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冰,邱蘭萍,張麗雁,蘇蘭若,吳 冰
(1.遼寧中醫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1;2.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1;3.沈陽醫學院奉天醫院,遼寧 沈陽 110024)
高職內科護理學課程標準建設的研究
陳若冰1,邱蘭萍1,張麗雁1,蘇蘭若2,吳 冰3
(1.遼寧中醫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1;2.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1;3.沈陽醫學院奉天醫院,遼寧 沈陽 110024)
高職教育以培養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課程標準是高職教育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文件,課程標準的設置應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現通過調查研究、行動研究等研究方法探討課程標準的建設,以提高高職教育質量。
高職;內科護理學;課程標準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重點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課程標準是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文件,是課程建設的依據,是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建立突出職業能力的課程標準”。因此本課題以護理專業主干課程內科護理學為切入點,探索課程標準的建設。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分兩大步,第一步:對護理職業所需能力進行分析;第二步:根據對護理職業能力分析的結果,制訂課程標準。
1.1.1 調查法 研究對象為20余家三甲級綜合醫院從事內科護理工作的護士長或臨床護理帶教教師,共計160人。問卷調查采取自愿回答和不記名方式。
采用自行設計的結構式問卷,圍繞內科護理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以科室為單位,調查每個科室的護士長或帶教教師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調查的科室包括呼吸內科、循環內科、消化內科、血液內科、神經內科、風濕性內科、內分泌內科、泌尿內科。問卷以封閉式問題為主,最后一道為開放式問題,以保證問卷的全面性。對知識需求調查: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內科護理學》(第2版)中的疾病為主要內容,分別從定義、誘因、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治療、護理等幾個方面進行調查。以可測量的語言(說出、辨認、解釋、歸納、推斷、解決、計劃、總結、了解、理解、不需要知道)作為備選答案。
1.1.2 文獻法 采用計算機檢索技術,在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維普咨詢網進行檢索。為擴大檢索范圍,檢索策略為“:題名或關鍵詞+文獻來源”,即為“能力或素質+護理”。檢索范圍為全部期刊,檢索時間為2003~2008年。同時對檢索出來的文獻進行粗讀以剔除干擾文獻,對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獻進行精讀。
對問卷調查資料進行統計描述,數據為百分比形式。對收集的文獻采用內容特征分析法,以表述具體職業素質和能力的詞為觀察變量,記錄其出現的頻次;對其他研究方法獲得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
1.3.1 調查分析結果(1)臨床護理人員使用頻率較高的技術(見表1)。

表1 臨床護理人員使用頻率較高的技能技術
(2)護理崗位相關知識:對疾病的定義、誘因、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和護理等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調查,結果見表2。
1.3.2 文獻分析結果 檢索出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獻共52篇,對反應能力需求的單元詞進行分析并歸納。其職業素質的需求見表3。
2.1.1 小組討論法 參加討論人員:護理專業帶頭人、專業授課教師和教研室主任及部分臨床護理專業人員。討論目的:根據護理職業能力分析的結果討論課程標準的建設。討論內容:(1)依據護理崗位能力需求制訂課程教學目標;(2)根據教學目標討論課程性質、課程設計理念;(3)討論課程內容標準的制訂和實施建議。

表2 臨床護士相關知識需求程度

表3 護理崗位職業素質的需求在文獻中被引頻次
2.1.2 行動研究法 研究對象:2008級護理普通班和2008級護理英文班。研究人員:內科護理學授課教師、專業帶頭人、課題負責人。行動路線:(1)依據護理職業能力需求制訂課程標準;(2)執行課程標準并進行行為控制;(3)總結課程標準執行中的經驗,修訂課程標準;(4)執行修訂的課程標準,進行行為控制;(5)再次對課程標準進行總結、反思、修改;(6)形成新的課程標準。行動研究中對研究人員進行行為控制的方式包括:高職教育理論學習、互聽課檢查制度和課題負責人聽課檢查制度。在研究中采用參與性觀察的方法進行研究,研究人員既參與課程標準的執行,也對行動過程進行觀察研究。
小組討論法和行動研究法交替進行,對行動中總結出的經驗進行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為頭腦風暴法。
2.3.1 教學目標、課程性質和課程設計路線 通過分析護理崗位的能力需求,得出內科護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使學生扎實、系統地掌握臨床應用知識,使學生能獨立完成護理病史資料收集,制訂合理的護理措施,獨立操作常用內科護理技術,為患者提供適當的、系統的護理,并具有護理崗位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針對此教學目標,內科護理學的課程性質應當屬于專業必修課,是教學中的主干課程。課程設計路線要體現出工學結合的教學理念,即:授課前學生宏觀了解崗位特點,授課中理論與實習、實訓交替進行,授課后學生頂崗實習。
2.3.2 制訂課程標準應依據職業需求,標準要有實操性 課程標準的制訂應符合職業需求,也就是說課程標準應反映這一工作崗位的基本水平,是學生學習后能達到的一個常態水平,而不是最佳水平。因此本課題對護理工作者展開了廣泛的調查和訪談,了解各種相關知識、技能和素質在工作中的使用情況,將受到認可的標準詞作為課程標準制訂的依據。
同時,課程標準作為一種衡量工具,應具有實際可操作性,即具有可觀測性、可衡量性。因此在調研和訪談中,本課題選擇了具體的、可觀測的行為動詞作為某項技能、知識和素質應達到的水平。如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可描述為說出、解釋、歸納等;對技能的學習情況可描述為模擬、解決、獨立操作等;對素質的培養可描述為形成、具有等[1]。
2.3.3 基于護理工作的分工方式和工作內容,設計課程標準的內容,并提供實施建議 模擬目前的護理工作方式,將聯系緊密的工作內容設計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模塊,包括呼吸、循環、消化、內分泌、神經、血液和傳染病7個模塊,各個模塊之間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也體現前后知識、技能的連續性和邏輯性。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等疾病,因其都涉及呼吸系統,所以都屬于呼吸模塊,而其中肺源性心臟病又涉及到循環系統的知識和技能,所以在知識和技能的標準闡述中應呈現一定的連續性和邏輯性。同時,課程標準作為教學活動的指導性文件,應為教師提供一定的實施建議,如對于臨床護士來講,氧療技術是其必須掌握的操作技能,使用頻率居首位,為使學生能夠勝任護理工作,建議教師在教學中采用角色扮演法,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此項操作,并注重對學生技能操作過程的評價。同時,也為課程實施所需的空間、設備、網絡資源提供建議。
課程標準是課程實施的依據,是進行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考試命題的依據。高職教育要突出對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就要有一個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因此“以就業為導向,關注學生的職業生涯”是高職教育課程標準開發的原則之一[2]。而一種標準反映的是一個大眾能達到的水平,是個達標的基準,是每名學生在學習后都能達到的一種狀態,但并非是最佳狀態,這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留出了一定的發展空間,使課程標準成為一種指導性而非指令性的文件。此外,課程標準既要反映職業標準,又要滿足教學標準,是2者相互融合的催化劑[3]。也就是說通過實施課程標準,使教師的教學活動符合教育規律,并借助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備能夠滿足職業需求的能力。
綜上所述,高職課程標準的建設必須符合高職的教育規律和教育特色。在制訂某專業、某課程的課程標準時,要明確該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需求,明確課程標準在專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明確職業能力的需求,這樣才能建設出高質量的課程標準。
[1]劉兼.國家課程標準的框架和特點分[J].人民教育,2001,11:23~25.
[2]樓美云.高職教育課程標準開發的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08,17:19~20.
[3]成丙炎,夏玲.高職課程標準: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7,4(10):35~36.
G40-03
B
1671-1246(2010)24-0125-02
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8年度課題(08GZJ064)的結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