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明
語文這門古老的學科,在多年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在一代一代的語文教育者的努力下,積累了一套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但是隨著創新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不斷加強,傳統的教育方法已經無法滿足不斷革新的教育模式。具體表現為:淡化語文教育的創新性,而僅僅把課程的教授當做傳播知識的媒介;課程的設定沒有對學生創新有確切規定;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死板;教學媒體較落后等。
新課標在對學生創新思維方面做了如下規定:在培養學生發展智力的同時,應該把思維的訓練和培養放到突出的位置,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通過對目前高中語文課堂的走訪,我們可以看到在作文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如過分追求言語的表達,而對思維的訓練不夠重視;學生思維模式化,語言定式話,材料通用化;而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是由于學生思維不活躍,思路狹窄,更關鍵的原因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忽略了思維創新的培養,脫離了思維規律。本文針對如何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出以下方面的策略:
一、創新寫作教學的動力——興趣
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興趣的培養是以基礎為本的,只有通過不斷地實踐活動,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主動性共同努力下,才可以將學生的興趣由“老師要我寫”變成“我自愿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
1、拓寬閱讀面,讓興趣成為習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課余時間或課前十分鐘閱讀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文章,或者能夠在情感上產生認同的美文,通過這種途徑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在思考之余會增加更多的情感的共鳴,從而為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一些學生會有自己喜歡的作家,鼓勵學生閱讀更多不同風格的作家文章。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閱讀愛好時,可以針對學生關心和喜歡的一些社會熱點和視角出發,投其所好,讓學生的情感專注在潛移默化中增強。
2、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從生活中發現對美的認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出發,并自覺養成記錄生活中點滴的習慣。通過觀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的認知力,這是寫作活動中真摯情感的來源以及對生活的獨特體驗。
二、創新寫作教學的生命力——聯想和想象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語文教育的目的和歸宿。如果說聯想是為了讓知識點不斷的得到充實和豐富的話,那么想象就是在此基礎上的不斷革新。因此創新寫作教學的生命之源就是聯想和想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意識,判斷意識,思維能力等都會得到提升,因此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在教授語文作文課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首先,教師需要創設一個交流自由,平等友愛的教學氛圍。創新是一個轉變觀念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以寬容的心態去接受學生的標新立異的想法,讓學生大膽的想,積極的想,在一個自由平等的學習氛圍里,突破學生的思維定勢,讓課堂成為學生思維之花的成長的沃土。
其實,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的想,要不斷的給予肯定和贊賞,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在學習這段文字時,學生并不認識槐樹,也沒有見過秋天槐樹落花滿地的情景,但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引導和鋪設,展開聯想和想象,如同身臨其境的感受到當時的場景:秋天的清晨,當秋風輕輕推開房門,作者起身走到門前,驚喜的發現
院子里的槐樹落花鋪滿了地面,如同冬日大雪一般悄悄的鋪滿了地,作者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現“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會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一陣掃后,只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槐花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種悲涼彌散開來。通過這種想像,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
當教師讓學生大膽的去想象,讓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文學作品中的形象結合起來,那么學生會在追求和發現美的同時,讓想象力和聯想力不斷提高。只有學生主動的自覺地去發現美,捕捉美,感受美,那情感的空白會一點點填補起來。
三、創新寫作教學的活力——求異思維
所謂求異思維,是指作者在已知的信息中通過自己的加工產生更多信息,從來源相同的信息中產生各異的輸出。從這個定義上我們可以看出,求異思維就是要求作者在審題立意的思維過程中,要打破常規思維的束縛,是思維呈現多角度多方向的方向發展,最終得出與眾不同的答案。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是教師在創新寫作教學的重要基礎,主要從培養學生的獨特視野,豐富的知識結構,以及富有個性的洞察力。而求異思維包括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教師要著重從這2個方面培養:
1、發散思維。發散性思維就是從一個問題的多個角度出發,發現解決問題的多中可能,它要求思維的主體從尋常中見不同,從從常例中見特例。在文章的構思階段,這種發散思維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將頭腦中已有的信息充分的調動出來,讓寫作走進生活,從而激發思維的多樣性。
例如:以“水”為話題,多角度思考問題,寫出不同的文章主旨。
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分析:(1)小和大:從滴水匯成大海,積少成多,聯系到重視積累或個人與集體的問題 。(2)上和下:從地上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陽的光輝,聯系到于細微之處也能見精神的問題。(3)此與彼:從水裝在什么樣的盛器之中,它就成為什么樣的形狀,聯系到人要善于適應環境;從水與船的關系,即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聯系到得民心與失民心的問題。
2、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又叫反向思維,是指與人們慣常的思維方式相反的一種思維方式。逆向思維之于寫作,即古人說的“翻案法”。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對于學生寫出創新作文是一條有效途徑。
例如:運用逆向思維,解說成語:見風使舵、知足常樂、東施效顰
見風使舵:順應朝流變化,及時改變思維或調整方向,才能成功。
知足長樂:目光短淺、驕傲自滿、坐井觀天,長樂其實是一種短識、無知的表現。
東施效顰:丑則思變,對美執著追求,這是一種誠懇的態度和積極的精神。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客觀事物的兩面性,是決定逆向思維的基礎,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推陳出新的重要途徑。但是逆向思維不代表天馬行空,不注重客觀事物的客觀規律,所以我們要注意在追求逆向思維的同時,不能脫離實際,要把握事物的本質,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