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華一醫院(102208) 李會霞 張秀起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發現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控制其發展的危險因素是臨床糖尿病治療的主要目標,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是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理想方法。筆者對北京市華一醫院2008年8月~2009年10月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內膜及粥樣硬化斑塊進行測定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08年8月~2009年10月入院及門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齡36~78歲,均符合1997年美國ADA糖尿病診斷及分類標準。
1.2 研究方法
1.2.1 頸動脈內膜增厚和斑塊測定 采用iE33彩色超聲儀,探頭頻率L11-3HZ,檢測所有受試者的頸動脈內膜,從頸總動脈起始處開始沿血管走向縱切掃查,依次顯示頸總(CCA)、頸總動脈分叉處(CAB)、頸內動脈(ICA)、頸外動脈(ECA),測量從管壁內膜表面經中層到中層與外膜相移行處的距離,該距離稱頸動脈內膜,測3次取平均值,>1.0mm即為增厚。IMT>1.2mm即定義為斑塊,斑塊分級[1]如下:0級,無斑塊;1級,斑塊面積<10mm2;2 級,中等大小斑塊(介于1級和3級之間);3級,能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的斑塊(收縮期最大流速>1.2mm/s 或完全閉塞)。按測量結果分為無斑塊組20例和有斑塊組40例。
附表 血糖和血脂水平比較(±s)

附表 血糖和血脂水平比較(±s)
注:LDL-C 值兩組比較有差異性,*P< 0.05
1.2.2 將所有對象空腹8小時后清晨抽靜脈血,測血糖、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
2.1 60例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 4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頸動脈粥樣硬化,在無斑塊20例患者中,頸總動脈IMT<1.0mm的16例,IMT大于或等于1.0mm的6例。在有斑塊40例患者中,1級斑塊30例,2級斑塊4例,3級斑塊6例。
2.2 無斑塊組及有斑塊組頸總動脈頸動脈內膜增厚比較 無斑塊組頸總動脈IMT為1.00±0.22mm,有斑塊組IMT為1.20±0.21mm,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斑塊組與有斑塊組相關危險因素見附表。
臨床研究已證實,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大血管并發癥患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倍。糖尿病可并發冠心病等危癥,冠心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我國目前CHD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冠心病早期診斷、及時治療至關重要。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動脈血管受累的病變。頸動脈作為全身動脈系統的組成部分,有著同步的生理、病理變化[1]。而糖尿病患者本病的發病率明顯增高,本研究中,40例(66%)的糖尿病患者可檢測出頸動脈硬化斑塊,其中2級斑塊4 例,3級斑塊6例,說明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嚴重的頸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內中膜在有斑塊組和無斑塊組之間,前者顯著增厚(P<0.05),進一步說明頸動脈內膜-中膜增厚是粥樣硬化斑形成的基礎。由于頸部血管超聲能清晰顯示頸動脈血管壁,目前已作為檢測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無創檢查[2]。糖尿病患者尤其控制不良者,血脂代謝異常,主要表現為LDL水平升高,可導致動脈硬化,LDL可與動脈壁的黏多糖結合產生不溶性沉淀物,并與膽固醇、甘油三酯和其他脂質等成分一起均能刺激纖維組織增生,共同形成粥樣斑塊[3]。本研究中,無斑塊組和有斑塊組間LDL水平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說明LDL 是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應積極調脂治療,力求血脂達標(TC<4.6mmmol/l、TG<1.7mmol/L、LDL<2.6mmol/L、HDL>1.1mmol/L),防止及延緩心腦血管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