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賽云
【摘 要】關于教學方法,教育家提出:“教學方法是師生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而采取的相互關聯的動作體系”的定義。這一定義明確地強調了教學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的統一體;教與學是密切聯系、相互作用、互相影響的。從而說明,研究教學方法,不僅要研究教,更要研究學;不僅要研究教與學兩方面,更要研究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學習他人的教學方法固然重要,總結自已的教學方法更為可貴。本文就“講述法”談談我個人的膚淺見解。
【關鍵詞】講述法 歷史教育 教學方法
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人們對貫徹歷史教育“三維目標”作了不少研究和努力,對歷史教學改革作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在教學改革中,涌現了不少新的教學方法,有力促進了中學歷史的教改和教學任務的完成。然而,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的歷史教學方法,真讓人有些不知所措。
在各種教學方法中,對講述法的評價是最有爭議的。所謂講述法,就是課堂中教師運用言語講授來傳授歷史知識,學生則用接受的方式進行學習。有人認為這是“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它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已成過時之物。我認為,講述法是歷史教學的一種基本方法,不等于“滿堂灌”,其不利于能力培養的弊端是可以克服的,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沒有過時,而且仍經常被人們采用,是歷史教學的最主要方法。
講述法成為歷史課堂教學的一種基本方法,是由歷史學科的特點及歷史教學的根本特性所決定的。歷史是人類創造的,離開了人物歷史就成為空洞的。所以歷史知識的特點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節、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在歷史舞臺的表演活動是不能重現的。在教學中,要還歷史的本來面貌,除了借助歷史圖片、歷史實物或復制品等直觀教具,以刺激學生的第一信號系統以形成歷史表象外,主要還需運用第二信號系統,即語言文字來實現。
歷史是一門科學,是由歷史概念組成的系統、統一體。每一個歷史概念,都是歷史知識的基本組成部分,學生學習歷史,最基本的就是掌握歷史概念。因此,幫助學生掌握歷史概念是歷史教學的根本和關鍵所在。而歷史概念的形成,在一般情況下,學生的認識是由具體到抽象。鮮明的歷史表象的形成是概念最終形成的第一步、基礎,學生的感性認識,歷史表象的形成,主要靠教師的講授,輔之于相關的直觀教具。在歷史表象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展開思維,運用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概括等形式,從而形成歷史概念。
應該看到,并非所有的歷史概念的掌握都必須經過由歷史表象至歷史概念這一認識過程。一些缺乏感性的素材,也難以使學生獲得充分直觀感受的知識內容,如政策、制度、經濟結構、綱領、宣言等歷史文件,這些概念的掌握,可借助概念同化形式進行。教學時,教師幫助學生在已有概念的基礎上納入新知識,經過分析比較,掌握新概念,或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發現“真理”,掌握新概念。
盡管如此,言語講授下的接受學習仍是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有效途徑,學生掌握文化知識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經過自己的實踐,貯存于人類文化寶庫中的大量知識對于中學生來說,通過接受學習是可以獲得的。由于過去受傳統教學指導思想的影響,在實踐中未能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規律進行教學,不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致使講授法出現“滿堂灌”的現象。導致這一局面形成的教學方式有如下表現:過分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而忽視能力的發展;注重掌握知識,強調重復現成的結論;學生被動地學習,將教材中科學的認識結論當作教條來記憶,而忽略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的思維過程;忽視歷史學科的邏輯聯系,缺少新舊知識間的前后呼應;檢查測試,注重對具體知識的記憶,強調求同思維。但是,把講述法與滿堂灌劃等號,把上述弊端歸結為講述法的必然結果卻是不正確的。
上述弊端是可以避免克服的,在講述法中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發現能力。首先,在教學觀念上要明確以啟發性教學作為指導思想,明確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其次,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再次,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講授的內容,邏輯性要強,并注意教材的前后聯系與比較,在講課中,教師作探索的示范,通過教學示范,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充分展示教材,講深講透某些疑難問題,來啟發學生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最后,檢查測試的內容要有利于歷史教學任務的全面完成。
總之,言語講授下的接受學習是幫助學生掌握系統歷史知識的有效途徑,也能促使思維能力的發展。不過,在教學中學生的自學能力與表達能力的鍛煉機會相對少些,應創設條件加以克服。
長期的教學實踐表明,言語講授為主的接受學習教學方法——講述法,是學生系統掌握歷史知識的有效途徑,并且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力也可得到培養和發展。不同年齡的學生,即初中或高中都能適應;學習較差的學生也有機會獲得成功。該教學方法在班級授課制的形式下,尤以班級中整體水平參差不齊的,顯得更為恰當。
實踐表明,在一堂課中合理、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的最佳結合,取長補短,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一堂課內教師綜合運用閱讀、講述、討論、練習等多種方法,努力創設機會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課堂成為一個視、聽、思、寫、說有機結合的綜合活動過程,包涵著對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與分析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全面培養。
總而言之,無論是接受學習的講述法,還是發現學習的教學方法,都有各自的長處,也有各自的局限。更由于歷史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以及受教育的群體差異與個體差異的普遍存在,要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唯有從實際出發,對教學的基本要素作全盤的考慮,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構成教學的最佳組合,以謀求最佳教學效果。
歷史教育的前景光明,道路卻不平坦。只要我們愛崗敬業、齊心協力、勇于創新、開拓進取,沿著素質教育的方向穩步推進教學改革,定會迎來歷史教育燦爛的明天。千里之行,始下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