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進瓊 馬 麗 文 紅
(廣西大學圖書館,廣西 南寧 530004)
隨著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及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各高校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建設已成為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電子資源以其容量大、易存放、易檢索、更新快的特點,備受廣大讀者的喜愛。目前,大多數高校圖書館都在大力發展數字化資源館藏。在此背景下,為了解廣西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現狀,筆者通過訪問廣西各高校圖書館主頁,獲取到電子資源建設的相關數據,在此基礎上,對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旨在為廣西以及其他省區高校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建設提供參考。
以搜索引擎百度鏈接高校圖書館主頁的方式,訪問了廣西境內本科院校圖書館(獨立院校圖書館未做統計),調查時間為2009年5月1~20日。本次調查實際有效訪問的高校圖書館主頁18個,約占全自治區上網高校圖書館總數的90%,其中,由于網絡故障或其他不明原因,不能有效訪問的高校圖書館有兩所(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圖書館及廣西工學院圖書館)。調查的主要項目包括:館藏書目數據庫、中外文電子期刊數據庫、數字圖書館、特色數字化資源建設以及讀秀知識庫的使用情況等。
調查結果表明,在18所廣西高校圖書館中,所有高校圖書館都設置了館藏書目數據庫,購置了中文電子期刊數據庫及數字圖書館。大多數館引進了外文電子期刊數據庫,僅4所圖書館尚未引進外文數據庫,占可正常訪問圖書館總數的22.22%。18所圖書館中8所提供了網上特色服務項目,占44.44%;12所圖書館可以為讀者提供網絡導航系統服務,占66.67%;10所圖書館開設了光盤或磁帶檢索系統,占55.56%;在網上搜索不到或與校園網主頁沒有鏈接的有兩所,占10%。由此可以看出,廣西高校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發展較快,建設成果有目共睹。廣西高校圖書館網上電子資源分布情況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廣西18所高校圖書館共擁有網絡數據庫382個,平均每所圖書館擁有數據庫約21.22個。數據庫資源最豐富的屬211學校的廣西大學圖書館,其擁有的數據庫達到了161個,約占數據庫總數的42.15%,而擁有數據庫最少的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圖書館僅有3種,約占總數的0.77%。由此可見,廣西高校圖書館網絡數據庫資源分布極不均衡。網上電子資源除館藏書目數據庫各校圖書館均已開通外,其他數據庫主要分布在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及廣西民族大學等3所綜合性高校圖書館,而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只能向讀者提供少量的數據庫資源(見表1)。

表1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校圖書館網上電子資源分布情況
筆者對引進的外文電子資源也進行了不完全統計,18所高校圖書館共引進外文電子圖書3種,外文數據庫54種,電子期刊92種,總計引進各類外文電子資源約149種(具體情況見表1)。這18所高校圖書館有11所目前引進了Spring Link全文電子期刊,占61.11%;有8所參加了EBSCO全文電子期刊采購,占44.45%(主要外文數據庫種數的收藏情況見表2)。雖然總體上引進的外文數據庫種類和數量較多,但筆者從對這18所高校圖書館主頁的訪問統計中也發現,外文電子資源較多集中在廣西大學圖書館和廣西師范大學圖書館,其他高校圖書館引進的外文數據庫較少。參加CALIS集團引進外文數據庫在10種以上的圖書館僅有廣西大學圖書館和廣西師范大學圖書館兩所,約占11.11%,其他館參加CALIS集團引進外文數據庫的很少,仍有4所高校圖書館無外文數據庫。
從表1可以看出,目前擁有5種或5種以上專題數據庫的圖書館就有8家,占上網圖書館總數的44.44%。各高校圖書館在自建數據庫方面顯示了不同的優勢,能夠結合實際為本校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提供豐富的資源。擁有專題及特色數據庫的圖書館均建立了本單位博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數據庫。這些專題或特色數字化資源建設不僅可為本單位讀者提供服務,還可向更廣泛的讀者提供服務,實現了信息服務的社會化。但這些特色文獻數據庫的收藏規模較小,開發層次也較淺,而且各高校間還沒有實現資源共享。有10所高校圖書館尚未建成專題及特色數據庫。

表2 廣西高校圖書館主要數據庫列表
調查顯示,各館十分重視中文數據庫的引進,CNKI、維普、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居被使用庫的前3位,使用單位最多是CNKI和維普,均為17個;外文數據庫資源情況為:Springer-Link、EBSCO位居被使用的前兩位,Elsevie、ProQuest數據庫全文數據庫也分別被三家或兩家單位使用。Springer全文電子期刊使用率最高,共11所高校圖書館使用,EBSCO的使用率位居第二,使用單位8個。大多數高校圖書館比較傾向于使用綜合類的外文全文數據庫,但一些專業類的數據庫也被越來越多的高校圖書館使用,比如化學類、物理類、音樂類、醫學類的數據庫[3]。廣西高校圖書館主要數據庫見表2。
從表2還可以看出,學位論文數據庫也逐漸受到廣西高校圖書館的重視,5所圖書館引進了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6所圖書館引進了萬方學位論文數據庫,1所圖書館引進了ProQuest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
電子圖書因具有檢索快捷、成本低廉、節省資源、易于保存、對環境危害小、共享性強及內容豐富等優點,已越來越受到讀者的青睞。如表3所示,被調查的18所圖書館均已經購買了電子圖書數據庫。廣西高校圖書館相當重視電子圖書數據庫的使用,目前已引進中外文電子圖書數據庫9個。中文電子數據庫以超星和書生之家電子圖書為主,其中,引進超星電子圖書數據庫的有14所,書生之家和金圖高校英語資源學習總庫電子圖書則有9家單位使用。由此可見,電子圖書數據庫已成為繼網絡數據庫之后廣西高校圖書館的又一種重要的電子資源。

表3 廣西高校圖書館主要電子圖書數據庫列表
“讀秀知識庫”是一個海量全文數據及元數據組成的超大型數據庫,擁有海量學術資源庫,提供全文檢索、圖書、期刊、報紙、學術論文、會議論文、標準、專利、視頻等9個主要搜索頻道。同時,通過讀秀知識庫搜索,還能一站式檢索館藏紙質圖書、電子圖書、期刊等各種異構資源,幾乎囊括了圖書館的所有信息源。任何一個檢索詞、句都能迅速準確地定位到該詞句出處的當前頁,使檢索更深入,檢索結果更迅速、更準確。該搜索庫已和全國600多家圖書館、100多家公共圖書館及科研院所圖書館的OPAC和電子資源實現了無縫鏈接。廣西高校已有8家圖書館引進了讀秀知識搜索庫,占上網圖書館總數的44.44%。讀秀知識搜索庫在廣西高校圖書館的使用,極大提高了本地區讀者獲取文獻資源的效率。
廣西壯族自治區近些年經濟有了較快發展,但對文化開發方面的投入還相對滯后,高校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建設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廣西經濟快速發展,廣西泛北部灣大開發,特別是中國——東盟博覽會落戶南寧,都為廣西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提供了良好契機,廣西急需加大對圖書館購買電子資源的投入力度,在資金投入方面多向普通高校圖書館傾斜,使這些圖書館在電子資源建設方面與其他先進的圖書館保持同步。
調查發現,廣西高校圖書館的電子資源除幾所院校比較豐富外,大部分院校的電子資源較少,電子資源建設相對落后。因此,對區內各高校的資源進行合理布局和協調十分必要。筆者認為,一方面,各高校圖書館應該以高校圖工委為中心,充分發揮區高校圖工委的影響力和協調作用,共同建立數字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就數字資源建設與共享中存在的利益分配、權利與義務等問題達成協議,使各高校的電子資源建設與全國其他高校圖書館保持同步的發展水平,更好地為高校的科研、教學服務,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另一方面,各地區開展校地、院地多層次、多種方式的合作,如文獻代查、網上提交請求、網上原文傳遞、提供可訪問的IP地址等,以互惠互利的原則實現電子資源的共享[3]。第三,可以選擇網絡系統建設較為完善、電子資源較為豐富的某一高校(如廣西大學圖書館)為中心,構建一個統一的檢索平臺,根據各高校的使用情況協議共建,合理、公平使用,避免重復建設引起的資源浪費。第四,加快“廣西高校圖書館聯合書目檢索”[4]系統的建設力度,為讀者提供一個快速、便捷的檢索平臺。
以服務廣西、服務東盟為根本,以本校重點學科建設發展為依據,結合教學、科研和圖書館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和利用廣西豐富的民俗文化(如廣西的民歌,壯、苗、瑤等民族的服飾以及特色小吃等);海洋文化(如何利用北部灣開發漁業資源和發展旅游事業等)、生態文化(如北海紅樹林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與保護等)、熱帶、熱帶農業(如何開展水稻、香蕉、龍眼、芒果等的產經銷)和醫學(如壯醫就很有廣西特色,而且效果顯著)等資源,抓住重點,突出優勢,合理配置,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獻資源體系。加強廣西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既可以擴大廣西的知名度,發展地方經濟,又能保護生態資源,造福廣西人民。
網上極為豐富的免費資源為高校圖書館提供了重要信息來源。電子信息資源整合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核心,而網上免費資源的整合在電子信息資源整合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高校圖書館的特色之一。廣西高校圖書館可以根據本校的學科特色及科研需要,對網上資源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和收集,經過再加工和重組,充分搜集可用資源,為用戶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提供一個指引系統,從而滿足用戶對網上信息資源的需求[5]。或者可以把各高校計算機和網絡開發的專業技術人員聯合起來,開發一種專門的軟件對網上免費資源進行搜集和整理,組建成一個可供廣西各地用戶共享的網絡信息資源庫。
[1]李紅艷.安徽省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情報雜志,2005(12):135-137.
[2] 林超英等.河北省高校圖書館網上特色服務內容調查分析[J].圖書館論壇,2006(5):192-194.
[3] 馬建玲.西部地區圖書館網上電子資源現狀調查分析[J].情報雜志,2003(2):40-42.
[4] [2009-05-10].http://210.36.19.203/.
[5] 楊瑩.海南省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調查與分析[J].現代情報,2007(3):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