括為兩大類[1],一類是橫向資源整合,即匯合各個高校不同自動化系統中的OPAC數據庫;一類是縱向資源整合,即向多種資源形式的延伸,使OPAC系統不僅能檢索到書目信息,而且能閱讀到全文文獻,瀏覽其文摘、書評以及與之相關的音頻、視頻等資料。這里主要討論基于OPAC縱向資源整合的方式。
USMARC856字段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為了讓館藏編目能夠反映網上電子資源的關聯描述而在1993年初定的字段,后又在1997年修訂[4]。856字段標明了被鏈接的電子資源的主機地址(URL)、電子資源名等可用于檢索的信息,通過856字段的特性,基于Z39.50協議[5],OPAC模塊可在檢索結果中給讀者提供電子資源相關鏈接信息,從而實現對館藏書目與相關電子資源的整合。

圖1 USMARC856整合方式
由于相應的網絡信息資源會不定期有所變動,例如隨書光盤數據庫所在的主機地址有變動,或者有些電子資源停止使用等等。因此造成的源數據變遷都涉及到需要對856字段進行更新,對于如何修正856字段主要運用3種方式:
(1)手工更正,在無法利用軟件更新URL時,常常只有手工更改,隨著各種服務器的地址變更往往帶來的是對成批數據的856字段的修改,效率較低。
(2)內部軟件,通過軟件批量對856字段信息的地址監控,檢測出無效的鏈接信息。但只能監控其有效性,往往無法做到批量更改。
(3)利用免費PURL服務器[6],當URL變更時,可以通過PURL解析器登記正確的URL,并以PURL作為856字段的資源名稱,當用戶通過OPAC模塊訪問該資源時,瀏覽器首先會訪問該PURL服務器,獲取相應的URL,給予用戶正確的鏈接,但仍然需要手動登記有變更的URL。
通過在上層界面調用[7],即在應用層對OPAC檢索平臺進行更改,利用OPAC提供的API,直接調用自動化系統數據庫,保持應用層以下的底層體系結構不改變,從而達到資源整合,如圖2所示。

圖2 更改應用層整合機制
這種整合方式由于是自主開發前端平臺,可根據讀者需求和電子資源服務器的變化及時靈活調整檢索頁面,通過圖書館同公司協商提供各種資源的整合接口,擴大整合范圍。這種整合方式從形式上實現了一站式檢索,功能上也可以提供各個資源間的相關交叉式檢索,大大彌補了OPAC檢索上的缺陷。
修改OPAC整合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OPAC平臺所提供的較為成熟的各種服務功能在這種方式中無法得到利用,由于是自主開發,短時間內在功能界面和便捷性上都無法同OPAC平臺相比,給讀者造成一定的困難。另外,自主平臺嫁接在自動化系統的底層上,對于底層數據的安全性較OPAC風險要大,穩定性也有一定差異。
插件可以理解為將某一特定功能的程序封裝起來,并在瀏覽過程中嵌入網絡客戶端,實現其功能。在OPAC的檢索平臺中,可以將數據庫異構檢索方式以插件的方式與其整合,在用戶檢索的同時,后臺會自動運行插件,并將異構數據庫檢索結果實時顯示在OPAC檢索結果頁面中。這種整合方式的優勢在于不需要提供Z39.50協議,就可以實現對多種異構數據庫書目信息進行整合并統一檢索,其中異構數據庫包括隨書光盤數據庫和超星電子圖書等其他多種電子資源數據庫。
3.3.1 插件構建模型
可以通過.net等網絡編程平臺實現對插件的開發,并以dll形式發布到讀者客戶端主機的特定位置,當瀏覽網站時,前臺網頁會調用dll里定義的方法,從而實現插件的功能。插件的構建過程如圖3所示[8]。
將通過調用類模塊實現功能的插件封裝起來,并編譯成安裝程序,下載到客戶端主機上,再經過安裝并注冊的方式發布到應用網站,實現插件的構建。
3.3.2 插件與OPAC整合機制
為了更好地說明后臺插件如何運行、如何獲取OPAC檢索端數據、又如何匹配異構數據庫,最終完成同OPAC的整合,可用UML時序圖(圖 4)來描述。

圖3 插件構造模型

圖4 插件整合時序圖
插件整合方式利用Web檢索技術,保證與OPAC間的無縫整合,同時又保證OPAC平臺及其后臺數據庫的獨立性,即無需更改OPAC平臺,降低了修改平臺所帶來的安全風險。與逐條著錄USMARC856字段相比,大大降低工作量,提高了可用性,具備良好的擴展功能,即隨著與館藏相關的電子資源多樣化,該模式可以滿足OPAC一站式檢索提供例如光盤、期刊全文、論文等所有異構數據庫的鏈接。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圖書館引進了“暢想之星”光盤管理系統,該系統不僅具備隨書光盤的科學管理系統結構,還利用插件提供了與OPAC間的無縫雙向整合,下面通過整合機制具體分析“暢想之星”的整合方式。
3.3.3 “暢想之星”隨書光盤管理系統與OPAC的無縫整合機制
“暢想之星”整體框架基于.NET的B/S架構,采用Web Inspection(Web檢測)和Web Intelligence(Web智能)技術,通過跟蹤TCP會話和深入檢測HTTP內容,將不同系統下的資源整合到OPAC檢索頁面。用戶只要通過一個OPAC系統界面,提交一次檢索,即可檢索到相關信息,并在OPAC頁面中顯示出來。同時在“暢想之星”界面制作書目數據時可直接調用OPAC檢索平臺,并通過索書號自動匹配和提取書目數據。具體的資源整合機制示意圖如圖5所示。
“暢想之星”提供了豐富整合功能:整合了由隨書管理系統提供的圖書封面,彌補OPAC的不足;提供圖書目錄;提供隨書光盤的在線瀏覽和下載,極大提高了讀者對OPAC的利用率;提供自建異構數據庫整合檢索入口,以此擴展豐富的檢索功能。

圖5 “暢想之星”與OPAC的雙向整合示意圖
根據資源整合的指標,對著錄USMARC856、修改OPAC平臺、插件整合3種基于OPAC的資源整合方式進行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3種基于OPAC資源整合方式的對比表
早期的增加著錄Marc856字段,標引相關電子資源主機地址等信息,從而達到整合館藏數據同電子資源的目的,但前期著錄及后期維護缺乏靈活性,根本無法滿足如今種類復雜的電子資源異構數據庫的更新,大大降低了OPAC平臺的檢索效率及使用價值。隨之出現了對OPAC平臺的更改,試圖彌補著錄MARC856字段的缺點,應用上實現了統一檢索入口,但更改OPAC平臺帶來的網絡安全隱患都存在一定的問題。而“暢想之星”應用插件方式實現了OPAC平臺的無縫整合,不僅滿足了一站式多種異構數據庫整合檢索,也使得自身的光盤管理系統提供的豐富功能在OPAC平臺得到充分展現。然而,作為獨立的隨書光盤管理系統,數據庫和管理界面的獨立使得圖書館必須具備足夠空間的存儲設備,有些高校不得不摒棄已有的光盤管理平臺,對于硬件設備不足的圖書館只有嘗試其它途徑提供資源整合。另外從檢索結果看,插件方式沒有加入過濾機制,缺乏一定的準確率,從而降低檢索結果相關度。
展望今后各高校圖書館基于OPAC的資源整合發展方向,不僅需要提供物理整合,即提供全文、目錄、圖片、書評以及相關視頻、音像等資料,還要通過改進檢索機制,使檢索結果更加側重信息的內在概念和關系,并通過對檢索結果的邏輯組織表現出來,讓讀者更好地自主選擇所需要的結果。利用插件的可拓展性,基于OPAC平臺的成熟架構,結合有效的檢索過濾機制,利用Web智能檢索技術,可以給讀者提供更人性化的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檢索服務。
[1] 鄭建明.數字文獻資源的整合與服務——以江蘇省高校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建設為原型的個案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7,(5).
[2] 魏力更.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體系的建設與發展[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3).
[3] 陸靖.論基于交叉方式下的信息資源整合[J].重慶圖情研究,2006,(4).
[4] 劉二燦.基于共享的異構數字化資源整合[J].情報雜志,2004,(1).
[5] 余春.圖書館轉型期的信息資源整合[J].貴圖學刊,2004,(3).
[6] 路金芳.多校區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整合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7,(3).
[7] 熊擁軍,張建中,王書方.數字資源統一檢索和鏈接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圖書與情報,2005,(4).
[8] Tague-Sutcliffe,Jean M.Some perspective on the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ret rieval system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6,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