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振萍 山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041000
外語教學中的學習風格研究
席振萍 山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041000
作為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習風格近年來成為外語教學研究的學術熱點,受到越來越多外語教師的關注。但是,學生的學習風格存在很大差異,如何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調整自己的教學風格,努力使英語課堂上學習風格和教學風格相匹配,從而促進英語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 優化外語教學效果是外語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指出,外語教師應不斷更新有關學習風格的知識,了解并幫助學生分析他們的學習風格,適當調整教學方式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外語教學;匹配;教學風格
learning styl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atching; teaching style
近年來,世界各地外語教學向著多層次,多側面,多元化發展,尤其是學習者的個人因素在語言學習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因而外語界的教學研究也從單純的教法研究轉向教與學兼顧的新階段。任何課堂教學活動,從整體上都可以分為教與學兩大部分,即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作為學生知識來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會對學生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對其學習成效的影響各不相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關鍵在于將學生學習風格與教師教學風格進行匹配。在外語教學中,如何使外語教師的教學風格與學生的學習風格相匹配,成為外語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學習風格,作為個體差異的重要課題之一,興起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它的發展同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隨著教育的發展,社會的教育基點逐漸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個體差異的研究便成為廣大教學研究者的工作焦點,而與之相適應的是外語教學工作者也不遺余力地將個體差異研究成果應用于自身教學。個體差異主要包括學習者:1)年齡;2)態度和動機;3)學能;4)性格;5)學習風格等幾個方面的差異。雖然各國研究者對學習風格的概念、分類、影響因素等理解不盡相同,但人們都普遍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個體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而逐步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學習偏愛。
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整體、持久并具有個性化的認知方式和信息處理方式。對學習風格的定義,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做出了解釋。Dunn夫婦從學習者對環境的偏好角度出發,認為“學習風格是指一個人的學習習慣、方法及態度,它影響其所處學習環境的知覺、互動及應對的能力”。R e i d認為“學習風格是指學習者自然地、習慣地吸收、處理和儲存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方式”。而根據Keefe的觀點,學習風格是學生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時表現出來的常性、穩定、具有傾向性的行為。中國學者譚頂良做了比較全面的概括,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從以上對學習風格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的習慣性學習方式和傾向,它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征和較強的穩定性,主要表現在個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處理等方式上。
研究者依據不同標準將學習風格分類,其中較有影響的包括:
1983 年,D u n n夫婦提出環境(environmental)、情感(emotional)、社交(sociological)、生理(physical)和心理(psychological)五種刺激(stimuli)。
20 世紀80年代中葉,Reid對感知學習風格(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將學習風格分為:視覺型(visual)、聽覺型(auditory)、觸覺型(tactile)、動覺型(kinesthetic)、小組型(group) 和個人型(individual)。視覺型學習者有很強的視覺性記憶,通過視覺途徑能獲得最佳學習效果。聽覺型學習者交際能力較強,喜歡與他人進行合作式學習,參加小組討論等課堂活動,積極性高。觸覺型學習者喜歡通過肉眼,親自接觸到實物來獲取知識。動覺型學習者擅長通過動手參與學習知識,他們只有通過動手和親自體驗才能過的最好的學習效果。小組型學習者喜歡通過小組討論學習和獲取知識,而個人型學習者則傾向于獨立的思考。
Myers and Briggs按照情感/性格因素將其分為四類:內向型(introversion)/外向型(extroversion)、直覺型(intuition)/感覺型(sensing)、思考型(thinking)/感情型(feeling)、感知型(perceiv-ing)/判斷型(judging)。內向型學習者注重自己的內心世界,更適合在獨立的環境中進行抽象思考。外向型學習者樂于與外界、他人接觸,并在此過程中學習效果會更好。直覺型學習者喜歡觀察,常根據自己的預感和直覺進行語言學習,常常著眼于整體而忽略細節。理智型學習者勤奮、邏輯性強、注重細節,但需要借助實在的事物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思考型學習者善于分析,有很強的邏輯性,但可能因怕出錯而不能大膽運用語言。感情型學習者喜歡個性化的環境和社會價值觀,并以此來衡量事物,更注重情感價值。感知型者開朗、適應性強,對環境有一定的依賴性。判斷型者有自己的學習計劃,并且會堅持完成計劃。
我國學者練國錚對學習風格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類型劃分。他根據決定個性心理品質的神經活動類型,將學習風格劃分為:
1). 從學習者用腦途徑與方式是否表現出獨特優勢的角度來分:優勢性—平衡性
2). 從學習者智力活動的速度、強度的角度來分:沖動型—反省型
3). 從學習者的個性調節系統對學習調控的力度與靈活性來分:獨立型—依附型
3.1 外語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生學習風格的沖突
在外語教學中,如何使外語教師的教學風格與學生的學習風格相匹配呢?可能的做法有兩種:一是學生改變自己原有的學習風格,去適應外語教師的教學風格。這個方法是可行的,因為學生仍處于心智的發展階段,可塑性較強,改變其學習風格相對容易。但是,一名學生不可能只師從一名外語教師,而教師的教學風格又各不相同,讓學生去一一適應,既不現實,又難以形成自己富有成效的學習風格。另一種方式是外語教師改變教學風格去適應不同風格的學生,這相對困難。外語教師在形成特有的教學風格之前,已將自己的認知方法和個性特征應用和融入到學習實踐中去,形成了獨特的學習風格。外語教師的教學風格又通常是在其學習風格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這種風格是相對穩定的,不易改變。那么,應該如何解決外語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生學習風格匹配的沖突呢?這時最佳的解決方案也只能依靠外語教師來提出并實施。
3.2 解決教學風格與學習風格沖突的理論途徑
3.2.1 不斷更新有關學習風格的知識
應該在外語教學中引入學生的學習風格這一概念,外語教師要不斷更新有關學習風格的知識。每位外語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習風格生動而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個體學法的總傾向,學習風格在本質上不存在好壞和優劣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也有自己學習風格上的長處和局限性;當教師的教學風格與學生的學習風格相匹配時,學生的學習效果就好,若兩者存在分歧,就可能導致學生缺乏積極性,對自己評價低,學習效果差;尊重學生的學習風格并據以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會更為有效(表現在學得多,學得快),且學生對學校、對教師、對自身的態度均向好的方向轉化,違紀和過失行為都會有所下降。
3.2.2 針對學生學習風格的個體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外語教師要尊重學生學習風格的個體差異,有目的地去發現、掌握并研究學生的學習風格,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與學習環境,注意發揮學生各自學習風格的長處,順應學生的學習風格。因而外語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多樣的教學任務,有意識引導、拓展學生的學習風格;外語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方式進行豐富和完善、充實與提高,盡可能去適應學生多樣的學習風格。
3.2.2.1 外語教師應了解并幫助學生分析他們的學習風格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有些學生由于不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在長期的外語學習中使用不恰當的學習方法,結果因學習效果不佳而逐漸失去對外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從一定程度上說,學習風格具有適應性,無意識或下意識的學習風格可以轉化為有意識的學習風格。培養學生對自己學習風格的認識,有利于他們形成并使用恰當的、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在課堂上,外語教師應積極地提出學習風格與學習策略相關的知識,運用調查表、學習日記、自我評價表等,使學生對學習風格這一概念由“不知道、不感興趣”到“產生興趣、開始參與”,直到最后的“充分了解”。同時,外語教師如果能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與學習環境,注意發揮其特長,并相應地對學習策略和學習風格加以引導,將對促進學生外語學習起到積極作用。
3.2.2.2 尊重學生學習風格的個體差異,在教法上區別對待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
一方面,外語教師要“順水推舟”,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在不同的場合注意發揮學生各自學習風格的長處。另一方面,為了不讓學生因形成極端的風格而阻礙學習,外語教師要引導他們在發揮原有風格優勢的同時,調整方向,培養開放、靈活的學習風格,提高其學習效率。既然任何學習風格都有其優勢和劣勢,外語教學中最佳的教學方法,就是使所有學習風格的學生都充分發揮其長處,對其不足進行彌補。由此,外語教師可以設計出“揚長”和“補短”兩種教學策略。“揚長”,指采取與學生學習風格相一致的匹配策略,能夠發揮學生學習風格的長處,有利于知識的獲得,可使學生更快地掌握所學知識。“補短”,針對學生學習風格的短處,有意識進行彌補。由于學習任務和情境千變萬化,在某些情境中學生必須利用自己薄弱的某種學習方式才能駕馭學習內容,所以對他們的短處進行彌補是十分必要的。適配策略開始時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知識的獲得,但堅持使用可以彌補學習方式或機能上的不足,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有利于以后的學習。制定教學策略,可以“一種為主,其他為輔”。在采取統一的教學策略進行集體授課的同時或之后,將學習風格相近的學生分組,采取個別化教學方式,將會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3.2.3 適當調整教學方式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風格
為了不讓學生因形成極端的風格而阻礙學習,這就要求外語教師通過協調、平衡和補償等多樣的教學活動,有意識的引導和拓展學生的學習風格,讓他們在發揮原有風格優勢的同時,調整方向,逐步形成多面式的、適應性更強的開放、靈活的學習風格,提高其學習效率。外語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方式進行豐富和完善、充實與提高,盡可能去適應學生多樣的學習風格。
外語教師應采用綜合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從不同渠道輸出信息以滿足各種不同風格學習者的需求。譬如盡量使自己的教學風格與學生的學習風格相匹配,課堂組織、教材結構、教學方法、教學管理諸方面都應考慮自己應該怎么做;在班內組織學習小組,根據不同活動的轉變,把學生轉到不同的組內去學習;在提問、設計課堂活動和布置練習時,以及在課外對學生實施個別輔導時,都要考慮學生的不同風格,從而根據他們的學習風格優化教學風格,更加有效地開展語言學習活動。
學習風格的研究是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研究學習風格有利于外語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優化整合教學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才能保證學習者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語言能力。使學生了解自己學習風格能夠使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強勢并根據學習需要做出恰當的調整,延伸和擴展學習潛能,進而增進學習。同時基于不同的學習者擁有不同的學習風格,要求外語教師給予外語學習者提供必要的指導,使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提高學習效率。
[1] 劉潤清, 戴曼純. 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3
[2] 余心樂. 關于中國英語本科學生學習風格的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7.1
[3] 李哲. 學習者認知風格的差異性與外語教學[J]. 外語教學. 2000.3
[4] 蔣祖康. ESL/EFL英語課堂上的學習風格導讀[M]. 載Reid J.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湯姆森學習出版社. 2002
[5] 康淑敏. 學習風格理論——西方研究綜述[J]. 山東外語教學.2003.3
[6] 葉碧霞. 學習風格與外語教學[J]. 國外外語教學. 2000.2
[7] 譚頂良. 學習風格論[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5
[8] 練國錚.試論學習風格[J]. 教育改革. 1994.4
[9] 李冬耘. 學習風格與外語教學研究芻議[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0
A Study on Learning Style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s one of the principal branches of learner’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FL, learning styles attract more and more academic concern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orld. English majors have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therefore, how to facilitate the matching of learning styles with teaching styles and to promote the EFL learning achievement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So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up-date their knowledge about learning styles, analyze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and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ir learning styles, and adjust their own teaching ways based on their findings.
作者介紹
席振萍 (1980-) 女,山西臨汾人,山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英漢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