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治療”是指醫方在非完全醫學目的驅使下,違背醫學規范和倫理準則,提供不能明顯提高診治價值,反而徒增醫療衛生資源耗費的醫療服務。國外將此類醫療服務稱為“浪費的醫療”。據專家介紹,目前臨床存在的“過度治療”現象主要包括:濫開檢查單——不據病情需要,檢查一開一大堆;過度用藥、大處方——尤其是濫用抗生素;濫施不必要的手術和高價的新技術——擴大手術適應癥范圍;濫用一次性輔助醫用物品等。
小病大治、無病濫檢的“過度醫療”無疑造成了嚴重的醫療資源浪費,從表面上看,“過度醫療”只是一種技術上的失誤,但“過度醫療”背后透露出來的絕不只是技術問題,它還涉及倫理和體制問題。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還很少有人認識到這個問題。
幾個月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向12575 名公眾開展了一項調查,對于“哪些職業失去操守的現象最嚴重”和“哪些職業失去操守的現象最可怕”的統計結果顯示,醫生這一職業均以頗高的得票率位居榜首。由于醫院和患者之間信息不對稱,醫院在患者面前處于強勢地位:患者對醫院的“潛規則”知之甚少,如果不是檢查項目太離譜,恐怕許多遭遇過度檢查的患者還蒙在鼓里;即使他們對過度檢查有疑問,在掌握信息權與話語權的醫生面前也只能選擇緘默和接受。
在看病貴的大背景下,過高的醫療費用原本已讓許多家庭不堪重負,如果醫院放任大處方、濫檢查,對患者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這不僅違背了醫院救死扶傷的宗旨,更是在逼退醫德。美國某媒體曾援引了一位醫生的話,“手術并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在手術病人中發現有40%是沒有必要做手術的”。
解放軍301 醫院醫學人文教研室趙美娟教授表示,過度醫療是一種非人文的惡性現象,顛覆了“人是目的”的哲學思想。因醫生道德淪喪導致過度醫療的問題是存在的,我們總是強調醫學的科學性與技術至上,結果使得醫學的理性成分被無限夸大,卻忽視了醫學的人文性價值。她援引其他資料介紹,所謂過度醫療就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超過疾病實際需要的診斷和治療的醫療行為或醫療過程”。在我國,過度醫療的主要表現為供方誘導需求,如大處方、抗生素濫用、大檢查、手術濫用等非“金標準”的診療手段。過度醫療的花費很可能占到衛生總費用的20%以上,單藥品浪費一項至少占到衛生總資源的12%。


趙美娟表示,使用本可以不用的高質耗材或技術等造成醫療費用陡升的現象也是常有的。一位食管癌患者手術切口縫合時,醫生使用吻合器吻合切口,一次花掉了8000 元;一位退休老人在接受白內障手術時,因醫生“推薦”使用了進口人工晶體,兩只眼睛花了近萬元,而國產人工晶體只需1000 多元。在一些定點醫療機構,病人入院時要做全套檢查,而這些檢查大多數是不必要的,至少2 項以上的化驗可以不做。還有些醫院下了“死命令”,不允許醫生開黑白B超,要全部用彩超。此外,在特殊醫療方面過度醫療問題同樣嚴重,比如一些地方的醫療機構隨意擴大椎間盤鏡應用的適應癥。對此,趙美娟表示:“是現行醫療機制帶來的利益驅使醫生進行過度醫療。
據趙美娟提供的資料顯示:在大檢查方面,1990~2002 年,我國門診和住院病人的醫療費中,檢查治療費用所占比例從28% 上升到36.7%;在大處方方面,據世界銀行一份報告顯示,2003 年我國藥品費用占全部衛生支出的52%,而這一比例在大多數國家僅有15%~40%,由于大處方,我國衛生費用的12%~37%都被浪費掉了。
醫院和患者之間信息的不對稱,醫療行為的壟斷性,醫護人員對患者怎么檢查、怎么診斷、怎么治療具有決定權,這是過度服務發生的一種職業條件。醫院在患者面前永遠處于強勢地位,這種情況下,無疑病人是“魚肉”,醫生是“刀俎”,一旦后者的道德存在些許折扣,受損的永遠是病人。隨著全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在醫院和醫生對患者和社會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如果醫院和醫生對自己的職責和使命認識得不夠正確,擺不正患者及自身利益的位置,甚至甘愿放棄治病救人的社會職責,那么就成了榨干百姓錢財的“冷血”機器。
醫德喪失的主體原因是醫者的醫學倫理、人文素質低下,表現為功利意識膨脹,社會效益觀念淡化及以病人為本的服務意識滑坡。但醫院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同樣不容忽視,一旦倫理理念在醫院管理中被忽略,過度治療現象就容易泛濫?,F在,某些基層醫院通過“目標管理”的辦法,把醫務人員拖進了給病人多開藥、開貴藥、拉病人住院的“怪圈”;甚至有醫生遇到腦外傷患者便心中暗喜,一句“不知病情加重了沒有”,就能讓病人三天內做三次CT。
一位農村衛生院的醫生曾向記者介紹說:“我們醫院不大,如果藥品過期了就得自己承擔損失。有時候藥庫點藥時發現快過期的藥品就上報院領導,領導就讓會計出一張表格發到每個大夫手里,上面規定每個醫生在一定時限內把快過期的藥品開出多少多少,開不完就扣獎金。盡管我們也不會為了完成‘任務’給什么病人都開表格上的藥,但是如果碰上對癥的,就會盡量多開?!痹噯枺涸谶@樣的“硬性指標”下,怎能保證醫生合理用藥?由此看來,醫院的一些“規章制度”也是逼著醫生進行過度醫療的罪魁禍首。
醫德低下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道德問題,“以藥養醫”的體制、“監管不分”的現狀都是導致醫德下降的重要原因?!耙运庰B醫”讓醫院過分依賴賣藥賺取利潤,以致醫院在經營中不可避免地以“更多地賣出藥品”為宗旨。
趙美娟表示:“實際上過度醫療最根本的問題在體制上。如果換位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醫生受到體制的束縛很多,這種體制束縛讓他不得不給病人開那么多檢查和藥??傊F在掙錢與否成為醫院開門的頭等大事,這一切都是體制惹的禍?!痹凇耙运庰B醫”體制下,堅持醫德至上勢必會與醫院利益相沖突。根據病情實際,不給患者重復檢查、濫開貴藥的醫生,當然符合醫德的要求,但他們能得到醫院的表揚或獎勵嗎?而那些“創收指標”完成得好的醫生,即使醫德有問題,又有哪個醫院愿意趕他們出門呢?醫院可能跟“創收能手”動真格嗎?結果似已不言自明。
中國醫師協會法律事務部主任鄧利強表示,醫德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聳人聽聞,中國社會目前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在這樣的環境中拉出任何一個職業來評價其道德,都不能斷言其道德已經到了很高尚的境界,但這并不是醫生可以放棄職業道德的借口,畢竟在這個問題上,醫生的自律很重要。但是過度醫療的現狀其實是由太多因素造成的,媒體在報道時不能只盯住醫生的道德這個點不放,因為沒有人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