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勇良,1955年生,畢業于原杭州大學,現任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80年進入浙江省政府調研室工作,歷任省發展研究中心副處長、新疆自治區體改委主任助理以及省體改辦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1996-1997年在日本進修。長期從事浙江經濟研究,主持和執筆省內多個重大課題研究,多次獲省政府科技進步、優秀社科成果,以及省委省政府黨政系統調研獎等獎項。
這些年來,先是我自己動過一個小手術,后來夫人住院兩次,去年又經歷了一次恐怖的求醫過程。目睹一位好醫生對于減輕病人痛苦和節約病人費用的主體作用,我突然覺得,名醫是整個醫療體系的核心。然而反觀我們這幾年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實踐和研討,很少有涉及名醫機制的,實在是很大的疏漏。
醫療體系的根本目的是治病,醫療衛生體制的目的是讓醫療體系有更強的治病功能,至于醫療衛生保障制度的目的,則是讓更多的人能看得起病。僅就醫療體系而言,是圍繞治病而展開的。然而我們拿什么來治???這當然需要大樓、藥品、器械等,但所有這一切只有通過名醫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
為什么就不能更多一點名醫,讓名醫替更多的人提供保健、治療疾病、減輕痛苦、節約費用、延長生命呢?這就引出了一個名醫機制的問題。
不想當名醫的醫生決不是一位好醫生,名醫激勵機制的目的是激發每一個醫生的潛質。因此,醫療體制應該有一個核心環節,就是要極大地激發廣大醫療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這其中的一點,就是要讓每一個醫生都具有成為名醫的強烈愿望。名醫雖然是少數,但如果不嘗試一下,怎么知道就一定不能成為名醫呢?
這一激勵機制有三個要素,一是精神激勵,一個名醫應該具有較高的社會榮譽和社會地位;二是物質激勵,一個名醫應該有相應較高的陽光收入,而現行醫院薪酬機制顯然是不利于名醫成長的;三是環境激勵,鼓勵年輕醫生的名醫夢及其積極作為,特別是當他不能成為名醫的時候,也應得到應有的理解和尊重。
名醫是其主觀努力和長期培養形成的,名醫培養機制是名醫的促成器。名醫形成需要一個較長過程,沒有一二十年的努力,是出不了一個名醫的。這就要切忌浮躁,必須著眼長遠,周密規劃,細微入手,給小醫生們創造和提供良好的成長條件。大醫院是培養名醫的主要基地,??漆t院、中小醫院亦責無旁貸。名醫也應該有多種類型,如門診專家,即一看你這個人,就知道你得的是什么病的那種醫生。還有主刀醫生、全科醫生、病理分析專家、高水平助理醫生等。
應該針對不同需要和不同人才,制定不同的培養計劃。建議衛生行政部門制定和實施名醫發展戰略與發展規劃,同時還要規定現名醫必須在若干年后帶出若干新名醫,如帶出的名醫多,也可以得全國名醫最高獎,如華佗獎或扁鵲獎。當然,也應該把名醫培養為精神文化大師,具有很高的個人修養。
名醫是寶貴的社會資源,名醫共享機制可以讓一大批名醫進入尋常百姓家。建立醫院集團或連鎖醫院是實現名醫共享的一個重要制度設計,通過市場機制讓名醫進入中小醫院。同時也應該建立名醫巡回制度,主要目的并不是讓名醫直接看病,而是讓名醫集中培訓中小醫院以及邊遠偏僻地方的醫生。同時應對現在普遍采用的會診的做法進行制度化,以更有利于增進病人、醫生和醫院的各自利益。
應該讓名醫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強化名醫效率機制。所以給名醫創造較好的物質條件不是一種待遇和享受,而是一種工作環境。名醫周圍應該有一個團隊配合其工作,而名醫則是團隊核心。這就應該像大學是教授治校一樣,醫院也應該是名醫治院,讓名醫主導醫院的主要工作。還要積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處理和協調好名醫之間的矛盾,不能讓他們為雜事勞神費心。
我有一位醫生朋友,近幾年用很簡易的方法創造了一種保全器官的手術,免除了病人術后長期痛苦,現在掛他的號必須在零點以前排隊。其實培養一個名醫并不難,歲月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是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