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馬貫眾為較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原名貫眾。李時珍曰:此草葉似鳳尾,其根一本而眾枝貫之,故草名鳳尾草,根名貫眾。綿馬貫眾別名貫眾、貫仲。味苦,性微寒。其功效是殺蟲、清熱解毒、止血,用于多種腸寄生蟲病、風熱感冒、溫熱斑疹、痄腮、衄血、吐血、便血及崩漏等。
藥材來源為鱗毛蕨科植物粗莖鱗毛蕨的干燥根莖和葉柄殘基。綿馬貫眾主產于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山區,習稱“東北貫眾”。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削去葉柄、須根,除去泥土,整個或剖成兩瓣,曬干。
性狀鑒別呈長倒卵形,稍彎曲,上端鈍圓或截形,下端較尖,有的縱剖為兩半,長10cm~20cm,直徑5cm~8cm。外表黃棕色至黑棕色,密被排列整齊的葉柄殘基及鱗片,并有彎曲的須根。葉柄殘基呈扁圓柱形,略彎曲,表面棕黑色,有縱棱線。質硬而脆,折斷面棕色,有黃白色長圓形點狀維管束5~7~13個,環狀排列。根莖質地堅硬,切斷面深綠色至棕色,有黃白色長點狀維管束5~13個,排列成環狀。氣特異,味初淡而微澀,漸苦而辛。以個大、質堅實、葉柄殘基斷面呈棕綠色者為佳。斷面為棕黑色者不能藥用(經水浸泡腐爛后造成的顏色加深)。
炮制方法按《北京市中藥炮制規范》的工藝: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悶潤8~12小時至內外濕度一致,切厚片,干燥,篩去碎屑。

附表 綿馬貫眾與混亂品的區別點

▲綿馬貫眾藥材

▲綿馬貫眾飲片
綿馬貫眾飲片性狀鑒別綿馬貫眾飲片為不規則的厚片。外表皮呈黃棕色至黑褐色,可見葉柄殘基及鱗片,葉柄殘基呈扁圓形,斷面略平坦,呈棕色,有黃白色維管束5~13個,環狀排列;切面呈棕色,有黃白色長圓形小點5~13個,環狀排列。氣特異,味初淡而微澀,后漸苦。
混亂品的鑒別要點貫眾的品種極其復雜,在鑒別時主要觀察其葉柄基部的形狀及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