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良
【摘 要】新課改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要緊緊圍繞《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的課程總體目標設置教學過程。特別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問題的探索過程的教學,要重視學法指導,要重視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要重視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關鍵詞】新課改 新理念 課堂數學 注意的問題
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標準》提出了“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共四個方面的課程總體目標,為了落實總體目標,作為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方面首先要注意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問題的探索過程的教學
我們用的新教材,一般都寫的比較簡潔,對知識的來龍去脈敘述的并不多,這些知識的形成發展的過程,對發展學生的素質是很重要的,有時它比知識本身更重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特點向學生介紹有關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是很有必要的。就好象我們若只給學生觀賞一座美麗的“數學大廈,學生只會對大廈贊不絕口,其實并無多大實際意義。但是,若與學生探討、討論建造大廈的過程,那么學生可能會建造出一座更加富麗堂皇的“數學大廈”,這是件多么有意義的事啊!
二、重視學法指導,減輕學生負擔
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用自學探究式進行教學,效果顯著。采用這種教法時,首先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再教給學生聽課的方法、作業的方法,最后教給學生總結和復習的方法。這樣學生聽課不再象以前那樣吃力,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聽懂新課內容,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學習效率提高很大,效果明顯好轉。
三、重視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教學
在教學時發現部分學生小學畢業成績很好,進入初一時對新教材、新教法不適應,學習數學感到很吃力,只會做計算題對問題的探索、操作嘗試不感興趣,缺少合作意識,而進入初二后就逐漸進入后進生行列。工作中還發現:“有的教師所擔任的班級的數學教學成績在初一考試成績很好,當學生升入初二時,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的很吃力,成績反而很不理想,且這樣的班級拔尖學生很少。這是什么原因呢?
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無容置疑的,那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就題論題,搞“題海戰術”,只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傳授,導致學生孤立地學習知識,抓不住知識之間的聯系。因此學生無法做到融會貫通,這種不顧人培養的長期效益的做法,只能造成學生成績越來越差,或高分低能。嚴重阻礙了學生潛力的挖掘和人才的培養。
事實上,要想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必須站在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角度看具體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及時地、反復地傳授給學生,把分析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逐漸理解并會運用這些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去分析問題,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才能高效率的學習,才能有所創新,培養出高素質人才,才能較好地落實《標準》的要求。
四、重視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
研究結果表明:“決定一個人的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一個成功者往往在學生時代就表現出優秀的個性品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智力的開發,還應注意培養學生具備正確的學習目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濃厚的學習興趣,健康的心理品質和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善于合作的精神。重視這方面的教學也是《標準》的基本要求。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數學教師會認為數學教材不象語文、政治、歷史等教材中有那么多豐富翔實的資料,其實不然。作為一門最重要的學科之一,數學教材中也有自身特點,新教材中含有大量的趣味數學和生活實例。只要教師肯于鉆研,善于挖掘,對學生培養非智力因素的材料也很豐富,有些材料是其他教材無法比擬的。
五、重視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標準》明確要求,在數學教學中要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用數學的意識。而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一般的,學生學習近十年的數學也只有在上數學課時才感受到數學的存在。或者在考試時才發現數學的威力,而學生一旦離開校門,則大腦中幾乎沒有數學的存在。長此以往,學生只會在老師的安排下被動學習,即使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用數學方法很容易解決的問題也想不到用數學的方法解決。那么怎樣才能避免這種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現象呢?下面談談個人的幾點做法。
1.首先向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學是為了用
在學校學習的知識不僅是為了以后進一步學習,也為了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和生產中的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書本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傳授給學生。前人說的好“不能用數學方法解決的問題肯定不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因此要使學生明確數學無處不在,并引導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時要想到如何用數學知識解決。
2.結合數學內容培養用數學的意識
例如,學習《相似形》的“實習作業”一課時,若只在教室內進行操作方法的講解,學生也能較好地完成課后作業。若布置學生到野外測量某一實物的高度或某一魚塘的寬度時,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有些學生統計數字誤差太大,甚至有不少學生在課堂內學習的方法也不會用,結果一個班級五十幾位學生測量同一魚塘的寬度竟得出近三十個不同答案。因此在教授教材中的實習作業時,要把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起來,才能逐漸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才能更好地把《標準》的要求落到實處。
以上只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膚淺體會。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并不是每一課時都必須做到以上五個方面,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始終貫穿以上五個方面的教學要求,才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數學素質,才能較好地實現《標準》提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