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涵 宋士杰
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徐 涵 宋士杰
實踐教學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企業對實踐教學的深度參與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保障。文章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開展實踐教學的目的、形式以及校企雙方在合作實踐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問題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開展實踐教學的建議。
企業;職業院校;合作;實踐教學
職業教育是與經濟聯系最為密切的一種教育類型,企業對職業教育的深度參與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保障。實踐教學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是校企雙方合作的關鍵領域。
為了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須改變傳統的學校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將企業元素引入人才培養過程,這就需要企業參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為了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導向性政策,盡管這些政策只是鼓勵性質的,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對校企合作的發展仍然起到了引導、促進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狀況怎樣,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開展實踐教學的目的;校企雙方合作開展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影響企業參與實踐教學的內部因素;校企雙方在合作實踐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以及企業在參與實踐教學時希望得到的外部支持等是本研究所關注的主要問題。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訪談法和文獻法為輔助,針對以上所要研究的問題對沈陽市的部分職業院校和企業進行了調查研究。職業院校的具體調查對象為教學管理人員、實踐指導教師和專業課教師;企業的具體調查對象主要是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生產經營部門的管理人員和企業內實習、實訓指導教師。
本次調查共發放學校問卷103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回收率97%。所調查的職業院校中81.4%為全額撥款單位,11.6%為差額撥款單位,4.7%為全額自籌單位。
企業問卷共發放52份,回收有效問卷52份,回收率100%。所調查的企業從所有制看,96.2%是國有企業,3.8%是民營企業;從企業規模來看,51.9%是大型企業,46.2%是中型企業,1.9%是小型企業。問卷回收后,我們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對于職業院校而言,解決學生就業是與企業合作進行實踐教學的首要目的。對職業院校的問卷調查顯示:盡管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開展實踐教學的目的具有多元化的特點,解決學生就業(53.5%)、提升學校教學質量 (32.6%)、提高教師素質(23.3%)和改善學校辦學條件(4.7%)均是學校尋求與企業合作的目的,但是最直接、最首要的目的還是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

表一 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開展實踐教學的動機
職業院校主要承擔著為經濟界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任務,學生畢業后能否順利就業,已經成為衡量職業院校辦學質量高低的關鍵指標之一,同時也成為職業院校吸引生源的主要因素,因此,職業院校都把解決就業問題作為與企業合作開展實踐教學的首要目的。
2.對企業而言,物色滿意員工是企業參與實踐教學的主要動機。對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源于多種動機,物色滿意員工(75.0%)、提高員工在職培訓質量(65.4%)、擴大企業的社會知名度(38.5%)、滿足暫時性和特殊項目需求(32.7%)、獲得學校的技術支持(21.2%)和廉價勞動力(11.5%)均是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考慮因素,但是最直接的動機是物色滿意員工。

表二 企業參與學校的實踐教學的動機
由此可見,企業參與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即獲得滿意員工、提高員工在職培訓質量和擴大企業的社會知名度。而滿足暫時性和特殊性項目需求、獲得學校技術支持和廉價勞動力也是企業參與學校實踐教學的出發點,這種需求是客觀的,雖然對于職業院校而言這樣的目的不太“純潔”,但是也構成了雙方合作的一個契合點。
企業用人的成本越低,耗費越少,盈利也就越高。企業一方面需要高素質的員工,另一方面也希望將其成本控制在盡可能最低的水平。因此,企業通過與職業院校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從職業院校的實習學生中挑選優秀的人才直接留用,節省在勞動力市場上招聘員工所需費用;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從職業院校獲得大量的實習生,這正好為企業提供了充足而且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生產的人力成本;這是符合企業的經濟利益的。
學校希望企業盡可能多地接受畢業生,企業也希望獲得優秀畢業生,但是企業的選擇是建立在自己合理用人規模的基礎上的。企業在沒有大量的用工需求時,它與職業院校的合作動機就很有可能是通過短期培訓獲得廉價的勞動力以滿足暫時性需要;而在企業需要大量用工時,它與職業院校的合作動機可能主要是挑選滿意員工。這種不斷變化的需要決定了企業在不同時期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不同動機。
3.頂崗實習后的學生簽約率較高,職業院校的學生首次就業總體狀況良好。從校企雙方的合作動機看:解決學生就業是學校與企業合作的首要動機;而物色滿意的員工則是企業參與學校實踐教學的首要動因,那么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后的就業狀況怎樣呢?
企業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后簽約率到達80%以上的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50%,認為簽約率到達50%以上的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37.5%。而對學校的調查結果也支持這一結論,被調查的學校中有62.5%認為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后的簽約率達到80%以上。從調查結果來看,職業院校學生的首次就業狀況良好,但是并沒有達到網絡報紙上宣傳的100%的就業率。

表三 學生企業頂崗實習后的簽約率
對職業院校的問卷調查表明: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形式是多樣的,在所列出的五種合作形式中,選擇比例從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企業內頂崗實習(77%)、校內實訓教學(57%)、企業內實訓教學(45%)、共建校內實訓室與實驗室(33%)、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20%)。對企業的調查結果也與此基本相同:企業內頂崗實習(66.7%)的選擇比例仍然位居首位,其他合作形式的排序依次為校內實訓教學(61.1%)、企業內實訓教學(55.6%)、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33.3%)和共建校內實訓室與實驗室(11.1%)。從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校企雙方對合作形式的判斷基本一致,而且雙方都認為企業內頂崗實習是合作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但校企雙方在共建校內實訓室、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等領域的合作尚不普遍,這說明校企合作的廣度與深度還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

表四 校企合作開展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
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學生的職業素養,養成學生的職業規范。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一方面要求實踐教學的環境應盡可能貼近企業的實際生產環境;另一方面要求實踐教學的內容要盡量反映企業生產過程中典型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式以及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雖然現在很多職業院校在校內建立了模擬仿真的教學環境,采用了實訓和理論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式,但是它再逼真,也無法取代“企業內頂崗實習”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上的作用。與學校內的實訓教學相比較,“企業內頂崗實習”是與實際生產距離最近的一種教學形式,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得崗位技能和知識,而且可以積累實際工作中與人合作的經驗,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職業操守、質量意識等,因此無論校內教學怎樣發展都不會取代“企業內頂崗實習”在實踐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企業調查結果顯示:影響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內部因素,按照選擇比例從高到低的排列依次是:企業主管的重視程度(76.9%)、企業用人規模(75%)、企業經營狀況(71.2%)、所在行業對技術人才的依賴程度(67.3%)以及相關人事變動(23.1%)。

表五 影響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內部因素
這表明,企業領導重視和企業用人規模是影響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主要內部因素。在缺乏相關的法規制度的情況下,企業領導重視是開展校企合作的首要前提,同時,企業的用人規模是校企雙方合作開展實踐教學的客觀基礎。企業的用人規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校企雙方合作的內容和形式,同時也決定了職業院校學生培養的規模。因此職業院校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合作企業的用人規模,如果出現用工需求減少,就要擴大合作企業的數量,拓展合作渠道;如果出現用工需求膨脹,則要擴大招生數量,滿足企業需求。同時職業院校還需要根據企業需求的變化調整專業設置,保持與企業崗位變化的適應度。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盡管職業院校能夠獲得與自己合作的企業用人信息,但很難掌握整個行業的用工需求變化、所在區域的用工需求狀況等信息。這些信息需要行業協會、經濟管理部門和統計部門來提供,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在這方面起到協調作用,為職業院校提供充分的信息,做好這方面的服務工作。
1.企業需求不旺是學校在合作實踐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對職業院校的問卷調查表明:學校在合作實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是多樣的,按其選擇比例排序依次為:企業用人需求不旺(54%)、實踐教學經費不足 (45%)、校內實訓條件不完善(42%)、專業課教師能力難以滿足教學要求(37%)、企業兼職教師教學技能不足(34%)、學生在頂崗實習中發生傷害事故(20%)等。
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企業需求在實踐教學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它是制約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時,學校的辦學條件,如:經費、校內實訓條件等仍然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職業院校和企業聯合開展實踐教學的質量;而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校內專業課教師能力不足、企業兼職教師學歷低、專業理論水平差,已成為制約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另外學生在實習中發生傷害事故作為一個法律上的空白點一直是合作實踐教學中的不可回避的問題,關于學生在實習中與企業的關系、事故的責任認定、糾紛的責任分擔等問題都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這也成為制約企業參與實踐教學的重要因素。

表六 學校在合作實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2.實習、實訓和生產之間的矛盾是企業在合作實踐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政策服務不到位和實訓條件不足也是影響合作實踐教學的重要因素。企業調查結果表明:企業在實踐教學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實習實訓影響生產秩序(28.57%)、政策服務不到位(23.81%)、資金不足、設備短缺(21.43%)。

表七 企業在實踐教學中遇到的最大困難
這說明,實踐教學與生產運營之間的沖突是企業在實踐教學中難以平衡的一個矛盾,它從根本上影響著企業合作的態度。與職業院校進行實踐教學領域的合作,企業可以從中獲取滿意員工和廉價勞動力雙重的收益,同時也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例如抽調員工擔任實訓指導教師、安排實訓時間、配備實訓用的生產設備等等。如果從收支平衡角度出發,企業的收益很有可能大于支出,但是,因為企業的付出成本是當時發生的,可以計量的,而參與實踐教學的收益是長期的,而且是隱形的,不容易量化的。因此,盡管參與實踐教學能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但是,很多企業也常常因為接納學生實習而影響正常的生產秩序而不愿意參與學校的實踐教學。另一方面,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也會帶來物質資料、生產時間的一些無效損耗,有時甚至會犯一些錯誤,造成一些損失,影響整體生產效率,這是企業不愿意承擔的。
政策服務不到位是企業在實踐教學中遇到的另一個主要困難。這說明在校企雙方的合作中,政府沒有得到起到有效的引導、促進作用。政策環境是確保校企合作順利進行的外部條件,因為,校企合作中的一些根本問題并不是雙方能夠解決的,如合作雙方在法律意義上的權利和義務(包括教師在企業進修的權利和義務,學生在企業中的權利和義務,企業派遣的實訓指導教師在學校的待遇標準、到學校任教的資格準入等);實踐教學成本的分攤方式;對企業投入合作教學的激勵措施等等,這些都需要政府通過制定政策、立法等加以規范。
企業調查結果表明:在企業希望得到的外部支持方面,財政補助(59.6%)、輿論宣傳(44.2%)、行業協會指導(42.3%)和稅收減免(40.4%)均是企業希望得到的外部支持,其中財政補助是企業最希望得到的外部支持。

表八 企業參與實踐教學時希望得到的外部支持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時,一方面希望通過政府的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獲得經濟上的補償,從而降低實踐教學的成本;另一方面,企業希望獲得行業協會的指導,并通過輿論宣傳的方式擴大企業的社會知名度。輿論宣傳對于企業的支持是非常直接的。企業投身教育是一項具有公益性的行為,可以為企業樹立這樣的形象:實力雄厚、重視員工、目光遠大,使社會公眾對該企業的產品產生隱形的偏好,因此加強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輿論宣傳對于企業來說有很強的激勵作用。
1.盡快修訂《職業教育法》中關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條款。首先,明確實踐教學關系中企業和職業院校的權利和義務。在《職業教育法》中明確企業和職業院校的權利和義務是解決實踐教學合作中存在問題的最重要的手段。這可以起到如下作用:一是使校企雙方明白各自的職責,在合作中各司其職,合理分工;二是使合作中的侵權行為得到懲戒,保障雙方的利益。同時,它對于解決企業參與動機不足等實踐教學中的頑固問題都有根本性的意義。
其次,明確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資助標準,特別注意對中小型企業的資助。在本次調查中發現企業最需要的外部支持是國家財政支持,這說明企業與職業院校在實踐教學中的費用分擔問題是合作實踐教學中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因此政府部門特別是地方政府應當加快制定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資助標準,形成具有區域特點的費用分擔制度,對企業因承擔實踐教學而產生的損失進行補償,減輕企業承擔實踐教學的負擔。
2.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加強對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輿論宣傳。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是一種公益行為。調查中顯示,企業對于輿論宣傳的重視程度僅次于財政支持,因此政府要特別重視利用網絡、電視、廣播等媒體對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行為進行宣傳。另外對參與實踐教學的典型企業授予有貢獻企業榮譽稱號和物質獎勵,擴大企業的知名度,提高企業對參與職業教育的認同感。
3.建立跨企業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彌補企業需求不足時實踐教學的頂崗實習需要。在調查中發現,企業內頂崗實習是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在企業用工需求減少時,必然會對職業院校的實踐教學造成沖擊,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德國的經驗,嘗試建立跨企業職業教育培訓中心。這種中心類似企業,但是應以教學服務為主要功能;盡量以市為單位、按專業大類設立,專門承擔職業院校頂崗實習的任務;教學設備和環境要與企業基本保持同步,人員薪酬和經費由國家和地方財政列支,同時可以通過承攬項目的方式自籌部分經費。
1.調整專業設置,適應地方經濟與行業的發展需求。調查中發現:企業的用人規模是校企雙方合作開展實踐教學的客觀基礎。因此,職業院校專業的調整與設立要充分考慮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規劃、行業發展趨勢以及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形成符合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的專業布局,提高企業參與合作教育的興趣。
2.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提供高質量的社會服務。為提高企業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職業院校應在自己可能的范圍內,為合作企業提供更多的科技與教育培訓服務,如:選派優秀的教師參與企業的產品革新、技術升級;根據企業發展需求為企業員工提供專業技術培訓,吸引企業參與合作。
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為企業提供的利益主要在于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這也就意味著企業對所需人才的重視程度決定了其參與合作的意愿和積極性。企業應該首先認識到人才是企業生存和發展最為重要的資源,要把企業后備人才的培養納入企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之中;其次,企業應認識到與職業院校開展合作是優先獲得優秀企業后備人才的一種有效方式,通過與職業院校的合作,能夠培養一批熟悉企業生產流程、崗位技術要求,并對企業自身文化氛圍、發展戰略有高度認同感的后備人才,而且無須進入勞動力市場進行招聘,從而降低招聘成本。
G71
A
1001-7518(2010)34-0050-04
徐涵(1964-),女,遼寧朝陽人,哲學博士,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宋士杰(1986-),男,河北石家莊人,碩士,遼寧省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文章系沈陽市科技計劃軟科學項目“沈陽市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能力研究”(課題編號:F10-193-5-50)的階段性成果之一,課題主持人:徐涵。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