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鋒 南開大學 王 進 中國農業銀行深圳市分行布吉支行綜合管理部
新形勢下外貿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對策分析
趙智鋒 南開大學 王 進 中國農業銀行深圳市分行布吉支行綜合管理部
今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雖然人民銀行明確表示人民幣匯率不進行一次性重估調整,但是毫無疑問,此項決定勢必將引起新一輪的人民幣升值過程。由于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我國大多數的外貿企業對匯率波動的風險非常敏感,在上述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的對策以規避新一輪的匯率風險,毫無疑問成為了外貿企業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2005年7月的匯率制度改革之后,人民幣便步入了升值的軌道之中,圖1顯示了人民幣對主要貨幣匯率的波動情況。其中,人民幣對美元一直呈現單邊不斷升值的狀態,至2008年8月初,已經累計升值約21.2%。在此之后,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人民幣對美元的基準匯率一直穩定在6.83¥/$左右的水平上,在此期間,人民幣對歐元和日元則開始趨于貶值,在2010年經濟趨于好轉之后,又趨于升值。

圖1 “匯改”后人民幣對主要貨幣的外匯交易月度均價
此次宣告之后,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開始擺脫此前6.8275¥/$的基準水平,至7月16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已經小幅升值了0.82%。相比較而言,2005年7月開始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后,人民幣對美元在2005至2008年間,分別升值了2.4%、3.1%、5.8%和7.1%。雖然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并不意味著人民幣一定會升值,但是本文認為,此次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結果將會使得匯率波動幅度加大,人民幣短期升值的可能性仍然較大。
分析這種判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經濟危機后,我國的經濟增長率仍然領先于發達國家的增長率,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7月8日更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我國今年經濟增長率為10.5%,而預計美國為3.3%,歐元區為1%,日本為2.4%。同時,我國勞動生產率的增速也長期高于其它國家,如國際商業組織“大企業聯合會”在2007年1月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2006年,美國整體勞動生產率僅僅增長1.4%,而中國為9.5%,印度為6.9%,歐盟為4.1%,日本為2.5%。可見,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決定的匯率升值基礎仍然客觀存在;
第二,從國際政治與經濟環境上來看,歐、美等國的政治家和學者仍然把人民幣升值示為實現全球經濟增長平衡和改善國內貿易逆差的重要手段,如美國財長蓋特納就明確表示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扭曲是重建全球均衡發展的障礙,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6月24日就表示,如果中國不使人民幣升值,則其他國家應該考慮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可見,近期國際政治訴求帶來的人民幣升值壓力相比2005年時會更大。
第三,近期外貿順差規模的反彈在短期內也給人民幣升值形成了一定的動力。據我國海關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進口同比增長34.1%,出口同比增長43.9%,貿易順差為200億美元,較5月增加62億美元。雖然短期內人民幣升值的可能性較大,但是從較長的時期來看,未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又充滿了相當大程度上的不確定性,這是因為此次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并不是一次新的改革,而是此前被危機打斷的匯改進程的繼續,其最終目的還是使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最終完全真正地盯住一籃子貨幣。因此也就有不少學者認為,此次推進與匯改后幾乎是單邊升值不同,人民幣對美元也將出現雙邊波動走勢。
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調查顯示,外貿企業使用較為普遍的匯率避險方式包括:貿易融資、運用金融衍生產品、改變貿易結算方式、提高出口產品價格、改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增加內銷比重和使用外匯理財產品等。其中,由于成本相對較低,貿易融資一直是外貿企業采用最多的避險方式,借款、進出口押匯、福費廷、貼現是其主要的形式。
在匯率風險規避機制及風險管理模式上,外貿企業普遍是以財務人員為核心,以金融工具的市場運作為主要手段,通過對銀行提供的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適時的買進賣出的操作,從而來降低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然而在這種運作模式下,企業的財務部與業務部之間往往未能建立起以匯率風險管理為基礎的業務合作與信息交流機制,這使得企業資源不能夠被完全利用。同時,不少外貿企業缺乏匯率風險預警機制,實際中往往依靠主觀經驗以及國家和相關機構提供的匯率波動態勢做出相應的判斷,主觀性及準確性不高,特別是滯后性較大,外部匯率波動信息容易受到投機因素的影響,導致企業極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2005年匯率改革后,企業開始通過各種方式來積極應對匯率風險,避險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避險方法趨于多樣化,對匯率波動的適應性也有所增強,而金融工具也逐漸成為規避匯率風險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外貿企業對金融工具的認知存在誤區。這主要是受國際金融危機中眾多大型央企在金融衍生工具使用上損失慘重的影響,不少企業為此在運用金融工具規避風險上表現出不高的積極性,甚至不愿意為防范匯率風險支付成本。同時,還有一些企業認為只要使用了金融工具進行操作,就可以有效避免所有匯率風險,而對金融工具的實際操作方式、金融工具運行的內部機理并不十分關心,這很容易就造成了企業的匯兌損失,得不償失。甚至某些企業忽視企業外貿業務本身,而把金融衍生工具簡單當作一種贏利手段,以投機為目的,期望取得高額利潤,反而把自己置于更大的風險之中。
(一)建立和完善系統性的匯率風險預警機制和管理體系
在樹立正確的匯率風險管理理念、客觀評價匯率風險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建立系統性的匯率風險預警機制,從而實施科學的匯率風險管理迫在眉睫。一般而言,評價指標的選擇范圍一定是與企業進出口即利用外資等密切相關的國家及我國的一些微觀、宏觀經濟指標,如兩國的相對利率、相對通貨膨脹率、國際收支狀況;進出口國家的政治穩定程度、所采取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類型;本國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等,當然也要考慮到市場的投機因素,當指標超過公司警戒線時,就應及時采取措施規避匯率變動帶來的風險。
作為企業的管理層要充分重視認識到匯率風險的規避與管理是影響外貿企業經營效益的重要因素,設立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對匯率波動預警評估機制的監督與管理,并對系統反饋信息進行進一步分析和處理,以供決策使用。除了利用國家建立的匯率風險預警機制,以及相關機構的信息之外,有條件的公司還應當加強與社會咨詢機構的合作,引入第三方咨詢機制,協助企業建立并完善匯率風險的預警機制,發揮各自的業務專長,提升企業規避風險的能力。
有了行之有效的匯率風險預警機制,還要建立利用金融工具進行匯率風險管理的專門機構或配備專業人員。主要包括:(1)匯率風險管理部門。這一部門要保持相對獨立性,特別是在人員配置和績效考核方面應當與其他部門分開,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2)金融工具的交易部門和人員,這里是指專門進行金融工具買賣操作的一線部門和人員;(3)對風險管理進行監督的部門。該部門要定期對金融工具的運作與風險管理的實際情況加以審核控制,對金融工具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加以分析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意見,與其他部門一起完成對金融工具風險的控制,提高匯率風險規避活動的效率與可行性。
(二)企業應該和銀行聯合,共同控制匯率風險
同企業相比,商業銀行在預測和控制匯率風險方面,無疑具有明顯的優勢,如對金融貨幣政策有透徹的認識和了解,熟悉金融避險工具的應用等。但是,目前我國的銀企關系模式較為單一,主要體現在債權債務和資金結算的關系,不僅不能使銀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還無法充分協助企業規避匯率風險。
因此,一方面,企業應該和銀行聯合,利用其優勢來合理規避自己面臨的匯率風險。這包括:(1)利用銀行外匯資金業務,主要是遠期結售匯、外匯期權交易和遠期外匯買賣業務等來控制風險;(2)借助銀行貿易融資業務,如福費廷、保付代理和貼現等來提前變現國外應收賬款;(3)可以向銀行申請現匯貸款、出口押匯、海外代付等外匯貸款產品,享受人民幣升值的好處,以增加自己的利潤。另一方面,銀行也可以考慮開展關于匯率風險與防范等內容的專題講座和培訓,增強企業對于匯率風險的認識和了解,幫助企業培育和發展具備金融風險知識的人才隊伍,最終建立起與企業互惠互利的多種合作關系。
(三)選擇有利的計價貨幣,逐步采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
外貿合同采用何種貨幣進行計價是彌補企業所面臨的外匯風險的關鍵。一般而言,在選擇合同貨幣時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第一,爭取使用本國貨幣作為合同貨幣;第二,采取“收硬付軟”的方式,即爭取出口合同以硬貨幣計值,進口合同以軟貨幣計值;第三,如果雙方不能達成一致,可考慮調整雙方提出的計價貨幣在貨物總值中的相對比中,攤薄公司承擔的利益風險,減少因匯率波動可能帶來的損失。
6月22日,人民銀行發布通知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境外地域由港澳、東盟地區擴展到所有國家和地區,而試點地區業已擴展到全國20個省區。今年第一季度,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 183.5億元,為2009年下半年結算量的5倍多。自試點開始至2010年3月末,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 219.4億元。其中,貨物貿易出口結算金額 18.6億元,貨物貿易進口結算金額181.3億元,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結算金額 19.5億元。香港和新加坡是境外接受人民幣結算的主要地區,在發生人民幣實際收付的業務中,兩地合計占比88%。因此,外貿企業應當抓住此次機遇,配合國家政策的需要,在實際對外貿易中爭取采用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
(四)企業應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歸根結底,企業的匯率風險源于人民幣升值,而人民幣升值又對低附加值以及可替代性較強的產品沖擊很大,相反,那些附加值高而又差異化的產品則可以通過提高外幣計價的價格來降低匯率風險。一位日本經濟學家指出,日元升值期間,其出口商主要依靠提高以美元計價的銷售價格來降低匯率風險,機電產品和汽車的價格轉嫁率達到 50%-60%,其次是依靠產品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等經營手段。因此,我國出口企業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實現產品升級,打造自主品牌,從以價格優勢競爭轉為以質量和品牌等非價格優勢競爭。只有這樣,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才不會受到人民幣升值和其他貿易避壘的很大影響,出口企業的利潤才能得到提升。
此外,外貿企業也要開拓市場,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長期以來,我國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及歐洲等地區,這不僅使得我國對這些出口市場過于依賴,貿易爭端時有發生,而且使得我國的對外經濟政策不斷受到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壓力的影響。為此,我國的出口企業應當積極地開拓其他市場,如非洲、東盟、拉丁美洲等潛力巨大的市場。開拓多元化的市場,不僅能擴大出口量,給出口企業帶來新的利潤來源,而且能夠緩解人民幣對主要國際貨幣的升值壓力,維護國家對外經濟政策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10.3969/j.issn.1003-5559.2010.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