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斌
(蘭州市城關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30)
蘭州市蟑螂監測數據分析及控制研究
張守斌
(蘭州市城關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30)
目的 探索蘭州地區蟑螂消長規律,完成國家監測任務。方法 粘捕法。結果 捕獲蟑螂36 067只,均為德國小蠊,5年蟑螂平均密度和侵害率分別是:農貿市場1.38~17.21只/張、9.89%~17.71%,賓館2.63~11.62只/張、25.63%~60.39%,餐飲 2.02~4.27只/張、13.91%~27.17%,居民社區 1.41~9.61只/張、13.61%~33.89%,醫院 0.01~1.42只/張、1.11%~14.10%。結論 德國小蠊為優勢蟑螂種群。蟑螂密度每年2~6月呈逐步上升趨勢,8~11月出現一個大高峰,侵害率的高峰出現在10月。應利用氣溫變化規律和環節治理開展蟑螂密度控制工作。
蘭州市蟑螂;監測數據;數據分析及控制
根據全國病媒生物監測工作的安排和要求,我中心于2005年7月起開展蘭州地區蟑螂監測工作。5年的監測為了解蘭州地區蟑螂密度分布和侵害狀況提供了大量的數據,為蘭州地區制訂科學合理的蟑螂生物防治方案提供了依據。
按照全國病媒生物監測方案蟑螂密度監測要求,在蘭州市設3個監測點,每個點選擇農貿市場1處、餐飲2處、賓館1處、醫院1家和居民社區1個。根據城關區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分別選擇區中心、交通沿線和城鄉結合部設立監測點進行監測。
全年監測,每月中旬進行監測。
應用粘捕法,使用統一的粘蟑紙(規格17 cm×10 cm)監測。用甜鮮面包為誘餌(2 g/片),每處布防10張粘蟑紙。農貿市場將粘蟑紙布放在食品加工銷售臺,餐飲和賓館將粘蟑紙布放在操作間和餐廳,醫院將粘蟑紙布放在病房,居民社區將粘蟑紙布放在廚房,晚放晨收。每個標準間(約15 m2)放置1張粘蟑紙,居民每戶廚房放置1張粘蟑紙。
捕獲蟑螂總數是指粘蟑紙粘捕成蟲或若蟲的總數。登記粘捕到的蟑螂種類和成蟲數以及若蟲數。同時記錄回收的粘蟑紙總數。計算蟑螂密度和蟑螂侵害率。
由全國病媒生物監測項目經甘肅省疾控中心下撥到各監測點。甘肅省疾控中心病媒科每年對監測點進行2次監督檢查和技術指導。
5年共捕獲蟑螂36 067只,均為德國小蠊。其中若蟲25 037只,占69.42%;成蟲11 030只,占30.58%。成蟲雌蟲5 236只,雄蟲5 794只,雌、雄分別占47.47%、52.53%。蟑螂密度2005年下半年為5.48只/張,2006年為4.61只/張,2007年為4.39只/張,2008年為3.16只/張,2009年1.39只/張。蟑螂侵害率2005年下半年為24.69%,2006年為23.38%,2007年為21.29%,2008年為20.22%,2009年為13.46%。
蟑螂密度:農貿市場2007年最高為7.33只/張,2009年最低為1.38只/張;餐飲2008年最高為4.27只/張,2007年最低為2.04只/張;賓館2006年最高為11.62只/張,2008年最低為2.63只/張;醫院2008年最高為1.42只/張,2006年最低為0.05只/張;居民社區2007年最高為9.61只/張,2009年最低為1.41只/張。侵害率:農貿市場2005年下半年為17.71%,2008年最低為9.89%;餐飲2005年最高為27.17%,2009年最低為13.91%;賓館2006年最高為60.39%,2009年最低為25.63%;醫院2007年最高為14.10%,2006年最低為1.67%;居民社區2007年最高為33.89%,2009年最低為13.61%。2005~2009年各年度不同環境蟑螂密度和侵害率結果(見表1)。
蘭州市2005年以來氣溫變化在-18℃至36℃之間,2006年最低氣溫-14℃,最高氣溫36.5℃。2007年最低氣溫-11.9℃,最高氣溫34.3℃。2008年最低氣溫-18℃,最高氣溫35.9℃。2009年最低氣溫-16.1℃,最高氣溫34.9℃.。蟑螂侵害率2005年最高在10月,為31.28%,最低在12月為17.88%。2006蟑螂年侵害率最高在8月為34.64%,最低在2月為14.04%。2007蟑螂年侵害率最高在10月為32.57%,最低在4月為15.17%。2008蟑螂年侵害率最高在10月為38.42%,最低在6月為10.00%。2009蟑螂年侵害率最高在8~10月為19.21%~19.66%。最低在11-12月,為4.47%~5.00%。蟑螂侵害率的變化見圖1。

表1 2005~2009年蘭州市蟑螂密度、侵害率情況統計
蟑螂密度2005年最高在10月為8.88只/張,2006年在8月和11月出現2個高峰分別為8.27只/張、8.71只/張。2007年在9月、10月達到11.42只/張、11.54只/張。2008年在9月達到最高為7.14只/張,2009年在6月、10月分別為4.06只/張和4.02只/張。蟑螂的密度變化見圖2。
蘭州市有關蟑螂的報道最早見于1986年的蘭州市衛生防疫資料。20世紀90年代后期由于人員及物資的大量流動和氣候變暖,蟑螂逐步從賓館遍布到醫院、居民社區及農貿市場,并在地域分布上呈現逐年擴散的趨勢。監測結果顯示:蟑螂密度每年2~6月份逐步升高,8~11月份出現一個大高峰,12月后回落。蟑螂的侵害率均在每年10月達到最高值,11月后回落。從5年的監測結果看:蟑螂密度和侵害率總體呈緩慢下降趨勢。這種結果可能與蘭州市的季節性氣候變化和冬季供暖時間有關。蘭州冬季供暖一般為5個月,2008年后改為4.5個月。每年在11月供暖前和3月停暖后氣溫會劇降,此時易在熱原附近粘捕到大量的蟑螂。從氣象資料分析:2008年1~2月有一個較長的低溫期,最低氣溫在-18.0~-15.7℃,低于2005~2007年同期的-13.0~-5.4℃。2009年1月的最低氣溫在-16.1~-11.0℃,這可能是造成2008年、2009年整體蟑螂密度下降的一個因素。2009年6月蘭州市組織的城區滅蟑活動在統計圖上反映出7月、8月2個月的低密度水平,但同期侵害率仍呈上升趨勢。

圖1 2005~2009年蘭州市蟑螂侵害率曲線圖

圖2 2005~2009年蘭州市蟑螂密度曲線圖
對蘭州市的蟑螂分布情況進行調查了解,掌握蟑螂分布范圍的和重點區域、行業,對重點區域、行業開展長期的監測、防治工作。利用氣候變化規律對蟑螂消長的影響開展滅蟑活動,結合愛國衛生運動,采取以環境治理為主的綜合性防治措施。開展滅蟑藥物的應用研究,合理有效地使用滅蟑藥物。
R195
B
1671-1246(2010)24-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