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輝娜
(燕山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烏拉圭回合1994年通過 《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議》,簡稱SPS協議,主要致力于規范農產品和食品國際貿易,本質是與食品安全和動植物健康風險密切相關的技術性措施,目的在于保護人類及動植物的衛生健康,推進貿易自由化。但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以及SPS協議本身的不完善性,SPS協議逐漸被扭曲,使SPS措施演變為隱性貿易壁壘,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競爭力來自在于價格,易引起進口國的貿易制裁,這一狀況,使得SPS措施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產生很大影響。
SPS措施對中國農產品帶來怎樣的經濟效應,本文以局部均衡分析框架為基礎,對此問題進行剖析。中國農產品出口份額一般占世界總份額較小,出口變動對國際市場價格影響不大。因此,在具體分析時,選擇出口國為小國的模型。SPS措施的制定通常建立在各國或地區不同的國情基礎之上,極少出現所有進口國或地區通用的SPS措施,因此分析基于特定進口國的角度進行。
為簡化分析,首先對局部均衡進行幾點假設:
(1)要素缺乏國際流動性;
(2)國內市場完全競爭;
(3)交易與運輸成本為零;
(4)不考慮匯率因素。
在假設前提下,只要有關壁壘的信息充分,可以分析出某特定政策對市場均衡如價格交換、貿易量等的影響。
首先進行一個簡單的模型分析,假定不存在進口產品的衛生與安全檢疫風險等負外部性風險,產品標準等貿易政策的設定只是為增加產品的出口成本。
當特定進口國與所有出口方實施SPS措施情況下,如圖1所示。
進口方視角下,Pw為國際價格,這一價格低于進口國國內價格,在這一價格下,進口國的進口量為Q1Q2,相當于國際市場上的M1。當進口國實施SPS措施,則所有出口國的該產品成本上漲,市場價格提高到PW+C,C表示遵從成本。為了符合進口的SPS規定,出口商必須在農產品生產、運輸、包裝、檢疫等環節增加成本,包括由于檢疫而帶來的時間成本。
遵從成本引起價格上漲,進口國表現在國際市場的剩余需求量降低,遵從成本的產生使進口量降至Q3Q4,對應于國際市場上的M2。消費者剩余減少a+b+c+d,生產者剩余增加a,福利凈損失b+c+d,在國際市場上表示為e+f。
以特定出口方的視角分析,即進口國的SPS措施僅針對特定出口方,在小國模型下,遵從成本由出口方承擔,在國際市場上,出口產品價格相當于PW-C。出口方凈福利損失為a,如圖2所示。
實施SPS措施與施加關稅的影響是類似的,但其福利損失大于關稅所帶來的損失,因為生產和消費都發生了扭曲(b和d),但是卻沒有關稅收入,必須為檢驗措施花費c,若遵從成本過大,使進口產品的價格超過本國封閉經濟狀態下的自給自足價格P0,那么SPS措施就產生進口禁止效應,成為進口禁令。
可見不存在負外部性下,以單純成本增加型標準來保護本國市場,結果是對進口方和出口方的福利均造成損失。


SPS協議的附件A明確規定了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是 “保護成員境內的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免受蟲害、病害、帶病有機體或致病有機體的傳入、定居或傳播所產生的風險;保護成員境內的人類或動物的生命或健康免受食品、飲料或飼料中的添加劑、污染物、毒素或致病有機體所產生的風險;保護成員境內的人類的生命或健康免受動物、植物或動植物產品攜帶的病害,或蟲害的傳入、定居或傳播所產生的風險;防止或限制成員境內因蟲害的傳入、定居或傳播所產生的其他損害。”
假定存在與進口相關的負外部性,如動植物疫病的傳播、農獸藥殘留等,這些負外部性的進口影響本國生產,為此進口方可依據上述規定,實施SPS措施來糾正這些外部性,本質是以遵從成本為代價減輕疫病的威脅。負外部性主要引起供給曲線位移。
在封閉經濟下,進口國的供給與需求曲線分別為S和D(假設需求不變),由于封閉經濟,所以進口國國內價格為Po,國際貿易封鎖。若開放市場,實行自由化貿易,則價格變為Pw,剩余需求在國際市場表現為ED,具體如圖3所示。同時負外部性增加了進口國的本國產業成本,國內供給曲線移動至S2,進口量為 Q3Q2,對應與國際市場的 M1,生產者剩余減少HBO,此時進口國凈福利為ABC-HBO;國際市場顯示,開放市場的受益為a+b。開放市場條件下凈福利的增減不能確定,因為疫病等外部性帶來的損失會抵消一部分或全部的開放受益。凈福利的確定取決于開放經濟的受益與負外部性成本的大小。
進口國實施SPS措施,以防止疫病入侵等外部性對本國產業的影響。此時遵從成本C產生,國際市場價格變動為Pw+C。外部性的消失使國內的供給曲線歸于S1,此時進口量為Q4Q5,對應于國際市場的M2。消費者福利減少,生產者福利增加,總體來說,較開放經濟條件下,福利減少了FGCB。從國際市場上看,收益減少b。但這并非表示完全自由化就一定比部分自由化好,因為自由化的貿易所得也要和疫病等的傳播損失相配比,負外部性的成本可能因為自由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對于出口方來說,承擔SPS措施的遵從成本仍然是對出口的主要影響。但不同的情況,影響也不同。若SPS措施是針對特定出口方,則遵從成本完全由出口方承擔,此時SPS措施對出口產生很大影響;若措施是針對所有出口方,則遵從成本由所有出口方承擔,對單個出口方的影響會稍弱。
實施SPS措施對進口方的影響取決于措施的嚴厲程度與負外部性影響的對比,SPS協議允許進口國在有科學依據的前提下,采用高于國際標準的準則、標準。若措施過于嚴格,則進口方的福利也會受損。而對于出口方來說,SPS措施會帶來遵從成本,提高產品價格,降低市場競爭力。
SPS協議附件C對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的程序、標準及其信息披露做出了規定。信息矯正類的SPS規定,增加了產品透明度,有利于彌補市場信息不對稱。產品信息披露有利于增強消費者信心,如表明產品原產地,是否非疫區,規定最低質量標準等,這些信息會促進消費者消費。但信息矯正類SPS措施同樣會帶來遵從成本。至于此類措施的總體影響不能確定,關鍵要比較消費者對信息受益的大小與遵從成本的高低。信息外部性主要引起需求曲線位移。
在進口國,信息措施執行前的需求曲線為D1,供給曲線為S(假設供給不變),國際價格為Pw,Pw與S和D1分別交于點B和點 C,進口量為Q1Q2,對應于國際市場為M1,具體如圖4所示。開放市場受益為a+b。實施信息矯正SPS措施后,產品信息增加,消費者信心增強,需求曲線移動到D2(也可能下移),同時信息措施產生遵從成本C,使價格上升為P′w,新的價格曲線與S和D2分別交于點A和點E,新的進口量為Q3Q4,對應于國際市場上M2,此時貿易受益為a+d(假定需求曲線上移)。受益的增減取決于d和b的比較,即取決于需求曲線位移與遵從成本大小的比較,或者說消費者從信息中獲得的收益和信息成本的比較。當SPS措施使得消費者信心大增,對于進口的增量需求帶來的貿易利得超過了實施SPS的成本,該SPS措施就是福利增加的。反之,如果SPS不能有效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就是福利減少的。
出口方的分析與進口方類似,信息矯正措施提高了出口方的遵從成本,也增加了出口產品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消費者需求(也可能降低),如果額外的遵從成本大于因為銷量增加帶來的收益,則降低出口方的收益。若因為信息披露產生了負面影響,如某項質量不達標,則會降低需求,出口方遭受更大損失。

中國農產品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份額很小,屬于出口小國,結合實際國際貿易狀況,主要討論特定進口國的SPS措施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在自由貿易條件下,不存在SPS措施時,中國的供給曲線為S0(假定國內需求不變),進口國市場價格是P0。此時,中國國內市場農產品供給大于需求,對應進口國市場的剩余供給曲線為ES0,中國出口量為Q3Q1,在進口國市場表現為EQ1,具體如圖 5。
若進口國制定的SPS措施僅是針對中國農產品,而且中國是出口小國,所以遵從成本完全由中國出口商承擔,出口成本增加導致供給曲線移動至S1,對應進口市場的供給曲線為ES1,此時供給大大減少,甚至產生中國國內市場供給短缺Q2Q3,必須通過進口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這時貿易逆差產生。
但這一狀態并非持續不變,SPS措施也會產生積極作用,如環境標準、技術法規等的規定會提高出口國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效率提高帶來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遵從成本帶來的損失。此時中國畜產品的供給曲線下移到S2,對進口國市場的供應曲線為ES2,出口狀況好轉,出口量為Q3Q4,對應進口國市場的EQ2,若SPS措施的積極作用足夠大,EQ2可能會大于EQ1。經濟效應的具體變動幅度取決于遵從成本的大小與生產效率的提高。
若進口國制定的SPS措施針對所有的出口國,SPS措施是非歧視性的,則SPS措施對中國出口商所產生的影響稍弱,遵從成本一部分會轉嫁給進口國。或者進口國實施信息矯正類SPS措施,對中國產品出口的制約也稍弱。雖然標示標簽等方面的規定產生遵從成本,降低供給能力,但是產品標示的明確,增加交易透明度,對于進入本國市場的中國產品,消費者對其信心增強,進而增加需求。需求的增強使中國出口商可以把一部分遵從成本轉到消費者身上。
遵從成本的轉移表現為進口國價格的提高,如圖5所示,價格上升至P1,但通常情況(P1-P0)小于遵從成本,這時中國肉產品出口量減少為Q5Q6,對應進口國市場的EQ3。當SPS措施的積極作用顯現,中國肉產品的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改善,中國供給曲線移動到S2,這時中國肉產品可向進口市場出口Q5Q7,反應在進口國市場為EQ4,當SPS措施的積極作用足夠大,EQ4可能會大于EQ1。具體變動幅度取決于遵從成本的大小和轉移情況與生產效率的提高或消費者信心增強的程度。

利用局部均衡分析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進行量度,發現嚴厲的SPS措施,產生很高的遵從成本,嚴重阻礙中國農產品的出口。但是中國農業在努力適應SPS措施的同時,促進了技術、管理的革新,加之政府在相關配套措施方面的完善,會逐漸抵消遵從成本,當中國農業完善到一定程度,中國農產品出口能力會大大加強。可以說SPS措施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長期影響大致呈倒“U”型,如圖6所示。當前,SPS措施產生的遵從成本發揮優勢作用,致使中國農產品出口處于Ⅰ區;但長期來看,隨著中國農產品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的改進,以及政策和管理機制的完善,SPS措施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會逐步減弱,轉移至Ⅱ區,直至阻礙效應消失,出現積極作用,形成倒“U”型曲線,可稱之為SPS庫茲涅茨曲線。
若要轉變中國農產品出口的被動局面,必須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降低SPS措施的遵從成本,應對SPS爭端事件;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農業生產及出口各環節,使中國農產品的出口盡快轉入Ⅱ區。
[1]顧江,楊紅利.SPS措施對出口產品成本因素影響的經濟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3,(12).
[2]程寶棟,宋維明.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出口壁壘:動植物衛生檢疫[J].世界農業,2004,(11).
[3]董銀果,侯軍岐.SPS措施對中國豬肉貿易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05,(2).
[4]鮑曉華.WTO框架下SPS措施選擇的經濟學:一個成本收益的觀點[J].財貿研究,2005,(5).
[5]Spencer Henson,Rupert Loader.Barriers to Agricultural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Role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Requirements[J].World Development,2001,29.
[6]Dragan Miljkovic.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Policy Consideration Vs.Economic Reaso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5,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