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娜 (國家圖書館 北京 100081)
根據美國標準學會給出的解釋,學位論文是“為了獲得不同級別學位的候選資格、專業資格或其他授獎而提出的研究結果或研究結論的書面報告”[1]。隨著社會的進步及社會對學術研究需求的日益增長,學位論文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研究人員的重視。國家圖書館作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指定的全國唯一負責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國學位論文的專門機構、人事部專家司確定的唯一負責全面收藏博士后研究報告的專門機構,經過數十年的文獻積累,截至2009年12月,所收藏的學位論文已近40萬冊,其中,博士后研究報告1萬余冊、博士學位論文20萬余冊、碩士學位論文16萬余冊、海外學位論文6 000余冊。學位論文已經逐漸成為國家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之一,國家圖書館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學位論文收錄的國內首館。
隨著學位論文收錄數量的不斷增加,國家圖書館在學位論文典藏方面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國家圖書館現存學位論文是自1983年開始逐步收錄的,從最初的年收錄不足千冊到目前年入藏量12萬余冊,其變化可謂有目共睹。然而,隨著學位論文的逐年增多,收藏學位論文的庫房存儲嚴重告急。學位論文不同于圖書,屬于某一學科、某一研究領域的附屬衍生物,存在著極強的時效性,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年代久遠的學位論文基本上全部處于束之高閣的狀態,鮮有利用。然而,由于國家圖書館是學位論文的唯一指定收藏單位,只進不出,長此以往,即便是天大的空間也終有裝滿的一天。僅就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中比例較少的博士學位論文來看,近年國家圖書館博士學位論文入藏量呈急劇上升趨勢,2005年入藏17 310冊,2006年上升至18 412冊,2007年和2008年分別攀升至29 656冊和31 004冊。隨之而來的便是占地面積的急劇擴大,僅以國家圖書館目前藏書標準來看,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占地約58平方米,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占地約62平方米,2007年的占地面積上升到99平方米,2008年上升至104平方米,2009年博士論文占圖書館的館藏空間將遠遠突破這個數字。而這不過是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典藏的冰山一角,尚未將2005年以前的博士學位論文、博士后研究報告、海外學位論文及近16余萬冊的碩士學位論文計算在內。即使是國家圖書館二期新館建成,空間的有限和文獻入藏量的不斷攀升以及學位論文的永久存儲性,都決定了存儲空間的日趨縮減。
由于學位論文具有時效性,相對于其入藏量的大幅度攀升,其利用率卻呈現出嚴重的下降趨勢,出現了高存儲低流通的尷尬局面。學位論文是各學科的衍生物,其前沿的學術內容決定其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許多論文在若干年后基本不再具有流通價值。僅以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閱覽室內的博士學位論文利用情況為例,流通率最高的是近5年的文獻,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利用率成明顯的下降趨勢,這與學位論文的高存儲率之間出現了嚴重的藏用矛盾。
從近年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利用率的比例情況不難看出,近5年的學位論文利用率約為64%,5-10年前學位論文的利用率約為24%,10年前所有學位論文的利用率為12%,也就是說,近10年間學位論文的利用率約為88%,10年前的學位論文利用率為12%。不可否認,利用率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文獻存儲量的變化導致的,但也同樣說明了學位論文的利用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呈現出用新舍舊的趨勢,這是與學位論文自身所具有的衍生物特點分不開的。因此,年代久遠的學位論文的高存儲率與低利用率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是造成圖書館現有有效空間被無限浪費的主要原因。

圖1將社科類學位論文的高存儲率與低利用率之間的矛盾暴露無遺,2007年社科類學位論文占當年論文存儲總量的32.55%,其利用率為15.06%;2006年社科類學位論文入藏量約占當年論文存儲總量的34.12%,其利用率卻下降至7.07%;2005年社科類學位論文占當年論文存儲總量的30.07%左右,其利用率僅為6.74%左右。流通利用率相對較高的社科類學位論文尚且如此,科技類論文的利用情況更是不容樂觀。2007年科技類論文占當年論文存儲總量的67.45%,其利用率為6.4%;2006年科技類論文占當年論文存儲總量的65.88%,其利用率下降至2.62%;2005年科技類論文占當年論文存儲總量的69%,其利用率下降至1.5%。由此可見,學位論文的利用與存儲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極度的不平衡,高存儲與低流通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所謂灰色文獻,通俗地講,就是非公開出版的文獻。由于其不具有公開發表的屬性,因此也不具有廣泛流通的可能性。學位論文作為一種灰色文獻,其內容具有特殊性和前沿性,其社會價值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其利用廣度和深度也得以拓展。然而,隨之而來的便是學位論文的著作權保護問題。在學位論文提供利用的過程中,學位論文收藏機構與數據庫運營商的合作有可能侵害作者的利益,由此引發的著作權保護與學位論文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日趨激烈。從國外谷歌的全文掃描開發到萬方數據庫的千名碩博士著作侵權索賠案,無不將學位論文的利用與保護推至風口浪尖。
綜合來看,學位論文開發過程中的版權問題主要是數據庫運營商在開發過程中的侵權問題。首先,數據庫運營商大多只是與學位論文收藏中心合作建設數據庫,收藏中心雖然是法定的學位論文收藏機構,但沒有權利把著作權人的作品交由數據庫運營商開發利用,在獲得著作權人的授權之前,任何機構對作品進行的開發利用均屬于侵權。其次,多數學位論文的著作權人是在其論文被開發利用后才知道作品的著作權已經被轉讓了的,因此所得報酬無法達到《著作權法》中規定的每千字20元的最低標準。并且許多數據庫運營商在具體使用某篇學術論文或某批學位論文時經常以公眾需求為由擠壓著作權人的利益,造成著作權人的利益受損,從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位論文的電子化進程。
從學位論文實際利用過程看,無論是電子版還是紙質的學位論文都存在版權難以控制的問題。以國家圖書館為例,根據國家圖書館文獻利用管理規定,針對學位論文的復印掃描,讀者僅可復印全文的三分之一,且在提請復印前須填寫復印申請單,申請單上明確規定“委托人須保證對所委托復制文獻的使用安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律法規……不得對所復制文獻進行任何商用化使用”[2]。即便如此,該規定真正執行起來仍大打折扣,其主要難度在于難以控制學位論文的復印數量。紙質文獻尚且如此,電子版學位論文的版權則更加難以控制,尤其是全文掃描上傳的學位論文,圖書館很難監控到每位讀者的具體操作和下載內容,因此,目前圖書館普遍面臨版權困境。
隨著學位論文的價值日益彰顯,各大數據庫開發公司紛紛染指學位論文的電子化。國家圖書館作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指定的唯一學位論文收藏單位,收錄的博士學位論文相對較全,但僅限于紙質文獻,電子版的論文收錄能力相對較弱。萬方數據庫則將焦點集中于學位論文電子數據庫開發上,現已坐擁100余萬篇的數字資源,且每年以15余萬篇的速度遞增,儼然已成為國內學位論文電子數據庫的翹楚。此外,國內各大高校對本校學位論文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收錄和提供。這在一定程度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無序,同時也使資源難于共享、查找。因此,規范學位論文的有序開發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應早日提到工作日程上來。面對學問論文典藏與開發的種種困境,筆者認為,搭建文獻開發平臺、合理利用文獻、加快立法步伐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目前,隨著社會公眾對灰色文獻的認識不斷深入,對此部分文獻的需求呈現出空前高漲的熱情,但是由于我國對灰色文獻的利用及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致使我國出現了學位論文多方開發并存的 “混戰”局面。鑒于此,國家圖書館應憑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指定的唯一學位論文收藏單位的地位,帶頭搭建學位論文收藏及開發平臺,使學位論文的收藏與提供兼容并蓄,積極推進各大高校圖書館學位論文的電子化進程。通過資源整合、匯總,國家圖書館作為中心館逐步成為電子版學位論文存儲基地;各大高校館各自存儲本校畢業生的學位論文,存儲載體自定,但必須定期向國家圖書館繳送學位論文電子版。這樣既避免了學位論文數據庫的無序性與重復性建設,同時也緩解了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的存儲空間問題。
根據筆者對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的日文獻利用率統計可知,不同類別學位論文的利用率差別較大。在學位論文收藏及開發平臺的開發過程中,可以對熱門學科和類別(如經濟、法律等)的學位論文優先電子化,爭取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讀者利用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再考慮逐步開展科技類學位論文的電子化。
到目前為止,我國針對學位論文的著作權法律法規較為滯后。當前電子文獻的日益普及及掌上閱讀的日趨擴大,決定了文獻的載體形態早已不再是紙質文獻獨攬天下的局面。當然,在此并不是強調電子載體與紙質載體孰輕孰重,而是說明多種載體形式(電子版文獻、縮微膠片、平片、紙質文獻)并存、百花齊放的局面已經成為圖書館不得不直面的事實。然而,我國立法中針對學位論文版權方面的規定或是條款不詳,或是執行困難,或是立法的跟進速度不及時,無法對現實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或補充修訂,這種滯后也是導致國家圖書館目前面臨學位論文空間緊張的又一潛在誘因。
2.2.1 擴大收藏載體的多樣性
圖書館學位論文服務需要根據讀者群閱讀習慣相應調整服務功能,為其提供相應的文獻。學位論文的讀者群多為在校學生和高技能知識分子,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因此應推廣電子版學位論文的閱讀與下載,并使之成為可與紙質學位論文抗衡的文獻載體。
2.2.2 加快版權法的修訂進程
目前,針對學位論文電子化過程中的侵權問題,尚沒有一部較為完整、通用、行之有效的法律對著者的個人權益予以保障,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學位論文電子化進程的絆腳石。數據庫運營商對學位論文的貿然運作,易導致侵權問題發生,而著者與數據庫運營商關于加倍賠償問題的商談又存在著一定的不可操作性。因此,學位論文的存儲與利用要想取得長足的進步,究其根源,仍需要在立法上狠下工夫,加快版權法的修訂進程,從法律的角度對論文的著作權進行保護,規范開發程序,使學位論文開發系統化、法制化,用法律規范為學位論文的開發和利用保駕護航。
國外的國立/國會圖書館普遍不負責收錄學位論文,大多由高校圖書館或檔案館來提供該項服務,而且在收錄學位論文時并不局限于紙質文獻這一種載體類型,而是提倡利用網絡、光盤等電子媒介收錄多載體形式的學位論文。與此同時,國外圖書館還對學位論文進行年代劃分,如羅馬圖書館僅收錄近30年的學位論文,對于滿30年的學位論文則定期進行下架、銷毀、縮微化等處理。從文獻利用角度來看,30年的留存基本上可以滿足讀者的使用需求;從文獻存儲角度來看,定期處理可以使空間得到合理利用,而且學位論文的電子化或縮微化可以縮小紙本文獻的占地空間。
總而言之,學位論文是一種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源,在現階段充分開發其最大價值的同時也應考慮到保存、提供等后續問題。因此,針對學位論文典藏已暴露出的問題予以正確的引導及化解,是加強學位論文開發與利用的不二選擇!
[1]錢淑萍.對學位論文的利用分析及強化對策[J].情報雜志,2002(10).
[2]國家圖書館業務管理處.國家圖書館文獻利用條例[M].[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