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繼明
“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事實上,這是語文教學中長期以來不被重視的一個問題,過重的政治色彩和復雜的知識體系,使得語文教學索然無味。因此,新課標在各門課程的設計中,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則是一個主要的目標。怎樣使語言的能力的培養融入到一種積極,愉悅的氣氛中,使語文教學不失為一塊凈土,這是值得我們語文教師坍塌的一個永恒課題。
一更新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尋找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陶冶學生情操
中學語文教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目標不能簡單定位在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的基礎上,而應江其逐漸拓展到文學這個領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擇的課文大多膾炙人口,從方方面面反應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域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進入情景,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英國作家王爾德說過;“作者完成了書,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著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學生面前時,這種外在的形式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期去充分發揮想象金星在構建、再創造。而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種期待視野,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的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長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長生共鳴是,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
二 更新傳統的教師角色,尋找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契合點,優化教學效果
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大多都有這樣的體驗: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個老師,而對其所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說過的話:;“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因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行為、活動已經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語文教師尤其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更多地傳承了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數千年結晶。這一文化體系本身就對知識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較高的規范和要求。語文教師作為這種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更應該向這中規范和要求看齊,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勢必使學生產生共鳴,直接對其產生深遠的教育意義。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新時期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許多譯介的外國作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等,都走人了語文課堂。
三 更新傳統的學習方法,尋找學習者之間的心靈契合點,化優學習效果
所謂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不外乎聽、說、讀、寫,在新課程的語文學習中,這些已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課程更高的學習要求卻使我們不得不去尋找更優化的學習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這樣一點——語文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一種開放的群體活動,因而多個參與學習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學習中的作用至為關鍵。個體之間尋求心靈的契合點,從而形成一種以自主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入人心并廣為實施。
語文學習是一種內化知識從而陶冶情操的活動。對于同一種文體的體驗而言,個體之間勢必存在差異,甚至比較巨大;當幾個學習者在一起進行交流、探究后,可能每個學習者的體驗就會更深一層。
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將是一種開放性極大的活動:因為語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個角落。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如何用真誠誘導一顆求知的心靈,從而使之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以增長知識、發展個性、健全人格,這才是語文情感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