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杭蘇
(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201103,上海∥助理研究員)
上海成功申辦2010年世博會,要求長江三角洲(簡稱“長三角”)內部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全面融入到上海世博會的籌辦中去,利用區位優勢,拓展經濟空間。為此,交通作為基礎設施中重要的一環,必須科學規劃,先行實施,縮小城市群的時空差距,甚至獲得“同城效應”。而軌道交通作為現代交通體系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將為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
長三角兩省一市土地面積 21.1萬km2,人口1.4億,分別占全國的2.2%和10.8%。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乘勢而上,充分發揮優勢,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發展速度在全國名列前茅。江蘇省的集體經濟,浙江省的民營經濟,上海的金融服務經濟,都是各自發展中的亮點。日益激烈的競爭和更加廣泛的合作,使得長三角地區發展呈現出蓬勃的活力。尤其是在經歷了改革早期產業結構雷同的陣痛之后,區域內部經濟的依存性和互補性也在不斷提高。如今的長三角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都市經濟帶,形成了各省市的比較優勢以及梯度產業分布,經濟布局和結構得以優化。
目前長三角的經濟格局,基本上是改革開放以來地區內部產業轉移和比較優勢動態形成的結果,經濟區域一體化效應逐步明顯。就產業結構而言,上海已經形成了“三二一”的產業比重,而江、浙兩省第二產業發展水平高于第三產業,產業比重維持在“二三一”的水平(見表1)。第二產業仍是江浙主要的產業部門,相當數量的勞動力仍滯留在第一產業中。
表1 全國及江浙滬產業結構變化情況
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圈已經成為我國最重要的三大區域經濟帶。然而,在這些經濟帶一體化進程中,都出現了一些障礙,例如區域內部的行政壁壘,生產要素流動性不足等。行政壁壘需要通過建立區域協調機制、改善行政運作方式來加以降低以至消除。而提高要素流動性,最根本的是要加快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
“生產四要素”指勞動、土地、資本和企業家才能。其中以“人”的要素最為根本,代表著所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總和。長三角發展過程中,日益發達的立體運輸網絡為高速物流提供了便利。同時,人作為資金和技術的有形載體,流動性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江浙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及上海市的服務型產業,包括各省市相互間的往來,都使得人員流動成為必然,而且范圍不斷擴大,頻率提高。通過軌道交通網絡規劃,提高物資和人員的流動性,已經成為加快要素流動、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廣義的軌道交通系統包括鐵路、地鐵和輕軌。其中,鐵路主要服務于城市之間以及城市與衛星城鎮之間,承擔較長距離、大容量物流和客流的交通出行。它在促進城市群合理布局方面具有積極引導作用,可以支持區域內邊緣集團及衛星城鎮的發展。地鐵和輕軌主要服務于城市內部以及主城區和市郊之間的快速、中短途、大中容量的客流,對于調整城市空間結構、開發利用城市立體空間有著重要的作用。以軌道交通車站作為集聚與擴散的點,軌道交通工具要素作為傳遞的軸,通過點與軸的集聚、擴散和快速傳遞,可帶動軌道交通沿線地區綜合發展,從而形成一種新型與高效的城市經濟走廊。
建立快速軌道交通網絡已經成為大型都市圈的共識。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在國內率先進行了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研究。長三角地區也規劃了區域內部的交通網絡,包括高速公路、軌道交通、國際空港、內河航道交織形成的大型立體網路。其中軌道交通發揮了重要的快速交通功能。2005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依據該規劃,未來5至10年內將完成長三角城際軌道交通骨架網絡的建設,最終形成以上海為中心,以滬寧、滬杭(甬)為兩翼的城際鐵路主構架,覆蓋長三角地區的主要城市。長三角區域規劃將形成“三區五軸”。所謂三區,就是上海、南京、杭州城市群;五軸就是除了目前長三角發展的滬寧、滬杭、杭甬線三軸之外,在規劃中增加寧杭線和寧波到南通的沿海經濟帶。
上海申辦2010年世博會成功后,打造長三角快速交通圈成為緊迫任務。近年來,已逐步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快速交通圈,蘇通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相繼落成通車,滬寧、滬杭城際高速鐵路將先后開工建設,南京地鐵1號線已建成運營,上海更是在為2010年世博會前建成400 km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而鏖戰。其中,連接上海與長三角城市群的城際軌道交通尤其起到了“穿針引線”的重要作用,是長三角地區目前最關鍵性的交通紐帶。未來15年內,長三角地區將建5條城際軌道交通,總里程達 815 km,以上海、南京和杭州為中心的“1至2小時快速交通圈”可望形成。
軌道交通網絡的建設,對于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作用是深刻而長遠的。城市軌道交通對于緩解城市地面交通壓力、節能環保、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重點連接主城區和郊區的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對于疏導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引導人口向郊區城鎮分流作用明顯,因此也促進了城鎮化的進程。同時,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在大都市圈、城市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城市群的交通結構、城市群形態的調整均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生產要素從根本上說是人的要素。作為現代交通體系中的重要形式,除鐵路部分承擔物流功能以外,軌道交通運輸基本上是以運送客流為主。隨著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推進,長三角地區內人員的流動性將越來越強,這對于促進地區內部技術和資金流動,加快跨省市投資,拉動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高速軌道交通網絡建成之后,人們可以實現“鐘擺式遷徙”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員流動帶來的不僅是更高的經濟效率,而且還能有助于引導人員向城市外圈分散,降低在高租金城市和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成本。例如,人們可以早上從杭州乘坐城際高速鐵路直達上海市區上班,晚上下班后再回到杭州的家。或者,人們可以早上從江浙開車半個小時到達上海郊區,將車停放在軌道交通車站的專用停車場,然后再乘坐市域快速地鐵線進城。事實上,目前上海市運營和建設中的13條軌道交通線路中,就有這樣的市域快速交通線,如在建的市域快速R3線(11號線)。
相對而言,上海市的優勢在于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第三產業,而江浙兩省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更具競爭力。這種相對優勢得以保持并發揮,需要優良的基礎設施配套加以保障。軌道交通可以把之前在地理上分散的各省市組團聯成一個整體,強化城市群之間的聯系與分工,增強城市之間的配套能力,提高經濟質量,節約經濟成本,進而促使區域經濟的產業得到升級和轉型。
作為世博會配套項目,正在建設中的上海虹橋樞紐工程,就是一艘整合長三角資源的交通“航空母艦”。總占地面積26 km2的虹橋樞紐,是京滬高速鐵路、滬杭高速磁浮、軌道交通10號線、5號線、2號線、13號線、虹橋機場的連接中心。它對于縮短江浙滬之間的距離,降低商務物流成本,有效聚集人流、物流然后發散到長三角,推動整個長三角經濟的一體化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隨著二線城市與區域中心的距離大大縮短,其地位將獲得提升,長三角經濟格局將得以改變。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籌備和舉辦過程中,長三角將獲得來自世界空前廣泛的關注,更多的商業投資機會將吸引更多的資本投入。在這個過程中,軌道交通等交通體系無疑將成為至關重要的要素之一。發達的軌道交通體系將大大提升投資硬環境,并在沿線形成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四流聚集”,形成公路、水路、軌道交通的交匯,使沿線的房地產和土地大幅度升值,帶動沿線商貿流通業的繁榮,提升沿線節點城鎮經濟水平。根據測算,軌道交通建設投資對GDP(國內生產總值)的直接貢獻為1∶2.63;每1億元的投資將可能提供8 466個就業機會。因此,長三角軌道交通網絡的建設,將給人才在長三角地區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推動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強調區域內部政府間行政配合,降低乃至消除政策、監管、體制方面的壁壘,在另外一個層面上淡化界限,強調融合。長三角整體性的提升,將加快經濟一體化的腳步,通過不斷的市場競爭和合作,求得地區比較優勢,優化產業結構,避免惡性競爭帶來的損失和浪費。
(1)軌道交通網絡布局力爭優化。軌道交通網絡布局應兼顧城市軌道交通與城際軌道交通的關系,統籌考慮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合理分工和布局。據預測,世博會期間上海將迎來7 000萬的參觀客流。這不僅是對上海城市交通的嚴峻考驗,也是對長三角地區客流運送和疏散能力的巨大挑戰。長三角城際軌道交通應以城際中短途客流為主,主要承擔沿線各個城市和中心城鎮之間的客流,兼顧城市組團、次中心城鎮間的客流。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在市中心區要形成集散客運樞紐站,與城市活動中心區域相匹配;在市郊結合區城要形成若干客運量較大的放射走廊,與城市擴展方向吻合。
(2)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協調問題是長期的。由于同屬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第一梯隊,長三角各省市之間是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在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地方政府越來越強調在合作中謀發展,長三角經濟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共融的腳步在不斷加快。然而,既有的地方利益的存在也是客觀事實,因此在網絡規劃的過程中,必須為軌道交通定好位。尤其涉及到跨省市的軌道交通線路時,要做好各方的協調管理工作,最大限度降低行政成本。當然,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和漸進的過程。各省市應加大合作力度,實行資源、信息、人才共享戰略,可考慮建立軌道交通基金,促進軌道交通穩步健康持續發展。
(3)軌道交通網絡應具有前瞻性和彈性。目前長三角的軌道交通網絡已經初具規模,但路網密度還比較低。因此,軌道交通網絡的規劃設計應具有前瞻性和彈性,與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目標協調一致或適當超前,充分考慮長三角將來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并與之彈性地相適應。相對而言,長三角城市軌道交通有過熱的趨勢,應轉換觀念,大力建設城際鐵路。首先要盡早實現長三角大小城鎮都有鐵路的目標,進而實現城際軌道交通與城市軌道交通以及其他運輸方式保持有機銜接,實現零距離或最短距離換乘。
長三角軌道交通網絡的建成,將通過快速度、公交化、大容量運輸網絡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使得軌道交通沿線城市和地區實現從串珠狀發展→帶狀發展→圈狀發展的軌跡。最終,整個長三角地區都將共享軌道交通經濟帶來的繁榮。
[1]張慶賀,朱合華,莊榮,等.地鐵與輕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孫章,張冠增,蒲琪.長江三角洲城際軌道交通網絡規劃[J].城市規劃匯刊,2003(5):22.
[3]孫仁中.淺析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經濟帶的開發[J].經濟前沿,2006(5):12.
[4]孫彥軍.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分工、產業轉移分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