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月琴
“湘教版”教材主編朱翔教授曾說過 :“過去的地理教材內容,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內容和知識,學生學過以后,在以后的一輩子當中從來就用不到。”所以地理新課標提出了最基本的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而作為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融入生產生活,在生產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如何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我認為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地理知識,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一、利用生活事例創設問題情景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啟迪學生思維
在教學中列舉學生司空見慣的地理現象,以豐富學生的感知,從這些現象中,挖掘蘊含的地理知識。生活經驗是學生經過自己的實踐檢驗過的感性認識,是學生最為可信、也是最能從淺顯中見深奧、最能說明問題的事實材料。授課時及時聯系生活,可使教學內容變得親切可感,使難點易化。還能使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并不神秘。生活中處處有地理,處處有地理思想。教師要創設問題情景關鍵在于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離不開平常在生活中的觀察和積累,善于從生活中提煉地理知識。利用生活現象提煉地理知識,引入新的教學課程,才能隨心所欲,隨口而出。
二、講授生活地理,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的興趣和作用,體驗地理的魅力
1、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如: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有自然環境烙印,教師可結合教材,讓學生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我國南方房頂是陡斜的?為什么夏天喜歡穿白色衣服?為什么冬天農民用熏煙方法來保護農作物?為什么本地正午日影總朝北?……,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現象,引起他們的探究心理,他們會體驗到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對地理建立一種需求感。讓學生將所學原理擴展,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2、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與地理有關,引導學生用地理知識來解決一些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是地理學習的終結目標。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知識的用途, 使學生能自覺地在生活中應用地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用到許多地理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建筑中房屋、街道的朝向;太陽能熱水器的安放角度和朝向。如何根據交通圖選擇出行的路線和交通工具,如何根據旅游景區圖選擇游覽路線,如何根據天氣預報安排生產和生活等。如何利用文化擴散規律,選擇適當商品推銷方式。近階段房地產很熱,假若你是購房者你會選擇怎么樣的房子等。
三、在地理課外活動中,讓學生學會思索、求真
教師要加強教學的實踐性,創設一切條件,引導學生把課堂中學習的知識和方法,應用到實踐中去,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客觀事物。通過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用地理眼光看問題,用地理的角度觀察現實生活,增強學生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意識。利用地理課外活動,參觀氣象站,進行天氣預測、物候觀測;組織學生看星空,找星座,觀月相等。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中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大膽求真求新,主動探索科學知識。從課題研究實踐活動中看出,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初步形成主動參與決策意識。其活動的過程,可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品德。培養學生關心愛護環境、關心他人、關心社會,樹立了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通過鄉土地理的調查,使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變化和發展,看到家家鄉美麗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經濟的變化就能使學生樹立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操。可見,通過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驗,不僅能豐富見聞,擴大視野,培養了學生生活實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敢于創新精神,讓學生去欣賞體會自然及人文景觀的美和美育價值,對學生進行環境觀、道德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和生態意識。培養學生自覺去保護和美化生活環境的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樣不僅能發展了智育,而且能發展了德育、美育、體育。
總之,將地理教學融入生活中,不僅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效率,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素質。同時能夠體現出地理知識的價值。在教學中只有這樣發展下去,我們的地理課堂才能保持永久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