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彩蓮 王憲麗 鄭靈娟
兒童口服藥治療比較困難,療效受到一定影響。我科于2009年 6~10月對 20例兒童痢疾性腹瀉患兒應用自制中藥湯劑進行保留灌腸,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40例兒童痢疾性腹瀉患兒均為我科住院患者,臨床表現為粘液性膿血便,糞便鏡檢有大量紅、白細胞,腹瀉原因不明,均排除重度營養不良及其他全身性疾病[1],按住院順序隨機分為口服治療組及中藥灌腸組各 20例,口服治療組男 8例、女 12例,年齡 6~12歲,平均 9歲,病程1.5~8 d,平均 3.75 d,伴隨癥狀:發熱 18例。嘔吐 16例、脫水 15例。灌腸組:男 10例,女 10例,年齡 6~12歲,平均 9歲,病程 1~7 d,平均 3.5 d,伴隨癥狀:發熱 16例、嘔吐 17例、脫水 14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伴隨癥狀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均 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予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糾正酸中毒、營養支持療法及對癥治療。口服組給予利福昔明 100~200mg/次、4次/d;灌腸組用白頭翁湯[2]:白頭翁 6g,黃柏 3g,黃連 3g,秦皮 4.5g,四味藥混合置于砂鍋內加水 200ml浸泡 30min,先武火煎煮 10m in,后改文火煮 10 m in,用紗布過濾,將濾出的藥液倒入保溫瓶中,在砂鍋中再加入 100m l水,繼續煎煮 10min,用紗布濾去渣,將 2份藥液倒入砂鍋中,濃縮至 60ml,放入 250ml無菌生理鹽水空瓶中備用,患兒排便后取左側臥位或俯臥位,用20ml注射器抽取藥液,根據患兒年齡選用合適的肛管,肛管前端涂少許液體石蠟后緩慢插入肛門 12~16 cm,將藥液緩慢推注,根據患兒年齡大小注入 30m l或 20ml,而后拔出肛管,2次/d。注畢,囑患兒家屬用手擠捏臀部,使藥液盡量保留 30min以上。
1.2.2 評價方法 觀察兩組療效,顯著:治療 72h內大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3次 /d),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 72 h內大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均顯著改善;無效:治療 72h大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無好轉,甚至惡化必須改其他藥物治療。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秩和檢驗
灌腸組用藥后未見不良反應,口服組 8例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感染性腹瀉是兒科常見疾病,細菌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容易導致腸道及其他系統的感染。而糞便培養一般需 2~3 d,故在藥敏試驗前的經驗用藥非常重要。
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為半合成抗生素,本品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其作用機制為抑制細菌 RNA,多聚酶、阻止RNA合成進而抑制細菌蛋白合成而起到滅菌效果。其不良反應常見有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癥狀。兒童用藥不宜超過 7 d,反復使用易產生耐藥性[3]
“白頭翁湯”是中藥治療痢疾的方劑,白頭翁能清血分濕熱;秦皮苦寒而澀,能清濕熱而止后重;黃連清上焦之火,而除心煩口渴;黃柏瀉下焦濕熱,則赤白自清,所以對熱痢初起,下利膿血,心煩口渴,里急后重的證候最為適宜,白頭翁湯臨床應用于腸道感染有以下重要特點:①使用時不需腸道解痙藥和腸道吸附藥;②作用迅速,腹瀉﹑腹部痙攣性疼痛﹑頭痛及惡心嘔吐等癥狀均很快消失;③在腸道內有極高濃度,幾乎不存在其他器官中,故其不良反應較少;④由于只存在于腸道內,故不損害聽覺,平衡功能及腎功能,不破壞寄生的正常菌群。
表1結果顯示:灌腸組療效顯著優于口服組(P<0.01),提示應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解決了患兒因口服困難,不能按公斤體重全部按時按量服進,吐出多等問題,達不到西藥治療效果,且西藥應用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易產生耐藥性,中藥灌腸與西藥口服治療腸道感染的方法比較,降低了患兒的痛苦,不影響肝腎功能,副作用小,無明顯不良反應,患兒也易于接受,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
[1] 李少霞,王玉娥.護理學雜志,2006,21:32-33.
[2] 背景中醫學院中藥方劑教研組編.白頭翁湯《湯頭歌訣白話解》.藥物臨床信息參考.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