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步苗
【摘 要】日新月異的世界告訴我們一個現實:單純通過知識的傳授來進行學習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如何主動獲取知識和在此過程中不斷開發自己的各種潛能。學生是不是樂于接受你傳授給他的知識呢?所以“以人為本”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多年來,學校很少從學生學習的心理過程入手,注意學習的高效性。在教學中,我感到學生存在著不同層次的心理障礙,需要去思考、幫助、解決。在教學實踐中,我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恰當的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學中,總結了教學活動要遵循積極情緒原則、體驗成功原則、寬容原則、合理負擔和個別輔導的原則,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數學教學 心理健康
數學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的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學生一定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智力和創造力的同時,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學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種積極措施。數學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消除教學設計、評價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學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預防因此而導致的學生心理失常,使學生能在寬松、和諧、愉快的情境中,無過重心理壓力的狀態下學習,以維護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下面就本人在這方面的積累淺談概括出的幾條原則。
一、積極情緒原則
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狀態是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重要保證,對他們的學習成績產生直接的影響。學生以積極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就會積極開動腦筋思考,課堂知識吸收率就高。從長遠看,就會獲得老師和同學的青睞和接納。因此,作為數學教師,應主動創設積極的教學環境。
首先,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習興趣。由于青少年的年齡特點,每個學生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往往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心懷探求真知的濃厚興趣,積極主動地去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梢?采用能吸引注意力的材料,喚起學生的好奇心,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手段之一。如教學“圓”時,教師出示“三角形的車輪”“正方形的車輪”和“圓形的車輪”。然后問學生“車輪為什么是圓的?”從而引發學生對學習圓的特征的興趣。這樣,新的學習任務在學生懷著好奇心的同時不知不覺的被他們所接受了。
另外,教師還要創設愉悅的教學氛圍,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身心舒暢地投入學習,形成師生互動、彼此接納的教學心理氣氛。進而使每個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以調動他們的成就動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
再者,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避免使用懲罰性的控制技巧,不挖苦、諷刺學生,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熱愛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的人格。
二、體驗成功原則
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使自己對學習變得更加自信,達到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這是現代發展性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首先,確保每個學生通過教學獲得成功感,享受成功的快樂。成功所產生的是一種自我滿足和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它與自尊自信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是學生自我潛能得以發揮的強大動力。對學生來說,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覺,也是體驗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實現自己計劃是的那種滿意的心情。
其次老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點滴成功,教師的每一句贊語、每一次表揚,對學生都是一種激勵。即使是后進生也要創造條件,使他們有機會體面的表現自己,使學困生在“表揚→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這樣的過程中形成學習上的良性循環,不斷萌發上進的心理。
另外,還要避免考試壓力造成的不良后果。教師經常將學生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學習好壞,甚至人格優劣的唯一標準。這種標準嚴重影響學生的自我行動。如果學生考不好,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嘲笑,感到一切不如別人。因此,逐漸對考試形成恐懼,產生考試焦慮,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合乎心理健康的考試,應重視學生的成功,滿足他們的成就需要。為此,教師應強化考試的診斷功能,淡化考試的價值評價功能。
三、寬容原則
心理學家指出:適度的寬容,對于改善人際關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在這里我們所說的“寬容”,決不是指教師對學生各種錯誤思想、行為的漠視、放縱,而是教師以一種寬容的情感,感化那些有錯誤的學生,讓他們感到并糾正自己的錯誤,是實施教育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其前提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其目的在于給學生以改正錯誤的機會。
對待學生的優點,我們要用“放大鏡”;對待學生的缺點,要真正以寬容的態度處理學生的錯誤。有的錯誤,學生是會一犯再犯;有的學生是會偏偏在你強調正負數后,把“-5”寫成“5”。一些同學在解題中,常因視覺障礙而看錯題目,譬如“方程有兩實根”與“方程有實根”,“求表面積”與“求側面積”、“求扇形的弧長”與“求周長”,“求弧所對的圓周角”與“求弧所含的圓周角”等,教師要允許學生的錯誤反復出現,這是正常的,他們畢竟還是孩子。魏書生說:“學生反復100次,教師可以做101次轉化工作。
四、合理負擔和個別輔導的原則
過重的學業負擔,使學生疲于奔命的完成老師留的作業。用于自己支配的時間很少。教師應將來源于生活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再運用到生活中去,服務于社會生活。
如教學“相似三角形在測量中的應用”,我讓學生回家利用假日時間到大自然去實踐操作,并分析比較各種方法,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第二天,就把調查結果交上來。從這次調查來看,他們非常喜歡老師將他們看作社會的一員,去關心、研究社會、自然現象。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我經常布置諸如此類的“古怪作業”,讓學生利用大量的課余時間,去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發現他們的心理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如我教的一位學生,他有多動障礙,針對這種情況,我和他協商制訂了一份“契約”,明確規定上數學課所有行為的標準,以及作業應達到的某個程度,都作了簡要說明,并每天檢查一次執行情況,給予相應的強化。經過一年的努力,他的多動障礙得到了明顯的矯治。
“隨風侵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在傳道授業時,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培養高素質、創造性的現代文明人。
參考資料:
1.《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2.張明、劉曉明主編的《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3.毛大龍、吳建軍主編的《初中生學習心理》,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
4.李百珍編著的《青少年心理衛生與心理咨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