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山紅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 101300)
心理因素與糖尿病發生發展的關系
邵山紅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 101300)
目的 探討心理因素與糖尿病發生發展的關系。方法 隨機抽取50例患糖尿病同時又有心理疾病的病人,從病因角度出發,以心理因素為主線,調查心理因素對糖尿病發病前、后的影響以及情緒波動對血糖的影響。結果 80.0%的病人在患糖尿病前就有各種急、慢性心理創傷。病人多數反映在情緒不佳時血糖化驗值增高。臨床觀察還發現,在外傷、精神創傷等應激狀態下,糖尿病病人的病情會加重。結論 心理因素也是誘發及加重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糖尿病;心理因素;關系
近年來糖尿病患病率明顯增高。而研究者多是從飲食結構、遺傳學、內分泌等方面去查找原因,卻往往忽略了心理因素對該病的影響。我們隨機抽取50例患糖尿病同時又有心理疾病的病人,從病因學角度出發,以心理因素為主線,調查心理因素對糖尿病發病前、后的影響以及情緒波動對血糖的影響。由此發現心理創傷也是糖尿病發病的早期誘因之一,而且心理因素在整個患病過程中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應注意心理因素對病情的影響并對病人輔以心理治療,這樣會對糖尿病病人的康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將我們的調查結果歸納如下。
從2008年1月~2009年1月到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內科門診就診的病人中隨機抽取50例既有心理疾病,同時又已由內科確診為患糖尿病的病人[1]。其中男25人,女25人,年齡31~56歲,平均年齡43.5歲,病程1~10年。
1.2.1 符合中國精神疾病的第三版診斷標準 50例糖尿病病人心理疾病的診斷,以《抑郁自評量表》、《漢密頓量表》以及《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等心理測量工具[2]為診斷依據。
1.2.2 心理因素在病因學中的位置調查 根據心理創傷出現的快、慢分為急性與慢性心理創傷[3],急性心理創傷經調查后發現多發生在病人患糖尿病前1~3周內;慢性心理創傷則在病人患糖尿病前、后都有,時間為3個月~3年。另外又按心理因素出現在糖尿病前、后對糖尿病的發生、發展的影響,來觀察、分析心理因素在糖尿病中的位置。
1.2.3 從心理因素對血糖的影響來觀察心理因素對糖尿病的影響
調查發現,心理因素多與病人切身利益相關,急性心理創傷多由突發事件引起,如:突然喪失親人、失業、失學、意外的人身事故或突然勞動及社交能力喪失、突發的人際沖突等。慢性心理創傷多為慢性病痛的折磨或對親人及自身身體的過分擔憂、家庭關系不和、工作不理想、人際關系不協調等。通過對這50例糖尿病病人病前心理因素的調查發現,有急、慢性心理創傷的病人共40人,占80.0%(見表1)。另外10人為有神經質人格特征者。

表1 對有急、慢性心理創傷的病人的統計
發病前心理因素的致病率高于發病后,說明50例糖尿病病人中病前因心理疾病誘發糖尿病的可能性高于糖尿病病發后繼發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見表2)。

表2 糖尿病發病前、后患神經癥與抑郁癥的人數統計
我們調查的50例糖尿病病人,在口服降糖藥的情況下,血糖基本在正常范圍之內。病人多數反映在情緒不佳時血糖化驗值(空腹及餐后)高于正常值(見表3)。
由此發現心理因素與糖尿病的關系非常密切,心理因素對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是有影響的。
許多研究已發現在綜合醫院的內、外科病人中,伴發情緒、心理問題發生的比例相當高。目前國外研究趨于一致的看法是:在內科、外科1/4~l/3的病人有心理障礙,心理障礙的長期存在會對病人的生理、心理產生不利的影響。有關研究發現,抑郁會使人體免疫功能降低(如IgA和IgM),生理活動受損,慢性疾病康復延緩。《醫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4]一書在關于“下丘腦-垂體-靶腺軸”的理論學說中提出,下丘腦受大腦皮層的制約,而大腦皮層又接受外界刺激。生理狀態下,內分泌系統在神經系統的調節及激素本身的反饋作用下保持相對穩定,而緊張狀態下機體需要動員體內的能量來適應此情況,此時下丘腦的電活動或神經生化活動增高,交感神經活動增強,腎上腺髓質釋放兒茶酚胺增加,引起肝糖原分解和糖原異生,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胰島素效應,使血糖升高,如果這種情況僅是在一定范圍,一定時間內變動是正常的功能,是機體生存和適應環境必需的。然而,如果劇烈緊張的刺激過久或反復出現就會導致神經系統的功能失調、內分泌紊亂,進而影響人的心理、生理過程,糖尿病有的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臨床觀察還發現,感染、外傷、精神創傷等應激狀態下,可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使肝糖原分解增加,加重糖原異生和減弱肝糖原的合成,導致血糖升高,出現或加重糖尿病。由此說明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3 心理因素與血糖變化的關系
因此,在治療糖尿病時,應注意給病人進行心理治療,使其學會面對應激,盡量避免緊張刺激。把心理治療應用于早期糖尿病病人或有糖尿病家族史及高危人群尚未出現糖尿病者,使他們學會適應各種情況,預防和防止心理創傷帶來的心理、生理上的不良影響。心理治療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種有利于心理創傷緩解的治療也可采用,如在糖尿病發病前、后出現神經癥或抑郁癥時可加用一些抗焦慮或抗抑郁的藥物,這在臨床觀察中已實踐過,在治療糖尿病同時口服百憂解、羅拉之類的藥物,對心理創傷的消除及糖尿病的康復均有較好的療效。盡可能地調節糖尿病病人的情緒,促進其自身免疫功能的恢復。亦可用自然療法中的松弛訓練、生物反饋、音樂放松等方法對糖尿病病人進行治療[5]。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姜左寧.精神病學[M].第3版.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
[3]高北陵,龔耀先,戴曉陽,等.心理社會因素在糖尿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及機理研究Ⅱ·緊張性生活事件對人類Ⅱ型糖尿病發生影響的初步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314:67~68.
[4]陳力.醫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5]胡佩誠.醫護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
R195
B
1671-1246(2010)24-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