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財經網》對話CEO
郭樹清:建行謹慎謀變
【《財經》記者 董欲曉 張燕冬】9月17日,建設銀行(601939.SH/00939.HK,下稱建行)董事長郭樹清在接受《財經》等媒體專訪時稱,建行將堅持既定戰略,成為綜合化、全功能的銀行集團,但總體推進上比較穩健,注重把控風險,“不是特別進取”。
《財經》:目前國內對銀行業的監管要求也有升級的趨勢。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郭樹清:新資本協議體現了宏觀審慎的監管趨勢。但不是說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到10%或者15%,其他方面不用考慮,就沒風險了。我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和資本充足率有關系,表面上是資本充足率不夠,流動性不夠,實質是它過度發展了金融產品(衍生品)。過度發展的金融業自我循環、自我膨脹,導致其本身產生了泡沫,還有房地產泡沫。現在各國還把金融產業當支柱產業發展。不是說對銀行簡單的資本要求就能防止這些問題的出現。
《財經》:建行對過去兩年信貸投放速度掌握得很有分寸,這是基于怎樣的判斷?
郭樹清:中國大起大落的經驗太多了,建行信貸投放速度有節制可能會吃點虧。但寧可吃點虧,也要對風險估計得足夠多,這涉及到國內外都很關心的銀行體系健康性的問題。從銀行的經驗來看,每次資產大增長之后,資產質量都會下降,不過這次有些例外,信貸投向上大部分投到了基礎設施,這一塊未來出現過剩的可能性小一些;投向小企業和個人的比較多,小企業和個人的資信狀況和適應能力還都比較好。
《財經》:金融危機以后是不是國內銀行走出去的步伐相對慢了,現在外圍經濟環境算不算企穩?對于建行來說,是不是加快走出去的時機?
郭樹清:我們的戰略就是跟著客戶走。為客戶提供便利的服務,特別是在國際化、全球化的背景下。
至于走出去的方式和步伐,總體上來說還是穩健的。建行主要以自然生長、有機生長為主,也就是我們建分行、設立全資子銀行,不是以收購、兼并為主。
《財經》:對銀行走綜合化發展的路子現在是怎樣的態度?
郭樹清:我們會繼續堅持既定戰略,成為綜合化、全功能的銀行集團。但我們確實也要警惕混業經營方面的問題。一定要設置內部防火墻,把相關的業務分隔開來,把風險控制在最低限度。
混業經營最大的問題是局部的惡化容易傳染,特別當周期性危機出現時。我們綜合化方面也不是特別進取,還以商業銀行的業務為主,以國內為主。
《財經網》博客
“最長”假期的投資攻略
溫天納:金融及投資銀行家
從9月22日至10月10日的19天中,內地將出現“休五、開四、休七、開一、休二”的特殊現象,A股市場將處于一段開開停停的“半睡眠狀況”,實質開市交易日只有5天,證券市場即將迎來歷史上最長的黃金周,這也將影響投資的主題概念和策略的部署。一直以來,假日消費也是內地投資界的重點概念。佳節到臨,不少內地投資界朋友都加倍關注股市中的“大消費”概念,期待相關的財富效應應運而生。“大消費”即新消費方式的升級。經過多年發展,內地消費需求正在發生實質性的轉變,并已向房地產、汽車和醫療保健“新三大件”轉移,邁向第三次升級。在此過程中,旅游、高檔白酒、乳品、葡萄酒、平板電視等子行業的龍頭概念股也備受內地投資界關注。
擁堵的公共治理困局
馬光遠:經濟學博士,執業律師
中秋前的一場不算太大的雨,讓北京周末的交通陷入了空前的尷尬,在晚高峰時段,全市擁堵道路超過了140條。北京市交通局的電子擁堵路段圖幾乎全部飄紅。
對這次歷史性的交通擁堵,官方給出多達五條以上的解釋,但導致如此重大的擁堵公共事件,如果說沒有管理上的疏忽和漏洞,恐怕不能服眾。如何治理交通擁堵,一直是世界各大城市共同的難題。面對擁堵,單靠消極的限制手段恐怕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與紐約、東京等國際化城市比較,北京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除其特殊性外,關鍵還是公共交通發展滯后,因此,真正有效的舉措應該是公共交通提速,而不是私家車止步。
顯然北京對即將擁有500萬輛機動車的事實,并未做好準備,比道路缺乏更嚴重的,是我們在公共政策、法律規則、用車文化等軟件方面的捉襟見肘。
《財經網》消息
南京地王200億元底價成交
【《財經》記者 張杰】廣為外界關注的南京下關地塊9月19日以200億元的底價成交,報價者僅有一家,未出現競價場面。南京臨江老城改造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作為惟一的報價者,分別以121.41億元與78.93億元獲得兩幅地塊。出價與兩幅地塊的掛牌價格一致。這兩幅地塊自8月25日啟動掛牌出讓以來,便被外界冠以全國地王的稱號。雖然最終的交易價并未超過去年年底由廣州亞運城地塊創造的255億元紀錄,但是,掛牌底價合計達到200億元以上,未出讓前已創造了年度紀錄。
鞍鋼重啟美國投資但仍存變數
【《財經》記者 王真】9月15日,鞍鋼集團與美國鋼發展公司(SDCO)簽署了《合資公司運營協議》,在美國合資建設一個年產量30萬噸的螺紋鋼廠。根據協議,美國鋼發展公司計劃在美國建設一座高科技環保型鋼廠,生產螺紋鋼以及其他螺紋鋼產品;鞍鋼將投資1.68億美元,成為董事會成員之一,占14%的股份。
高培勇:“十二五”應完成個稅和物業稅改革
【《財經》記者 鄭猛】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日前發布《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0/2011) 勾勒出“十二五”時期財稅改革路線圖。報告提出,“十二五”期間,應以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和開征物業稅為突破口,構建起適合中國國情的直接稅體系。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表示,迄今為止有關個人所得稅的所有調整,幾乎都未真正觸及個稅改革的實質內容。“十二五”期間應確保這項改革完成,以免其“第三次搬家”。
上期本刊高關注度報道
(《財經網》上期本刊高關注度報道)
2010年9月12日-2010年9月24日
1 上海試驗——韓正談超越GDP轉型
2 麻疹疫苗疑慮
3 平安金控趕考
4 “川氣東送”尷尬開局
5 戰略性新興產業破題
6 失業不是最緊迫問題
7 以人大為樞紐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8 笑而不語與中國表情
9 爭購最大鉀礦公司
10 美國“頁巖氣”革命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