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鸝 王愛軍
隨著北京市通州區新城建設的不斷推進,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涉藥企業數量不斷攀升。監管對象數量的大幅增長客觀上增加了藥監隊伍的工作任務及壓力,如何突出監管重點、合理分配監管力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利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對藥品安全風險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并結合對近兩年行政處罰案例的實證分析,初步確定通州區藥品安全監管重點,為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資源提供參考。
根據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原理及要求,筆者通過與專家訪談,在遵循藥品安全風險評價一般規律的基礎上,確定如下評價體系:
評價對象。根據研究需要,從風險產生環節(生產、流通、使用)、風險表現主體性質(合法、非法)兩個角度,評價其對藥品安全性的影響(藥品安全風險)。
評價指標。通過專家訪談,將評價體系分為危害性、發生頻率2個維度,即評價指標,并根據專家意見,確定兩者對藥品安全風險影響的權重各為0.5。
評價級別。本研究對每個評價指標的評價均采用五個評價級別,即非常高、比較高、一般、比較低和非常低,依次被賦值為1、2、3、4、5,以便于對每個評價對象打分,進行量化比較。
生產、流通、使用各環節藥品安全風險評價。評價生產環節藥品安全風險為“非常高”,對藥品安全風險具有絕對影響力,權重為0.7857。使用環節較流通環節風險稍高,均介于“比較高”和“一般”之間,兩者無顯著性差異,權重分別為0.1144和0.0999。見附表1、附表2。
合法、非法主體藥品安全風險評價。見附表3、附表4。評價結果為:合法主體藥品安全風險危害性介于“比較高”和“一般”之間,發生頻率介于“一般”和“比較低”之間,風險綜合評價介于“比較高”和“一般”之間。非法主體藥品安全風險危害性介于“非常高”和“比較高”之間,發生頻率介于“比較高”和“一般”之間,風險綜合評價介于“非常高”和“比較高”之間。結果表明,非法主體生產經營使用藥品為藥品領域主要風險;非法主體違法生產藥品為藥品領域的最大風險源。
從附表5、附表6可以看出,藥品流通環節處罰案件,占案件總數比例最大,2008年、2009年分別為59%、72%。對合法主體違反相關規定生產經營使用藥品的處罰案件,占案件總數的絕對多數,2008年、2009年分別為90%、84%。
調研認為,非法主體生產經營使用藥品為藥品領域的主要風險;非法主體違法生產藥品為藥品領域的最大風險源。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藥品行政處罰案件的被處罰主體主要是合法藥品生產經營使用單位,且藥品流通領域案件占案件總數的比例最大。這表明監管人員對藥品安全風險的判斷,與實際執法力量的分配存在差距。究其原因,一是非法主體生產經營使用藥品案件查辦困難、案源少,而合法主體在生產經營使用活動中應遵循多項法律法規的要求,違規行為發生頻率高,且因其處于監管范圍內,易被發現并處罰。二是藥品流通領域企業眾多,在違法行為發生率不高的情況下,絕對數量仍很大,占用了較多的執法力量。

附表1 模糊綜合評判法結果

附表2 層次分析法結果

附表3 合法主體違反相關要求生產經營使用藥品

附表4 非法主體生產經營使用藥品

附表5 一般程序、簡易程序統計

附表6 案件分布分析
因此,筆者認為,應在依法查辦合法藥品生產經營使用單位違法違規行為的基礎上,加大對非法主體生產經營使用藥品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打黑”工作力度,多渠道、多角度擴充非法主體案件來源;在近年嚴厲打擊“黑診所黑藥店”等五種無證經營藥品行為的基礎上,深挖來源,將工作重點向打擊非法生產藥品的“黑窩點”轉移;進一步加強對藥品生產企業的監管,通過GMP跟蹤檢查、飛行檢查、日常監督等方式,加大藥品生產企業監管頻次;必要時適當調整生產環節(安全監管科)、流通環節(市場監督科)的監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