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高軍/攝
▲“公立醫院,顧名思義,就是政府為向人民群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所辦的醫療機構。所以,公立醫院改革堅持公益性的方向,是題中應有之義。”
▲“在講堅持公立醫院公益性這個問題時,不能忘記這樣一個基本的道理,就是說,衛生事業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誰來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二是誰來為這些服務埋單。因此,保障制度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
▲“保障制度改善后,我們必須要把醫療質量提上去,同時把費用降下來。在這里,基本藥物的使用、基本技術的使用、臨床路徑的實施、按病種付費的支付制度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我們這個“面包”做不成:一方面保障制度增加面粉,一方面醫療過程中又不斷往里面大量摻水,這樣就不可能實現醫改的目標。”
——衛生部部長陳竺如是說。
▲“醫改的成功不僅體現在要‘保基本、廣覆蓋’,解決基本醫療問題上,而且還體現在我國的生命科學、醫學科學的長足進步和高度發展上。”
——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如是說。
▲“確保國家新增的8500億衛生投入按時到位,這是保障醫改各項措施落實、取信于民、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的關鍵。”
——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如是說。
▲“在醫療糾紛中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使醫護人員有“一腳踏在急救室,一腳站在被告席”的感覺,頭頂上時刻懸掛著“醫療事故”的利劍,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
——全國政協委員、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范利談到醫務人員身心健康問題時如是說。
▲“不能光靠吃藥打針來維持人的健康。”
——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常委、第十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蔣作君如是說。他認為,要加強健康教育的力度,普及醫學基本知識,通過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水平。
▲“要讓民間投資成為增加農村衛生醫療投入的活水之源。”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劉志強如是說。
▲“醫改要結合‘十二五’規劃,提出人的健康指標和具體實施措施,并將之作為醫改是否成功的重要考核指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如是說。
▲“農民工群體健康醫療保障出現‘真空’,一些農民工給經濟發達的省份或地區創造了財富,卻把疾病帶回了貧困落后的家鄉。”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福建省副主委簡少玉如是說。他認為,應該建立省際職業病防治工作協作互動機制,建立專項救濟基金,落實職業病患者待遇。
▲“回扣頑疾不是僅僅靠藥品、耗材的招標所能解決的,也不是靠虎頭蛇尾的反商業賄賂所能解決的。”
——全國政協委員、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重華如是說。他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在法紀層面、技術層面、財政投入層面、分配層面以及補償層面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綜合性措施。
▲“農村衛生人員隊伍存在老化及后繼乏人問題,應著力培養‘鄉來鄉去’的農村基礎醫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趙平如是說。他建議制定有關政策,采取彈性招收政策和專門培養機制,為農村培養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醫務人員。
▲“醫學院與普通高校的合并導致臨床教學與醫學院教學分隔,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醫科大學校長郝希山在談到我國當前的醫學教育模式時如是說。他建議借鑒歐美和我國醫學教育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優化醫學教育模式。
▲“錢到位了,人就能到位。”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天津市中醫醫院院長張大寧如是說。他認為,針對鄉村地區衛生人才缺乏的現狀,可以采取高薪的辦法,吸引大專院校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到基層、到鄉村去工作。
▲“公立醫院改革,是醫改的重點,但公立醫院的問題解決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是否就能解決還得畫個問號。”
——全國政協委員、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楊利霞如是說。
▲“縣醫院好比是網頂,鄉鎮醫院好比是網中,而村衛生所就好比是網底,這網頂、網中、網底的完好才是一張完整的好網。”
——全國政協委員、福州市第二醫院副院長林紹彬如是說。他認為,在 “農村三級衛生網絡”建設中,任何一項缺陷,都會失去它的功能和存在的意義。
▲“解決老百姓看病貴問題的關鍵是要實現藥品及醫療器械等醫療產品的國產化。”
——全國政協委員、沈陽何氏眼科醫院院長何偉如是說。

本刊記者 高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