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麗萍,張婷婷,達 瑛
(甘肅省第三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20)
2種健康教育方式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比較
魯麗萍,張婷婷,達 瑛
(甘肅省第三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20)
目的 通過比較2種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探討有效的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干預手段,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科治療的120例糖尿病病例,隨機分為2組,分別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同時探討2種不同的健康教育干預手段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治療效果的影響。結果 實驗組(采用臨床路徑健康教育)患者在對糖尿病認知情況、急慢性并發癥出現及出院后糖尿病各項指標控制情況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采用傳統式健康教育)。結論 臨床路徑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干預效果優于傳統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糖尿?。蛔o理;臨床路徑
糖尿?。―M)健康教育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但目前尚無一種公認的、規范的健康教育模式。臨床路徑(CNP)是采用圖表的形式為患者提供有效的照顧,使治療護理有序、減少漏項、縮短住院時間、提高護理質量。CNP作為以患者為中心的成效管理模式已引起醫學界的普遍關注,近年來逐漸得到普及,被應用于各類健康服務機構。
糖尿病健康教育護理路徑以時間為橫軸,以健康指導、檢查用藥、治療護理、飲食指導、運動、健康教育、出院計劃等方法為縱軸,標出護理目標、護理記錄,對從入院介紹、入院評估、入院后的各種檢查、治療、飲食的健康指導及自身評估等方面開始到患者出院的全過程進行指導。我們使用2組對照的方式進行研究。對患者按不同層級(學歷和職稱)進行劃分,在健康教育內容方面分別有側重點。實驗組采用臨床路徑健康教育,即進行護患互動,角色轉換,分別根據不同患者對健康的不同需求制訂住院期間個體化的路線圖,由健康教育參考時間、教育內容、方式、效果評價、實施者簽名等幾部分組成。對照組采用傳統式健康教育法,即入院宣教、出院指導和隨機教育。
選擇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20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齡28~89歲,平均51.10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21例,中專14例,初中16例,小學8例,文盲1例。實驗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齡28~89歲,平均51.10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4例,中專20例,初中14例,小學10例,文盲2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不具有可比性。
實驗組采用臨床路徑進行健康教育,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
1.2.1 臨床路徑的制訂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提出的糖尿病現代治療的5個要點及患者的病情、住院日期、每日的檢查及化驗結果、用藥情況,由主管醫生和主管護士共同設置健康教育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完善,由護士長及科主任審核。根據理論和實踐資料,制訂本次研究臨床路徑的初步理論模型。本研究的臨床路徑主要由5大系統組成:文字宣教、多媒體授課、提醒、示范、咨詢反饋、評估、專題講座、小組實習與示教、床旁單個教育指導、經驗交流、閱讀糖尿病知識手冊、糖尿病患者的門診隨診、電話隨訪與咨詢指導、糖尿病教育咨詢活動、病友聯誼活動等。
1.2.2 實施 責任護士從患者入院到出院,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及護理。護士長和科主任定期了解患者掌握知識情況,并定期組織護理查房。
1.2.3 臨床護理路徑健康教育方法 在患者住院期間采用口頭講解、演示、提供畫冊、閱讀資料、座談會、定期講課、學習操作技術、調適個人心理和情感狀態的多種形式進行健康教育,對難點、重點給予反復系統地指導直至掌握。
1.2.4 改進路徑階段 研究者根據實驗反饋信息對臨床路徑模型進行一步修訂,確保臨床路徑的實施達到預期目標。
1.2.5 檢測及評價路徑階段 本次臨床路徑實驗干預總時間為9個月。每4周對文字宣教和授課示范的內容做一次重復,每3個月對評估指標進行一次總結。
自我管理能力的評價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滿意度調查采用本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在出院前一天調查。
采用SPSS 14.0統計軟件處理,進行t檢驗。

表1 2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比較(人)
表 2 2 組患者血糖水平的比較(±s,mmol/L)

表 2 2 組患者血糖水平的比較(±s,mmol/L)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組別 人數(人) 入院 出院 入院 出院實驗組對照組P 60 60 17.56±2.07 19.02±0.56>0.05 7.62±2.06 8.45±1.15<0.05 25.21±0.91 23.20±1.89>0.05 8.12±0.56 12.23±0.47<0.05

表3 2組患者滿意度的比較

表4 2組患者住院情況的比較
本研究結果表明,CNP這一全新護理服務模式的應用,對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形成一種良好的自護行為,減少住院和服務的天數,更有效地利用衛生資源大有裨益。臨床路徑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減少了護理工作的失誤、重復和拖拉;改善了護患關系,加強了相互交流、互動;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使患者盡快具備了良好的自護素質,增加了患者的依從性,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避免了各種醫患、護患糾紛。在CNP的實施過程中,護士由被動、機械地執行醫囑轉變為主動、有計劃性和預見性地進行護理工作,培養了護士的成就感和自律性,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和積極性。同時CNP是預防醫療差錯的有效方法,也可使差錯責任人更加明確。醫、護、患都按路徑表的時間順序操作,使整體護理與整體醫療有機地結合,開創了整體醫療與整體護理相互協作的新局面,體現了團隊護理的精髓。此外,臨床路徑還能夠使臨床帶教標準化、個體化,提高教學質量[1]。因此,我們認為CNP為臨床有效的教育模式,不但順應了醫院改革的潮流,還能與國際醫療體制接軌。
[1]陳穎梅,陳俊國.淺談臨床護理路徑[J].西北醫學教育,2009,1:160~162.
R195
B
1671-1246(2010)24-0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