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萍 張克
牙周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很高,據我國第二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5歲少年牙石檢出率為67.91%,牙石檢出的平均區段數為2.06。35~44歲和65~74歲中老年的牙周炎患病率分別為14.82%和22.4%[1]。
由于經濟、醫療資源、社會等多因素的影響,大部分人對口腔科懷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影響就診及治療效果。因此,在口腔治療中的心理護理十分重要,它是口腔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醫生、護士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生理、心理特點,有區別的進行心理護理,以便取得良好的合作,提高治療效果及速度?,F對124例到我科就診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探討心理干預在牙周病患者治療中的作用,并提出相應的護理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08年8月于我科就診的口腔牙周病患者124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37例,年齡17~40歲;疾病類型:牙齦炎76例,牙周炎48例。將124例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鄭州大學口腔醫學院牙周科同一副教授診治。(1)試驗組:采用心理干預,包括術前向患者講解治療過程及醫生的臨床操作水平;術中用語言鼓勵,注重與患者的交流。(2)對照組:未采取干預措施,僅僅術前介紹治療經過。
1.3 檢驗標準 綜合術中及術后表現,將患者心情分為焦慮和愉悅兩種。(1)焦慮:情緒緊張,不配合治療,常有抵觸治療的心理及動作。(2)愉悅:情緒放松,常能主動和醫生積極交流,積極配合治療。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0軟件進行分析,數據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治療心情比較見表1。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治療心情比較(例)
3.1 多數患者存在恐懼心理 牙科畏懼癥(Dental fear,DF)是對牙科診治過程或其中某些環節的害怕[2-3]。DF的發生率各家報道不一,越是能享受到口腔醫療保健條件的國家和地區,發生率可能越高,如俄羅斯13~18歲少年288名的調查結果為12.6%[4],我國尚無這方面的調查報告。研究表明,害怕治療中的疼痛是產生DF的主要原因,同時其他因素也可導致。如牙鉆、注射器、陌生的醫生和環境等[5]。有的患者剛進入牙科診室,見到牙科醫生或聽到牙鉆聲就可出現DF相應的表現[6]。
3.1.1 焦慮 患者就醫時首先表現的是焦慮,需要盡快就醫,盡快解除痛苦。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多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就醫。置身于滿是病人的候診大廳,再加上疾病狀態下患者的情緒激動,便產生了爭先求醫的心理活動及行為。往往這也是病人之間發生沖突的導火索。
3.1.2 心情愉悅 此類患者表現出了良好的心理狀態,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能較好的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同時,了解治療的過程,對治療有了一定的心理感受,大大提高了治療時間和效率,減短了占用椅位時間,提高治療病人數量。
3.2 與患者溝通在治療中的作用 要積極和患者進行交流,注意語言技巧和語氣,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如:你很勇敢,表現非常好等。叮囑患者放松心情時,治療會更好更快。同時,注意考慮患者的教育背景,文化程度,用恰當的語言進行交流,保護病人的自尊。同時,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少用專業術語。
3.3 心理護理在治療中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患者的焦慮心情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在牙周治療過程中的心理護理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將心理護理貫穿整個治療過程。
3.3.1 治療前的心理護理 大多患者都希望在短的時間內完成就診過程。當患者開始治療時,由于經歷了漫長的等待,一旦面對醫師,就希望能多占有醫師的時間,常常把“看醫師”的時間與能否得到徹底的檢查、明確診斷、全面治療方案等醫療處置聯系在一起,還有些病人期望通過一次看病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等,這些都能影響他們就醫的滿意度。所以,根據這些情況,我們要抓緊病人候診時機,進行治療前的心理護理,對疼痛劇烈或年老體弱者,適當安排提前就診;平時注意培養處理各種糾紛的能力,除了培養耐心、責任心和愛心,還要具有很強的知識層面,掌握相關知識及人文、心理各方面的知識,并注重培養組織協調及引導能力[7-8]。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
3.3.2 治療中的心理護理 臨床發現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疼痛是主要因素。因此,我們應對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措施,如對于性格內向,膽小的患者要多鼓勵;部分患者可允許有家屬陪同。提前告知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情況,改變患者的疼痛反應。由于每個人對疼痛的耐受是不同的,禁用一些不恰當的語言,傷害患者的自尊心。病人穩定的情緒、良好的心境都可增強對疼痛的耐受性。同時醫護人員在治療過程中,動作要輕柔。在牙周刮治時,盡量采取局部麻醉,進行無痛治療,體現人文關懷。
3.3.3 治療后的心理護理 牙周患者治療結束后,交代注意事項,穩定病人情緒。由于牙周病治療后,牙齦處于炎癥期,所以治療后,應囑患者避免咀嚼硬物,避免再次損失牙周組織及牙齒。進行口腔保健知識宣教,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定期做口腔檢查,防止齲病和牙周病的發生,以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為我國護理工作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服務理念, 開闊了護理人員的視野, 大大拓展了護理服務的空間。使人們認識到, 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對人的健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9]。護理工作者要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為病人考慮,才能體會病人的痛苦,病人的需要。才能真正達到人文關懷。因此,應使用正確的心理護理方法,正確的溝通交流技巧,使患者減輕恐懼焦慮的心理,更好的積極配合治療,早日解除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卞金有.預防口腔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1.
[2]Ter Horst G,Wit CA.Review of behavioural research in dentistry 1987-1992:dental anxiety,dentist-patient relationship,compliance and dental attendane[J].Int Dent J,1993,42:265.
[3]史俊南.現代口腔內科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59.
[4]Bergius M,Berggren U,Bogdanov O,et al.Dental anxiety among adolenscents in St Petersbrurg[J].Russia Eur J Oral Sci,1997:117.
[5]Alvesalo I,Murtomaa H,Milgrom P.et al.The dental fear survey schedule:a study with Finnish children[J].Int J Paediatr Dent,1993,3(4):193.
[6]Kvale G,Berg E,Nilsen CM,et al.Validation of the dental fear scale and the dental belief[J].Commun Dent Ural Epi demiol,1997,25:160.
[7]范震,胥春,高寧.口腔門診患者心理變化與心理護理[J].廣東牙病防治,2002,10(3):35-36.
[8]李光瓊,郭黎.口腔門診的健康教育[J].現代醫藥衛生,2004,20(15):1541-1542.
[9]李潤華,劉耀光.醫學倫理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