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蘊芳陳安存
(1.西安通信學院政教室,陜西西安 710106;2.西安財經學院經濟學院,陜西西安 710105)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
白蘊芳1陳安存2
(1.西安通信學院政教室,陜西西安 710106;2.西安財經學院經濟學院,陜西西安 710105)
作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和優先領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理性抉擇和根本出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謀求農業生態系統中各要素及其相關各系統之間、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有序化與整體性持續運作,其核心是保持農業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生產力的可持續性。當前我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困境和挑戰主要表現為:農業經營制度的先天不足和設施裝備的落后使得農業發展根基不牢;人力、資本及科技等要素的缺失導致農業發展支撐力量嚴重不足;耕地和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農業持續發展的瓶頸;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的結構性失衡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使得最終產品難以滿足社會需求。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本文認為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路徑應立足于中國現實的資源及社會約束條件,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即重視人力資本培育;大力推進農業合作化;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踐行生態農業理念。
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現實路徑
實現農業與人口、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社會條件的和諧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理性抉擇和根本出路。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選擇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義。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環發展過程,這種良性循環發展首先要建立不同的良性循環系統,同時又要根據發展的容量(資源、環境容量)選擇適當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即發展的“螺距”。因此,可持續發展就是整個社會大系統的良性循環,而這種社會大系統的良性循環是建立在各個子系統良性循環基礎上并追求社會大系統的最優化。[1]
相對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是伴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而逐漸興起的農業發展新階段,從動態發展來看,現代農業應是既繼承和發揚傳統農業的合理性因素,又不斷吸收現代科技成果的過程。作為一種產業形態,現代農業有別于傳統農業最本質的區別在于要求各類農業資源的配置效率更優,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農業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2]
中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包括:一是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生產的產量,保障食物安全;二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以滿足人們生活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保持生態資源存量非減和改善環境質量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3]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看,現代農業的發展應當實現生態可持續、生產可持續、經濟可持續和社會發展可持續;是一種保持環境不退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能生存下去以及被社會所接受的發展模式,是在盡可能滿足糧食需求的前提下,能促進農業經濟效益的持續穩定提高和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和提高農村居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并保證農業生產系統的協調與平衡以及與社會經濟文化水平、資源生態環境基礎相適應的高效持續發展的農業。
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看,我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卻面臨諸多的問題及挑戰。
2.1 農業發展的根基不牢
2.1.1 家庭承包責任制存在先天不足
作為中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家庭承包經營體制是保持農村社會穩定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政治意義。但從制度層面上看,農村土地制度框架下農民擁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產權界定并不清晰。“承包與經營其內涵有無區別,承包與經營權是同一概念,抑或是可以區分的兩種權利,理論上并無清晰的表達”。[2]導致實踐中承包與經營兩種權利都缺乏有效的實現形式。一方面農民的承包權不充分,農民的經營權行使受到限制。只能行使有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權能,最重要的出租、入股、抵押等處分權利體現并不充分。另一方面,由于經營權的不充分導致土地經營缺乏有效的交易平臺,流轉不規范,資源配置效率不高。一些地方頻頻出現有地無人種、有人無地種、土地粗放經營甚至撂荒現象,土地產權制度有待進一步明晰。
2.1.2 現代農業發展的設施裝備落后
從物質層面來看,由于政府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短缺,農民經濟實力偏低,導致農田基本建設、農業水利設施建設、道路通信信息建設難以滿足農業發展要求。全國農業第二次普查表明,2006年全國機耕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為59.9%;機播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重為32.6%;機收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重為24.9%。機電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為26.6%;噴灌面積和滴灌滲灌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僅為1.8%和0.8%。[4]農業發展基礎薄弱造成農業生產整體實力不強,農民務農收益低下,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戰略地位受到影響。
2.2 農業發展支撐力量嚴重不足
2.2.1 農村優質勞動力大量流失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業比較效益低下的特點更加突出,導致大量高素質青壯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從事非農產業,使得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整體素質呈現結構性下降趨勢,老齡化、女性化、文化素質較低成為留鄉務農勞動力的主要特征。2006年末,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中男勞動力占64%;20-50歲的比例為高達78.8%;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0.1%,文盲及小學文化程度占19.9%。[5]對于那些仍留在農村參與農業勞動的人口,兼業成為普遍的現象。正如黃宗智所指出的,現實中許多農民不是為謀利而經營,而是為保險去種植,把種地作為非農收入的補充,作為家庭保障的手段,“農業只不過是一種輔助性的活動,等于是打工的副業,自然不會很用心耕種,更不會積極創新經營。”[6]由于具有優秀素質和專門技藝的職業化農民缺失,導致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粗放,降低了稀缺農業資源利用的程度,延緩了農業機械化在農村的推廣和農業科技的普及。如何留住農村高素質勞動力以及引導其他領域的高素質人才向農業經營領域流動成為當前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2.2.2 農業資本投入嚴重不足
農業資本投入的主體包括政府、社會和農民個體。我國政府對于農業的投資長期以來不足10%,致使農業整體上缺乏金融支持。在國家投資的導向作用下,受農業比較效益低下的影響,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資金也缺乏投資農業領域的沖動。而廣大農民則由于受到城鄉二元分割體制和自身落后的生產與經營方式的限制,長期收入增長緩慢,直接導致農民由于經濟實力貧弱而缺乏投資能力。統計表明,農村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重自1996年以來呈下降趨勢,從1996年的23.33%下降到2006年的14.92%(見表1)。國家財政投資中農業投資所占比例自1990年代以來持續下降(1998年除外),2006年僅為6.5%,與政府財政收入不斷膨脹形成巨大反差(見表2)。與此同時,城鄉發展巨大差距導致的城鄉資本收益差又導致農村資金持續外流。2007年全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26.17萬億元,其中農業貸款1.54萬億元,僅占5.88%。[2]在金融支持明顯不足的情況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資本投入嚴重不足,成為制約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2.2.3 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嚴重不足
現代農業是依靠現代科技支撐的知識農業,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對其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發達國家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5%,世界平均水平為1%,而中國僅為0.3%左右。農業科研投資強度既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中國其他科研領域的投資強度。[7]我國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中,科技三項經費支出1981-1985年占1.25%,1986-1990年戰1.11%,1991-1995年僅占0.66%,1996-2000年為0.78%。與此同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我國每年產生的農業科技成果6 000多項,但轉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規模的不到20%,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僅為42.5%;而發達國家已經達到60%-80%。美國農業增產的81%,勞動生產率提高的71%歸功于農業科技進步[8]。
2.3 資源約束不斷加劇
2.3.1 可耕地數量日益減少,優質耕地比例偏低
我國人均耕地僅0.1 hm2,不到世界人均指標的一半,且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和經濟發展,耕地面積減少趨勢不可避免。我國耕地資源已經從1996年的19.5億畝下降到第二次農業普查時的18.27億畝,10年累計減少1.23億畝。2007和2008年又分別減少4.07萬hm2和1.93萬hm2。第二次農業普查顯示,耕地類別中旱地面積比重較大,占55.1%;水田和水澆地面積分別占26.0%和18.9%。從坡度等級情況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別占9.2%和3.3%。再加上水土流失嚴重、不適當施用化肥等原因,耕地質量不斷下降。考慮到人口增長慣性,決定了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人增地減趨勢的剛性約束難以逆轉,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增長到16億,人均耕地將比目前減少1/4。
表1 農村投資情況Tab.1 State of rural investment
表2 農業投資情況Tab.2 State of agriculture investment
2.3.2 水資源嚴重短缺且浪費嚴重
我國是個嚴重缺水的國家,人均水資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之一。目前全國耕地實際灌溉面積僅40%,農業用水每年匱缺300億m3,旱災已成為我國覆蓋面最廣、成災損失最大的災害。近10多年來我國每年受旱面積在2 000萬-2 700萬hm2。我國每年由于缺水少產糧食700億-800億噸,而且受災面積逐年擴大。[9]另一方面,農業生產用水浪費嚴重。由于灌區工程不配套,灌溉管理粗放等原因,我國一些大中型灌區,現在仍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再加上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問題,我國農業用水利用率很低,全國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系數平均約為0.45,渠灌區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井灌區也只有60%左右,而一些發達國家水的有效利用率可達80%。北方灌區的大部分灌溉定額高出作物實際需要的2-5倍。[10]我國這種水資源短缺與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的狀況,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程度和農業用水嚴峻形勢。水資源短缺成為21世紀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障礙。
2.4 最終產品難以滿足社會需求
2.4.1 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的結構性失衡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農產品的品質和專用性要求越來越高。而我國在短缺經濟時代形成的片面追求高產、早熟而忽視產品品質和農產品專用性的農業生產模式導致農產品普遍質量差、檔次低、專用性差,使得農業生產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嚴重錯位。一方面是部分普通農產品供過于求,不得不低價銷售,甚至被迫銷毀,農民生產的物質消耗難以得到足額補償,經濟利益嚴重受損;另一方面,許多專用性強的產品又不得不依賴進口,不僅消費者付出了更高的經濟成本,而且也使勞動力大量剩余的農業生產無法有效的提高效益。以大豆為例,大量國產大豆由于水分超標等原因,無法進入國家糧庫,農民再現賣豆無門。中國大豆的最后“堡壘”——黑龍江已經被進口轉基因大豆“攻陷”,本土油廠由于使用國產大豆虧損停產,東北地區的豆油與豆粕市場雙雙被進口大豆控制,進口大豆大行其道。最近5年間,盡管我國植物油消費總量從1 740萬t增長到了2 235萬t,但植物油的自給率卻降到40%。而一般認為要達到60%的自給率才是安全的[11]。
2.4.2 農產品質量安全令人擔憂
綠色安全、無污染是人們對農產品消費的第一要求,也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主要表現為其對消費者健康的不利影響,主要包括農產品有毒化學物質的高殘留問題,動植物疫病問題,種植養殖過程中添加劑的使用問題等。現實中由于短期經濟利益的驅動,為了盡快提高產量,增加收益,一些農民濫用化肥、農藥和超薄型農膜,導致農村環境污染和農業生態系統破壞,并造成農藥化肥殘余嚴重超標。種植養殖過程中為改變農產品的外觀和生長周期,普遍使用催熟劑、催紅劑、催甜劑以及瘦肉精等各種動植物催生劑、添加劑,造成農產品品質嚴重滑坡,極大地損害了消費者的健康。同時,農戶經營規模普遍偏小、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以及政府服務的缺失,也使種植養殖過程中的疫病防治不夠及時和規范,不僅給農戶帶來巨大風險,也直接危及消費者的健康。
順應可持續發展理念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要求,從我國現實的自然、社會約束條件出發,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路徑應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
3.1 重視人力資本培育
人力資本培育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方面。對于現代經濟來說,人的知識、能力和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物質資本和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重要。正如舒爾茨所指出的:“農民的技能和知識水平與其耕作的生產率之間存在著有力的正相關關系”,[12]而教育則是人力資本形成的主要途徑。因此,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人力資本培育,通過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13]一是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政府應從長遠和戰略的角度看待農村基礎教育對于農民、農業和農村的影響,加大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設置符合農村發展需要的相關課程,培育新生一代對農村和農業的認同。應在課程設置和教學環節中緊密結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突出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并相應增加勞動實踐的內容。有關學者的實證研究表明:“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與農村居民收入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每提高1個百分點的普及率,可帶來6.5%的當期收入增加和8.4%的延遲收入增加……教育水平的提高對于農業生產和農村社會發展具有顯著的正收益結果,會形成一條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口資源優勢的有效途徑。”[14]二是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主要是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技術學校和涉農性質的大專院校。涉農院校可以提供比較系統、正規的培訓和教育,通過定期或短期的集中學習從而全面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務農技能以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營管理的能力,并使有志于農業生產的新生勞動力獲得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能培訓和資格認證,使農業生產告別傳統的經驗階段,走向專業化和技術化,使農民成為持證上崗的現代新型農民。三是繼續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提高成年農民的務農技能,提高科學種田和適應市場的能力。今后除進一步推動政府在農民科技培訓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外,還應調動其它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的廣度。
3.2 大力推進農業合作化
我國農業由于受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制度性約束,以及人口轉移速度加快和耕地規模下降的剛性約束,決定了家庭小規模經營農業作為主要的經營形式將長期存在。但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小規模家庭農業與現代經營方式及經營組織對接,才能揚長避短發揮其優勢。在發達國家,不論農業經營規模大小,家庭農業都是作為農業經營的基本單位,但其通過社會化服務實現了家庭生產與大市場的連接。世界各國農業發展實踐證明,家庭經營符合農業生產的自然性、季節性、區域性的特征,仍然是能夠容納現代農業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農業生產形式。它既是古老的歷史現象,也是當今發達國家農業最基本的經營形式。[15]因此,中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從現實出發,在實踐中尋求有效的生產力組織方式,提高小農經濟本身的經濟效益。而加強農村合作化組織建設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通過建立在自愿聯合、民主管理基礎之上合作社來進行農業生產和市場交換,通過向其成員提供諸如農業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技術、信息等服務,可以將分散的小規模農戶組織起來,使他們以合作組織成員的身份進入社會化大市場,提高農業的生產規模和市場集中度,克服分散農戶面對生產和市場風險的先天劣勢。通過組織的力量來提高農民的市場談判地位,保障農民自身的合法權益,使農業和農民能夠借助合作經濟組織公平地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同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可以與政府提供的社會化服務實現組織化對接,有助于提高政府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整體效果,減少公共資源的損耗和浪費。
3.3 加快農村金融創新
農村金融是支持服務“三農”、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農村金融供給遠不能有效滿足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因此,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從我國農村地區的現實出發,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的核心應是強化政策扶持。既要著眼于在當前宏觀調控中加大對農村金融的供給力度;同時還要加快建立有利于農業農村長遠發展的農村金融體制機制。一是加快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發展。進一步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條件,擴大試點范圍,增加試點數量,重點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農民合作金融組織。二是制定專門的農村金融扶持政策。對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等農村金融機構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政策。對發放農業貸款的金融機構或農業貸款借款人給予財政貼息。實行符合“三農”特點的監管標準。中央銀行對于從事農村金融的機構和組織,在再貸款方面,給予利率、期限等優惠,幫助其融通所需資金。三是強化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支農責任。進一步明確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擴大政策性金融支農的服務范圍,提高政策性金融支農的力度,將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納入政策性金融服務的范圍。[2]
3.4 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改革現有農業科技投資體制,加強農業科學研究,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實現我國農業從傳統經驗向現代知識科技型的轉化是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首先,必須增加農業科研投入,提高投資強度,保證農業科技經費的穩定增長與農業科研隊伍的持續發展。其次,加強農業科學研究,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實力。包括運用生物、遺傳工程等生物技術,減少能源和資源的耗費,增加產量提高質量;運用設施農業、節水農業、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化等技術,降低勞動消耗,提高產量和增加價值量;運用精細施肥技術、農膜覆蓋栽培技術等農業化學技術,提高勞動邊際生產力;運用農業信息化技術,將作物栽培、飼養管理、病蟲害監測預報,以及農業的各種環境、資源、災害、科技、產品、價格等信息,通過計算機信息網絡傳達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手中,從而達到勞動與資本雙節約的目的。再次,徹底扭轉基層農技推廣不力的被動局面。國家和地方要支持和引導縣及縣以下農業科技機構逐步發展成為獨立核算的、綜合性的技術開發、推廣、服務經營實體,實行有償服務,以增強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活力。
3.5 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
農村勞動力數目龐大是中國的現實國情。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應當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有效地吸納勞動力,將人口劣勢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提高農產品產出數量和質量,使農民獲得較高的勞動收入。其原因在于農業生產活動對于容納勞動力來說,仍然是一個富有彈性的部門,投入更多的活勞動,不僅可以節約資本投入,也通過更加集約和精細的管理而提高產出、增加收入。[16]在中國歷史上,茶葉和絲綢生產就是勞力加技能密集型高價值農產品的光輝典范,不僅緩解了人口增長帶來的生存壓力,而且使國家得以依靠這兩項大宗產品的出口,占領全球市場兩千多年,長期賺取大量利潤。當前,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就是要借助中國農業結構調整的契機,通過大力發展蔬菜、水果、花卉的種植和舍飼禽畜類養殖,通過農業生產過程的細密化,大量吸納勞動力就業,創造高土地產出率、高勞動生產率、高資源利用率的“三高”農業。促進全球農業資源的相互替代和互補,對世界食物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3.6 踐行生態農業理念
生態農業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指導思想,以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核心,立足于區域性物質循環發展,通過種植、養殖、加工各個環節的有機銜接,盡可能降低農業經濟活動的成本消耗,提高農業經濟活動的經濟社會效益;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生產過程各個環節廢棄物的排放,將其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統一。經過多年的生態農業建設實踐,我國的科技人員和廣大農戶創造出多種生態上合理、經濟上可行,適合我國不同地區和氣候類型的生態農業模式。其中的典型模式包括:農、林、牧復合系統建設模式、農牧綜合經濟模式、南方稻田動植物共生模式、生物能多層次循環再生模式、庭院立體經營模式、減災抗災生態模式等。[17]這些模式,把傳統的農業技術精華與現代農業科技相結合,形成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農業綜合技術支撐。在今后農業發展的實踐中,國家應進一步加大生態農業理念的宣傳普及推廣,給生態農業產品以政策上的優惠和扶持,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生態農業行列,讓這一先進而又實用的理念成為廣大農民主要的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以期達到發展可持續農業的目的。
(編輯:王愛萍)
References)
[1]甘師俊.可持續發展創新:中國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8,8(3):10-14.[Gan Shij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novation:The Only Wayof Chin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J],1998,8(3):10-14.]
[2]張紅宇.中國現代農業的制度創新[J].唯實,2008,(11):47-51.[Zhang Hongyu.The System Innovationof China Contemporary Agriculture[J].Weishi,2008,(11):47-51]
[3]畢朱,柳建平.現代農業的特征及發展途徑[J].經濟體制改革,2008,(3):92-96.[Bi Zhu,Liu Jianping.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ing Path of Moderden Agricultur[J].Reformof Economic System,2008,(3):92-96.]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2號)[R/OL].中國政府網,2008-02-22.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2-402463937.htm.[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Communiquéon Major Data of the Second National Agricultural Census of China(No.2)[R/OL].The Central People's G 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8-02-22.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2-402463937.htm.]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5號)[R/OL].中國政府網,2008-02-27.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7-402464718.htm.[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Communiquéon Major Data of the Second National Agricultural Census of China(No.5)[R/OL].The Central People's G 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8-02-22.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7-402464718.htm.]
[6]黃宗智.中國農業面臨的歷史性契機[J].讀書,2006,(10):118-129.[Huang Z ongzhi.The Historical Oportunity of Chinese AgricultureDevelopment[J].Reading,2006,(10):118-129.]
[7]郭久榮.以色列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及對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啟迪作用[J].世界農業,2006,(7):39-42.[Guo Jiurong.Innovation System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Israel and Its Inspiration Function for China[J].World Agriculture,2006,(7):39-42.]
[8]高峰,王學真.誘發性創新理論與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技術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03,(12):49-52.[Gao Feng,Wang Xuezhen.Theory of Induced Innovation and the Technical Choice of China's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J].Problem of Agricultural Economy.2003,(12):49-52.]
[9]李久生.北方地區干旱變化趨勢分析[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1,(3):42-51.[Li Jiusheng.Temporal Variation of Droughts in Northern Parts of China[J].Agricultural Reaearch in the Arid Areas,2001,(3):42-51.]
[10]姚素梅,朱曉翔.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水問題及對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5(1):122-125.[Yao Sumei,Zhu Xiaoxiang.WaterProblemsandTheirSolutionsi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15(1):122-125.]
[11]我國大豆最后堡壘被進口攻陷[N].第一財經日報,2009-03-19.[China's Final Soybean Fortress Being Reduced By Import[N].The First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ily,2009-03-19.]
[12]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TheodoreW Schultz.Transforming TraditionalAgriculture[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2003.]
[13]白蘊芳.勞動力外移背景下的新型農民培育[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7(1):25-30.[Bai Yunfang.The Cultivation of New K ind of Farmers in the Situa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J].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Social Sience Edition,2007,7(1):25-30.]
[14]“完善農村義務教育財政保證機制”課題組.普及農村義務教育對農民增收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9):10-17.[Studying Team.TheEmpiricalStudy on thePopulariz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 owards the Increasing of Farmers'Income.Chinese Rural Economy,2005,(9):10-17.]
[15]杜潤生.中國農村制度變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Du Runsheng.China's Rural System Changes[M].Chengdu:Sichuan People's Press,2003.]
[16]黃宗智,彭玉生.三大歷史性變遷的交匯與中國小規模農業的前景[J].中國社會科學.2007,(4):118-129.[Huang Z ongzhi,Peng Yusheng.The Confluence of Three Historical Trends and the Prospectsfor Small-Scale Agriculture in China[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7,(4):118-129.]
[17]廖衛東,王萬山.發展我國生態農業的對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1:118-119.[Liao Weidong Wang Wanshan.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ing China's Ecological Agriculture.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1,11:118-119.]
AbstractAs the important composition and first domain of Chine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verall strategy,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rational choice and practical pathof China's contemporar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essence of agriculture is to seek the ordering and the continuous operating of the integrity of various essential factors and various related systems,the system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the agriculture is to maintain the positive circulation of productivity the agricultural system.B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griculture ha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The insufficiency of management system and backwardness of facilities cause the weak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flaws of essential factors such as manpower,capita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use the insufficient support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shortage of the farming land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becomes the bottleneck restric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the imbalanc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market demands,an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ecurity problems cause that the final products can not meet the social needs.Authors thought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Chinese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pay attention to human capital cultivation,advance the cooperativization of agriculture,speed up the rural finance innovation,promo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of agriculture,develop labor-intensive agriculture,and fulfill the idea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practice.
Key wordsmodern agricul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practical path
Practical Pat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e
BAI Yun-fang1CHEN An-cun2
(1.Xi'an Communication Institute,Xi'an shaanxi 710106,China;
2.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shaanxi 710105,China)
F327.44
A
1002-2104(2010)04-0117-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21
2009-10-12
白蘊芳,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與農村社會發展。
陳安存,講師,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