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鑾,王曉潔
(大連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4)
只有科學合理的社會評價指標體系,才有可能得出全面準確的社會發展評價結論,評價過程中評價指標的選取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如何科學地選擇指標,構建指標體系,是進行和諧社會發展評價研究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國際權威機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設計的指標體系[1],世界銀行衡量可持續發展的新國家財富指標體系[2]。國內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指標課題組設計的指標體系[3]等。以上兩類指標體系雖然權威性強,但是偏向于從宏觀層面對各個國家社會發展綜合情況的評價,不適合同一國之內不同地區微觀層面的評價。而學術文獻整理得出的指標評價體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是Fuentes N.和Rojas M社會指標解讀[4],Adam Mellows設計的社會指標體系[5]等。這類體系的指標在反映同一社會信息時采用多個重復指標,指標體系過于龐雜。
現有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篩選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根據專家經驗主觀確定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如李莉[6]等通過主觀經驗確定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這類方法的弊端是指標的選擇受人為影響較大,易于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情況。二是客觀篩選方法。如蘭國良[7]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評價指標進行了篩選;歐陽建國[8]等利用因子分析法選取中國各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指標。此類方法易受選擇樣本數據的影響,并且完全依靠數據確定指標,忽略了指標的實際含義。
由此,本文提出首先定性的海選和初選指標;然后將信息熵約簡法和相關性分析方法相組合,實現對指標的定量篩選;再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用定量方法得到的指標體系進行定性的補充和完善;最終建立科學的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并通過實證檢驗,確認為較為理想的結果。
(1)通過信息熵約簡法刪除對準則層區別能力小的指標,保證指標對社會評價具有高度影響。
(2)通過相關性分析刪除各準則層內相關系數大的指標,避免指標之間信息重復。
1.2.1 正(負)向指標規范化
設xij為第j個評價對象第i個指標的隸屬度;vij為第j個評價對象第i個指標的值;n為被評價對象的個數。根據正向指標的規范化公式[9],xij為:

負向指標規范化公式只是分子為最大值減去第i個指標值。式(1)表示第j個評價地區第i個指標值與該指標最小值的偏差相對于該指標最大值與最小值偏差的比重,比重越大標準化后值越高。
1.2.2 適中指標規范化
設 xij、vij的含義同前文,vij0為第 j個評價對象第i個指標理想值,則xij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綱要[16]中指出,人口自然增長率“十五”年均增長率為6.3‰,而“十一五”時期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小于8‰。因此,本文確定7.2‰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理想值。
對于給定的j,xij(i=1,2,…,n)的差異越大,則指標準則層的比較作用就越大,也即它所包含和傳輸的決策信息就越多,信息熵可被用來度量這種強度的大小。
首先,設 xij(i=1,2,…,n;j=1,2,…,m)為第 i個準則層中的第j項指標的觀測數據,根據熵值計算公式[10]:第j個評價指標的熵值:

其次,第j個評價指標的區分能力量度wj’的定義為:

各準則層的評估值相差越大,指標對于準則層的比較作用就越大,即指標的區分能力就越強,所以將各準則層下區分能力小的指標進行刪除。此方法是為了刪除所在準則層中對評價結果影響很小的指標,以實現對指標體系的約簡。
指標的相關性是刻畫指標與指標間信息重復程度大小。如果兩個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會導致被評價對象信息的重復使用,從而降低評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相關系數越大,這個指標越容易被其他指標所替代。相關性分析就是剔除相關系數較大的指標,也即可以被其他指標所替代的指標。
首先,計算各個評價指標之間(xij)的相關系數Rij[11](其中,Zij為指標的標準化值)。

其次,考察指標與同層內余下所有指標的相關系數,并規定一個臨界值M(0<M<1)。如果Rij>M,則可以刪除這一評價指標。
本文選取臨界值0.9,這樣可以達到用較少的指標反映指標集90%以上的信息,從而簡化指標體系。
將熵值約簡法與相關性分析相結合的差別及特色在于:首先利用熵值約簡法刪除對準則層區別能力小,也即對評價結果沒有顯著影響的指標。然后利用相關性分析將同一準則層內相關系數大的指標剔除,保證指標信息的不重復。兩者結合保證篩選出的指標不重復且對評價結果有顯著影響。
根據某些分析方法用數據方差表示指標信息含量的方法,本文提出建立指標體系構建合理性的判定標準,認為如果用30%以下的指標反映了90%以上的海選指標信息,則認為指標體系構建成功。
設:S為原始指標數據的協方差矩陣;trS為協方差矩陣的跡,表示協方差矩陣的主對角線上各指標方差之和;s為篩選后的指標個數;h為海選指標的個數。則篩選后的指標對海選指標的信息貢獻率In為[12]:

式(6)的含義是篩選后的s個指標的方差之和trSs占海選的h個指標的方差之和trSh的比值,表示s個篩選后的指標所反映的h個海選指標的信息。此方法解決了指標體系構建合理性缺乏定量判定標準的問題。
本文選取12個省區作為樣本,包括山東、遼寧等沿海地區;河南、山西等內陸省份;廣東、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黑龍江、四川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北京、陜西等漢族為主的地區;廣西、云南等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易知,此樣本又涵蓋了東、中和西部地區,可反映我國社會發展的一般狀況。
社會評價指標篩選的原始數據均來源于相關省 (市)的2007《統計年鑒》[15]、2007《中國統計年鑒》[17]和有關地區統計局網站上的數據。
根據以人為本,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內涵,以權威機構的典型文獻[1~3]和社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文獻[4~8]為基礎,海選了涉及社會發展評價的共計72個指標。然后,根據同類指標信息最優原則選擇同類指標中信息量大的指標,根據可觀測性原則刪除數據無法獲得的指標,以保證初次篩選后的指標體系可以量化,定性初選后的指標共50個。
2.2.1 國民幸福指數
國民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社會發展狀況的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指標[14],反映了人們生活的幸福感以及社會發展的和諧程度。但無論是權威機構,還是發達國家官方的社會評價,國民幸福指數都沒納入現有社會評價體系。本文根據以人為本原則設置“國民幸福指數”,是國家監控經濟社會運行態勢、了解人民生活滿意度、設立政績考核標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更能準確地檢驗社會發展的綜合水平。
設:GNH[13]為國民幸福指數;S為收入的增長率;G為基尼系數;U為失業率;I為通貨膨脹率。則

將計算國民幸福指數的數據[15][17]代入式(7),即得到各省的國民幸福指數。
2.2.2 指標規范化
利用公式(1)、(2)對初選后的數據分別進行規范化處理,結果如表1所示。
⑴利用EXCEL對定性初篩保留的指標進行信息熵的約簡分析。從定性初篩的50個指標中集中刪除了人均儲蓄存款余額等24個指標。

表1 社會評價指標篩選原始數據及標準化數據

表2 指標篩選的信息熵分析和相關性分析
⑵使用SPSS軟件13.0計算經過信息熵約簡篩選后剩余各準則層內指標的相關系數。給定臨界0.9,刪除相關系數大于該臨界值的11個指標。
綜上所述,經過定量組合篩選指標后,指標體系由初選后的50個指標縮減到15個指標。定量篩選的最終結果如表2。
由于定量方法主要依據數據的變動大小來刪除指標,會導致將重要指標由于數據變化不明顯而被刪除,無法反映全面與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內涵。因此,在定量篩選指標的基礎上本文根據權威機構典型文獻的高頻率原則,以人為本的原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原則補充定量方法剔除的個別指標,實現對指標體系的完善。通過理性分析保留準則層Ⅰ中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準則層Ⅲ中的養老保險覆蓋率、每10萬人交通死亡數等指標。通過以上方法從72個海選指標中篩選了包含19個指標的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
根據指標原始數據計算各指標的方差,將篩選后的指標方差之和trSs和海選指標的方差之和trSh代入式(6),得到:

即從海選指標集中篩選出26.34%(19/72=26.34%)的指標反映了98.4%的原始信息,證明所構建的指標體系是合理的。
綜合評價指標的篩選單純依靠主觀方法或客觀的統計學方法都是欠科學的。本文采用定量篩選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篩選指標,既保證了篩選出的指標在所在準則層中對評價結果影響最大,又避免了同一類指標的信息重復;本文所加入的國民幸福指數指標,能準確地檢驗社會發展的綜合水平,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用方差表示信息含量的思路,將篩選后的指標反映的海選指標信息含量作為指標體系構建合理性的判定標準,解決了指標體系的合理性判定缺乏定量標準的問題。實證分析表明,最終建立的指標體系,用26.34%的指標反映98.4%的原始信息,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符合和諧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相信在此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和諧社會進行評價,將具有客觀性、全面性和系統性。
[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The Brundtland Report,Our Common Fu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World Bank.Monitoring Environment Progress[M].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 Press,1995.
[3]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發展與社會指標研究資料[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1.
[4]Fuentes N,Rojas M.Economic Theor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Mexico[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1,53(3).
[5]Adam Mellows.Social Indicators[R].London:House of Commons Library,2004.
[6]李莉,吳潔,岳超源.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綜合評價研究(二).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學報,2000,17(3).
[7]蘭國良.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構建及其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5).
[8]歐陽建國,歐曉萬.中國各地區可持續發展主要影響因素的定量研究[J].決策研究,2005,(6).
[9]李美娟,陳國宏,陳衍泰.綜合評價中指標標準化方法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4,(6).
[10]朱梅紅,李愛華.基于熵權的中國西部各省份科技實力綜合評價[J].數學實踐與認識,2006,(12).
[11]胡永宏.綜合評價中指標相關性的處理方法[J].統計研究,2002,(3).
[12]余錦華,楊維權.多元統計分析與應用[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13]程國棟,徐中民.建立中國國民幸福生活核算體系的構想[J].地理學報,2005.11,60(6).
[14]國民幸福指數[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35709.htm,2007.3.26.
[15]北京、上海等12個省的《統計年鑒200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16]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綱要[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59496/4208562.html,2006.3.14
[17]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