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其實語文就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有人稱語文為“雜學”不是沒有道理的, 綜合性學習是新課改的亮點,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新課題。
綜合性學習其實質就是語文活動 ,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必須抓好語文活動,語文活動是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積極開展語文活動是培養學生語文素質、激發學生讀語文的催化劑。結合自己在語文課改的實踐中,談談我在語文新課教改實驗中采取了以下“語文活動”。
一、每生每學期須讀一部文學精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不是任務,而是與文本作者的對話。把閱讀當做一種任務去做,反而對文章的一種褻瀆,閱讀起來索然無味,即使讀了也是水過地皮濕,滲不進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走進文本里,與作者對話,悟出作者的心境、作者的思想,走進去,再走出來,你才算是讀懂了文章,你的閱讀可以說是一種心靈式的閱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學期初就將自己準備的百余部古今中外文學精品的目錄發給每位學生,讓他們自由選擇,讀完要完成;兩件事,開展兩次活動。兩件事是:每個學生根據不同的要求,寫一則故事梗概,一篇讀書心得。兩次活動為:每組選派代表復述故事內容,進行讀書心得展覽。由于有計劃,有檢查,有評比,學生讀書更認真。
二、寫好兩本閱讀筆記
學生每學期準備好兩本閱讀筆記,一星期至少四篇,不定格式、內容,或詩或文,或創作或摘抄,或長或短,但必須內容健康、書寫規范。學生沒有拘束,于是或褒或貶,或記見聞,或寫往事,或精彩片段,或科幻小說等等。其中、期末交流,讓學生評頭論足,將其中佳作結集油印,人手一冊,并將其推薦報刊。這不僅激勵學生努力寫好隨筆,還為學生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班級在校報《春蕾》上發表的習作,80%來自學生們的閱讀筆記。
三、給學生一次演講的機會
利用語文課前的五分鐘、班團活動課,讓學生圍繞時下的熱門話題自由演講,允許發表不同的見解,允許相互辯論,允許即興或書面演講,并做到“三不”: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定調子。這樣做,充分調動學生演講的主動性、積極性,就連性格內向,不善于講話的學生也紛紛走上講臺,既培養了學生能寫會講的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快速靈敏的思維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一手好字
寫好字這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基本素質,由于學生的字參差不齊,在訓練的過程中就因人而異,并告誡學生養成提筆就是練字的習慣。每人須準備一本鋼筆字帖、一本毛筆字帖,從最基本的筆畫寫起,每月進行一次展評,此項活動受到老師和家長的好評。
五、誦讀古詩文
中國的古典詩文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學習一點古詩文,有利于陶冶學生們的情操。“四位一體”教改實驗中,規定了學生的背誦篇目,我們班級又增加了大量的古詩文背誦,并展開擂臺賽,或個人,或小組,或集體,極大地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六、辦好手抄報
我所教的班級規定,每學期不少于15份手抄報,內容要豐富,如容易讀錯、寫錯、用錯的字詞,課后習題答案的延伸,名句名篇賞析,閱讀收獲,學習心得,習作等。并從每次的手抄報中挑選出約三分之一的優秀作品在班內驚醒展評。這樣,不但豐富了同學們的知識,開闊了同學們的視野,同時也提高同學們的寫作能力。
七、組織同學們進行郊游活動
我每學期定期組織班級一次郊游,或萊蕪八大景,或山川田野,或山村農家,或工廠部隊,讓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親身感受在學校、課堂、書本里看不到、聽不著的繽紛世界,拓開思維空間,擴大視野,學習在校園學不到的知識。有了這些,學生還會為讀語文而苦惱嗎?這不單單激發了學生讀語文的情趣,同時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也大有裨益。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語文實踐活動,使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系,與課外相結合,使學生學得又快又好,學的生動活潑,不斷擴大知識面,豐富情感,提高眼力,更加熱愛生活,善于品味生活。
八、組織學生進行網絡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走進每個家庭,正確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開展查資料,對學生來說很容易的, 進行組織討論,展示他們查的資料,讓他們在網絡的天地里自由馳騁。
每次活動開展完之后,老師及時總結, 對學生們的活動要多鼓勵,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學生們談活動的感想,寫總結或者展示活動成果,使活動得以拓展和延伸。通過以上有益的活動,師生共同參與。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會有提高的,
隨著新課改工作的不斷推進,相信學生讀語文將迎來又一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