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近代教育,教師們越來越接受了“教育是師生間心與心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這樣的理念,因此有了快樂教育法、賞識教育法等。我們會經(jīng)常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從大量的實踐和經(jīng)驗中,我們認識到教育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心靈,離開了關注學生的心靈,任何教育活動都算不上真正的教育,教育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心靈的交流。
一、奉獻之心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教育永遠具有“奉獻性”,這是教育的育人本質所決定的。教育的偉大和神圣就體現(xiàn)在對人類靈魂的塑造上,體現(xiàn)在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引導和關懷上。教育關注的是生命價值的最大升騰,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愛”的陽光雨露中健康成長。
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當具有寬闊的胸懷、宏偉的理想和旺盛的精神,應當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把“奉獻”當作教師職業(yè)生命的第一要素。
因為教育是公益事業(yè),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我們提倡教師要與學生打成一片,就意味著教師要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心血投注到學生身上。這些時間、精力和心血凝聚而成的“愛”,恰恰是金錢買不到的。正因為金錢買不到,所以才成就了崇高的師德。只有胸懷大志、不計個人得失的教師,才能揚起奉獻的風帆,才能反璞歸真、身正為范。
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人上山,一個人背著一個包,另一人抱著自已的孩子。兩人一路走一路聊,到半山腰的時候,背包的人覺著很累,只想把包扔掉,而抱孩子的人卻沒有一點疲累的感覺,只想一直走到山頂給孩子喂奶。
故事很簡單,其中蘊含的哲理卻很深刻。
為什么背包的人會覺得很累?那是因為他背著的只是一個包,未必很重,卻視為累贅,使他心生厭煩,欲扔之而后快。為什么那個抱孩子的人不會覺得累,反而一心要走到山頂呢?那是因為懷里抱著的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骨肉。孩子的重量可能比包還重,但因為心中有愛,就有了無窮的動力。
看來這兩個人不同的感受,并非是外界的影響,而是內(nèi)心是否有愛。愛,能叫人忘記疲乏,心生希望。愛,能使人歷經(jīng)困難而欣然面對,能令人走過幽谷而歡呼前行。愛,產(chǎn)生出利他,生發(fā)出無私,發(fā)展出奉獻。愛,是人世間最美麗的風景,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教育是需要愛的。面對學生,如果心中沒有愛,時間一久,你就會像那個背包上山的人一樣,覺得學生是累贅,看到學生就厭,想到上課就煩,你會變得麻木,把教書僅僅當作謀生的無奈選擇。如果教師都變成了這樣的“教書匠”,那么教育就日落西山,沒有希望了。
教育,是需要奉獻的。雖說我們的國情,決定了教師的工作量與報酬不能成為正比,可是學生的教育,卻是每日必需,刻不容緩的。那么,這就需要教師們的奉獻。愛學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當你對學生產(chǎn)生這樣一種情感時,責任就增強了,動力就充足了,只想著如何把學生教育好,使他們都能上進成才。這樣的教師,才是學生的希望,才是教育的光榮。
“教育是事業(yè),事業(yè)的價值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真諦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教育是未來,未來的前景在于奮進。沒有奉獻精神也不會去鉆研,也就不會去創(chuàng)造,也更不會去奮進。
二、理解之心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這種理解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學生。
陶行知說了段很幽默的也很深刻的話?!澳豢奢p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你一塊糖吃,有著汽車大王捐助一萬元的慷慨;他做了只紙鳥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惆悵;他受到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里也覺得有法國大革命那樣的恐怖了;他寫字想得到雙圈而得不著,仿佛是候選總統(tǒng)落選一樣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會兒,而您偏去抱別的孩子,好比是愛心被奪去一樣的傷心?!?/p>
陶行知先生有著一顆非凡的愛心,而非凡的愛心源于真摯的童心,童心正是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家最起碼的條件。我們做教師的要有童心,才能深入到孩子心靈世界中去,去關愛和呵護他們,與孩子們同喜同悲,教育工作才能取得真正良好的效果。
三、責任之心
教師的職責,就是要點燃學生生命中理想和希望的火炬,讓學生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調動自身的一切能量和智慧,學會自我教育、自我學習、自我選擇和自我發(fā)展,成為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人。我們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技巧,給予他們各種信息,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為成人生活做準備,教他們該怎么做,將來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陶行知說:“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先生最大的成功,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做教師,就要有高度的責任心,我們要培養(yǎng)“未來的公民”。而公民的培養(yǎng)需要愛心,需要責任。
教師的責任,不單是使學生擁有盡可能多的知識和技能,在規(guī)矩中形成方圓。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在心靈和人格上強大起來,能夠在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中表現(xiàn)出正直、自信與活力。
責任,是一種使命,責任心,是一種使命感,是自覺地把份內(nèi)的事做好的一種心態(tài),教師和家長應承擔的義務,應盡職責的內(nèi)心體驗,它是個人對他人和集體、社會應負的職責和義務,具有明顯認識的基礎上,在職業(yè)道德實踐進程中逐漸形成。這種責任心是教師在完全沒有外部壓力和監(jiān)督情況下,自覺地去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實現(xiàn)社會和學校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對學生、對家長、對學校、對社會,教師都負有神圣的責任;對知識、對藝術、對理想、對歷史,教師的責任最終體現(xiàn)在我們所教的學生身上。責任心促使我們上好每一堂課;責任心促使我們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責任心促使我們高標準、嚴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創(chuàng)造出不平凡的業(yè)績。
師愛是教書育人的靈魂,沒有對學生真正的愛,便沒有真正的教育。用心做教師的人是辛苦的,但惟有用心做教師才能獲得學生的喜愛,成為真正快樂的人。
作者簡介:
楊玉艷,女,(1962--)黑龍江省同江市第二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