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峰
和現代文教學相比,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錢夢龍語)。因為目前初中的文言文教學,基本是“以言代文”“以講代學”,嚴重遏制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令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篇淪為學生難以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的“殘羹冷炙”。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在這種理念下,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教學措施,來努力探索和實踐新課標。以下是筆者嘗試的教學策略:
一、 要注重理解基礎上的賞析
我們知道,對文言詞、句字面意思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因而它當然應當成為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只此還遠遠不夠。因為入選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經過時間過濾能傳誦后世的膾炙人口的優秀文學作品,比如《桃花源記》、《醉翁亭記》、《岳陽樓記》、《曹劌論戰》、《出師表》、《與朱元思書》《陋室銘》、《愛蓮說》等都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如果仍然用過去的方法,僅僅從字、詞、句方面作些肢解式的詮釋,把文質兼美的課文割裂成支離破碎的古漢語知識,那簡直就是對先人的大不敬,而學生學起來當然也會如同嚼蠟。其實,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點,作者在文章寄寓的人生理想、個人抱負、價值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課文的構思、用詞、意境之美等等,對學生的人生態度、文學修養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響的。
因此,在理解基礎上,我們要確立文言文教學是文學教學的觀念,指導學生對文言作品作適當的鑒賞、評析,讓學生像學習現代文學作品那樣,把握文言作品的整體美感,體味文中寄寓的情感,想象文中營造的意境,領略文中高雅的旨趣,感受文中深含的哲理。
二、教師要注意“講”的方法
對于文言文,不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古漢語知識,就無法真正理解文意,更無法與作者的意趣共鳴。因此,文言文教學,教師“講”些什么,怎么“講”,是很有講究的。
首先,教師的“講”要有重點。教師要“講”的重點是常用詞法、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識三個方面。講的目的是促使知識概念化,幫助學生積累常用詞,掌握文言詞法、句法的規律,從而觸類旁通。而就某一篇文章而言,教師要“講”的三個方面,也應有所側重、有所選擇,要做到因文施教。這樣也許會有人擔心教師沒講到的學生不會理解,事實上,一些較為淺顯的文言文,如果借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再加上教師有重點的講解和點撥,學生都能較好的疏通文意。即使開始有些地方讀不大懂,無法較為準確的理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積累增強讀懂的地方就會越來越多。事實上,文中有些非重點的難點,暫時不懂也不會有多大影響。如果教師出于對學生不放心,完全代替學生去“讀懂”,這樣的結果只能使學生永遠無法自己去讀懂。
其次,教師的“講”要有方法。 直述規律講述文言文的一般知識,如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和特殊句式等必須教會教透;比較差異,包括古今詞義的不同,語法的差異、詞性的變化以及古今文化的差異,讓學生懂得“用現代漢語該怎么說”就行了。
第三,教師的“講”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很多知識是零碎而分散的,必須通過教師的講把這些知識歸類,使它系統化,讓學生有一全面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在講完一課后,或在講完一個單元后,或在一個學段后,幫助學生把該掌握的知識,有目的有重點地列成提綱,讓學生按提綱要求,把相關的知識分門別類地歸在一起,從中找出其規律,特點,使他們對知識有更全面的認識。
三、誦讀是教學的重要策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來誦讀詩文,今天在教學文言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字正腔圓地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出語氣感情,這在學生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語言感悟能力等方面有很大作用。
對學生的誦讀要進行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指導,要避免毫無目的機械重復的讀,要根據作品的特定要求,對學生進行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等方面的指導。每次的讀要有不同的明確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讀清句讀,還是讀出語氣、讀出語勢;是在讀中整體感知、掌握思路,還是在讀中體味情感、感悟意境。這些要求都要做到具體明確。講后的誦讀會使學生對課文產生一種全新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是真正的“理解的朗讀”,是朗讀目的之所在。誦讀需與理解領悟密切結合,以求借助誦讀,在更深層次上理解文意,如在誦讀《岳陽樓記》時,要領會作者筆下岳陽樓洞庭湖的“大觀”,以及隨著天氣變化景象跟著變化氣象萬千等畫面的意境,要求學生邊誦讀、邊理解,力求走進作者筆下的遷客騷人的內心,去感同身受,領悟他們的“或喜或悲”。
誦讀應該以了解內容為前提,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文章的特點來背誦。背誦的方法很多,要么按事情發生發展的過程或抓住標志性時間詞語來背誦,要么按內外遠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說明層次記憶,要么按抓論點、論據或中心句、分承句來記憶,還可指導學生理清“文脈”,抓警句,抓關鍵詞語來背誦。
四、立足課內,向課外延伸培養學生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課堂教學是文言文教學的核心部分,它與整個語文教學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文言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立足課內,向外延伸遷移,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良好的文言文教學形式。
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課文教學要求,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知識積累點和能力訓練點,然后將知識和能力作正向遷移,適當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在知識的實際運用中提高閱讀能力。遷移延伸的方式常有兩種:一是向與課文難度相當的課外文言文遷移。教師必需選擇一些與課文有關的、難易適度的課外文言文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的目的。比如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或主題相近(反)的、或敘寫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為遷移訓練的材料,這些在近年的中考試題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遷移的另外一種方式是大量記誦課外古詩文名篇,在課外誦讀中進行文言文能力提高的實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七—九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80篇(段),附錄中推薦了50篇(段)優秀詩文,其余部分有待教材編者和教師補充推薦。教師可以有計劃地找一些符合學生閱讀心理的、與課文深淺程度相當的、有注釋的文言作品作為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閱讀記誦,教師在重要的地方給以點撥,使學生把在課堂上學過的文言詞語和句式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并且在運用中鞏固、加深,使精讀和泛讀相結合,這樣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學習文言文的最終目的,是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以此去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所以,打好基礎很重要,關鍵還在于能力的形成與遷移。相信有了一線教師的積極探索,深入鉆研,我們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中一定會取得更多成績,較好的完成新課標的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