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立新
發揮區位優勢,實現臨安公共服務設施與杭州城區“無縫對接”,有效承接大都市產業轉移和要素溢出
近年來,臨安高舉生態、科技兩面大旗,積極探索經濟與生態共贏的特色轉型升級之路,成效明顯。然而,臨安產業發展還存在規模不大、層次不高、結構不優、抗風險能力不強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應以結構調整為著力點,處理好四個關系,優化四個結構。
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優化載體結構。一是大小平臺的關系。在省級經濟開發區、重點工業功能區和中小企業創新基地三級平臺體系基礎上,努力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園和橫畈工業功能區兩大平臺。二是大小產業的關系。臨安產業規模不大,2009年全市規模工業產值381.97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62.1%。下一步,要推動裝備制造、綠色照明等塊狀經濟向產業集群轉型,同時發展民生“小”產業。三是大小項目的關系。以“大、好、高”項目為主,大力招引500強、國字號、中字頭企業,同時有針對性地招引“小、精、新”項目。四是大小企業的關系。一方面繼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自主研發,采取有效措施培育一批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另一方面不斷完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從用地指標、技術支撐等方面給予扶持。
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優化產業結構。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又積極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和農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新能源、節能環保、生命科學等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的產業化步伐。積極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裝飾材料、精密元器件、堅果食品等傳統產業高端化發展。大力發展以科技服務、大旅游業、商貿物流、文化創意等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促進土地經營權向“大戶”集中,打造昌化溪、天目溪等農業綜合功能區和示范區,致力于產業化、規模化、集聚化發展。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深入實施“一村一品”,發展設施農業、標準農業、品牌農業、高效農業。
處理好“內”與“外”的關系,優化要素結構。依托省科創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園、錦南新城、濱湖商住中心等,打造多個城市綜合體,發展總部經濟。適度將制造業基地外遷,專注于研發和品牌營銷,推進臨安產業的“軟化”和高端化。優化投資結構,一方面盤活內部資金,拓寬民間資本投資渠道,完善產業政策導向;另一方面優化發展環境,依托科技城建設和開發區裝備制造業基地,著力招引空分設備、數控機床等先進裝備制造業關聯企業。發揮區位優勢,加快建設臨余公路,爭取杭州輕軌和繞城高速復線經過臨安,實現臨安公共服務設施與杭州城區“無縫對接”,有效承接大都市產業轉移和要素溢出。

處理好“城”與“鄉”的關系,優化空間結構。推動產業布局優化,構建適宜經濟轉型升級的“一極一帶三片三區多點多網”的產業布局。“一極”即構筑以省科創基地為核心、以東部城鎮產業圈為依托、以臨余公路沿線科創文化觀光長廊為連接的新增長極。“一帶”即優化杭徽高速——02省道沿線產業發展主軸線和發展帶。“三片三區”即打造臨安東部生態文化、中部天目山自然生態和西部度假觀光三大特色旅游片區和昌化溪流域、天目溪流域、苕溪流域三大農業綜合功能區。“多點多網”即以打造橫畈、玲瓏、於潛三大物流中心為基礎,以高新技術產業園、濱湖商住中心等城市綜合體和服務業集聚區為節點,重組城市服務業網絡。加快構筑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以科技城規劃和建設為契機,將省科創基地建設成浙江省新的增長點和高效低碳的轉型升級示范區。強化主城、副城、鎮鄉、中心村四級城鎮化載體建設,推動人口和產業集聚。以“綠色家園、富麗山村”建設為主抓手,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實施綠色新產業提升工程,優一產、強二產、興三產,推進鄉村產業加快發展。
(供稿:中共臨安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