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勤林
近視眼是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少年兒童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目前我國學生的近視率已居世界第二位[1]。青少年近視作為一個眼科常見病,由于發病率越來越高,因而其治療更加引起眼科醫務人員的重視,現將我科診治的68個青少年近視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8例青少年近視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8例;年齡5~16歲,平均年齡10歲;裸眼視力0.3以下3人,0.3~0.5的20人,0.5~0.8的45人。
1.2 方法 1)對就診患者均常規行視功能,驗光檢查明確診斷為近視的患者68人。2)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近視的健康教育,以求得患者和家長對近視治療的配合。3)矯正和規范患者學習的姿勢和用眼習慣,改正生活中的不良習慣。4)加強體育鍛煉和眼保健操訓練。5)改善學習環境,減少可引起視功能損害的不利因素。6)白天休息時采用霧視治療,晚上睡覺前滴用0.25%的托吡卡胺滴眼液。7)對真性近視者采用配鏡治療。8)定期復查視功能。
68例患者中視力有改善的48人,有效率(70.58%)。綜合治療前后視力情況見表1。

表1 綜合治療前后視力對比情況表
近視眼是指在調節放松的狀態下,平行光線經眼球屈光系統后聚焦在視網膜之前而引起的視力下降的眼病。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青少年近視的發病率也逐漸上升,我國已經成為近視高發展的國家,近視也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及早及時適當的治療和科學的用眼是阻止延緩近視發生發展的惟一方向。在新生兒絕大部分為遠視,隨著眼球的發育,眼軸迅速增長使屈光力增加向正視化發展,人眼的視覺在出生后6個月發育異常迅速,2~5歲逐漸發育成熟,6~7歲視力達到成人水平,一般人的視覺敏感期持續至9~12歲,眼球發育須到13~18歲完成,此過程易受視覺環境因素等影響,導致患者發生屈光性疾病[2]。近視眼的形成的機理人們曾經認為過度調節是近視眼發生的重要因素,然而新的研究表明近視眼并非調節過度而只是調節相對低下和遲滯。現代研究表明近視眼的發生機制包括遺傳和調節學說,形覺剝奪、遺傳理論,生化基礎,視覺信息和基因表達,屈光學說,環境因素等,其發生可能是多個機制共同參與的過程。其中遺傳因素是近視眼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生物前提,環境和行為因素是近視眼發生的先決條件[3]。對學生近視來說,遺傳因素可看作是近視眼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生物學前提,僅提供近視眼的可能性,而環境因素則是決定近視眼是否發生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亦即學生時期的近視眼主要是由于長期的近寫作業,并通過遺傳因素的作用而形成[2]。形覺剝奪學說認為調節紊亂(低下或遲滯)使視網膜上不能獲得清晰的圖像,形覺剝奪是近視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Wallinan等(1987)提出長時間近距離閱讀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形覺剝奪,閱讀時只有視網膜黃斑中心凹的部位能夠獲得充分的視覺刺激,而大部分視網膜細胞因缺乏足夠的刺激而活性下降,導致眼軸增長,近視發展[4]。近年我國學校衛生學研究表明,學校教育對于學生視覺健康有重要的影響,目前我國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近距離用眼時間過長,體育活動時間太少,活動量太小,學生近視眼的主要發病機制是長時間連續視近作業導致的眼軸過度增長[5]。根據上述研究近視眼的治療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1)關于近視眼預防和治療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近視眼的治療重在預防,因此關于近視眼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取得患者和家長的認同,爭取得到他們的配合,才能提高近視眼預防及治療的依從性。2)生活學習習慣的指導:由于青少年學習任務重,時間長,導致近距離用眼時間過長,長期的學習導致正確的姿勢不能維持,因此一方面要加強正確姿勢的培養,同時還要減少持續用眼的時間,做到合理用眼。另外通過社會對家長、學校的干預,盡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從而達到減少用眼。3)學習生活環境的干預:注重教室采光,光線的強度以及可能影響視功能的環境因素的改善。4)對于驗光診斷有假性近視者,可采用白天休息視遠時戴+1D~+2D的老光鏡形成霧視,緩解調節,晚上睡覺時可滴0.25%的托吡卡胺眼液。5)對于診斷為真性近視者應該配戴合適的眼鏡矯正。6)定期復查視功能,根據變化進行調整治療。通過這樣的綜合治療對于青少年近視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青少年近視隨著發病率的不斷升高,其預防和治療越來越引起重視,綜合性的預防和治療對于青少年近視有較好的療效。
[1]吳曉美,林梅.青少年近視預防及日常護理的調查分析[J].中華現代醫學與臨床,2006,7:127.
[2]覃斌.兒童青少年近視眼防治研究進展[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8,4:656.
[3]李華.學生近視眼的發生與中西藥的綜合治療[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8:165.
[4]鄭榮領,鄭一仁.青少年近視眼防治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眼耳鼻喉科雜志,2005,11:1000.
[5]鄭榮領.兒童青少年近視干預研究動態[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0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