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吧
本期主持 張翠
《法官如何思考》是美國著名法官、學者理查德·波斯納的最新專著,也有美國學者稱其為波斯納最重要的著作。書中,波斯納基于多學科領域的研究,結合他本人長達27年擔任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法官的司法經驗,分析了種種司法行為和法官職任考量。這一分析迥異于以往對司法以及法官的研究,其關注點是與法官行為緊密聯系的。波斯納的分析表明,盡管大多數(常規)司法決定似乎都是法條主義驅動的,但法官絕不是“自動售貨機”,只是機械地適用已有規則,或按既定法理推理模式決策的法條主義者;相反其政治偏好或法律以外的其他個人因素,如法官個人特點、生平閱歷和職業經驗,會塑造他的司法前見,進而直接影響其對案件的判斷。這一分析是具有普適性的,也同樣適用于中國語境:法官如何行為、為何如此行為、行為的后果如何,以及哪些智識工具最適于分析這些問題。
令筆者震驚的是,大多數人,包括從未擔任法官的從業律師和出色的法律教授,甚至還有些法官,對法官的理解都非常不現實。他們趨向于復述,并常常相信司法過程的官方言辭。
亨利·保爾森,他曾被認為是美國證券界的“鷹派”,他也自稱自己的個性繼承于一個女強人的血脈;他是個雷厲風行的人,向自己喜歡的女人求婚后,8個星期內就閃電結婚;他是個盡職的人,人們稱他是不知疲倦的“牛頭犬”,一心撲在工作上的他竟然只能以躲在廁所看《周末畫報》為一大消遣。
從美國財政部長位置上退下來的保爾森,以自己的坦誠和勇氣,在回憶錄中記下了金融危機期間,那一個個難忘的日夜: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時候,他甚至想服用安眠藥;在與議員商討救市計劃時,他幾次躲在柱子后面干嘔;而為了挽救整個金融體系,他甚至向議長佩洛西下跪。
在世界經濟逐步走出蕭條、迎來復蘇之際,保爾森關于21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的回憶錄《峭壁邊緣》,對于我們冷靜回顧金融世界的榮辱沉浮,感知全球經濟的冷暖交替,了解世界經濟格局的風云變幻具有重要意義。人們需要思考的是:造成美國經濟危機的幽靈也在中國游蕩著么?這事如果發生在中國,那么我們要為這金融變局支付什么樣的代價?
這是英國首相夫人切麗·布萊爾的自傳作品,細數了她與布萊爾30年來相濡以沫的歲月,也是英國史上首位全日制奔波忙碌的“第一夫人”。在2001年5月她更是成為英國史上首位因忙于自己的事業而選擇不陪同丈夫競選的首相夫人,同時也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她熱情、自信、獨立、堅強、果斷。考入名牌大學法學院,后來成功進入英國法律的核心體系。執著于崇高理想,致力于公益活動和慈善事業,是一位令人稱道的成功職業女性。面對媒體她卻語出驚人:“14歲時就有了長大后成為英國首位女首相的愿望,可惜,被撒切爾夫人搶了先。”
全書以線性的描述追憶了切麗·布萊爾的成長歷程、求學階段、戀愛經過和成為“第一夫人”后的政治生活。作為英國前首相夫人,切麗·布萊爾見證了其丈夫——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政治生涯和人生歷程。書中講述了布萊爾夫婦在政治、生活和感情中很多鮮為人知的幕后故事和點滴細節,試圖還原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她究竟是一位怎樣的女性,切麗·布萊爾會為你道出一個真實的自我。
本書為何勤華、賀衛方、田濤三位教授關于法律文化的“鏘鏘三人談”現場實錄。談話地點歷經上海華東政法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重慶西南政法大學。三位教授以漫談的形式,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對法律文化的方方面面進行了別開生面的討論。三個人以自己的所知,發揮專業中的特長,和大家一起研究法律文化中的各種現象。此外,田濤先生對于近代中國法律移植,中西方在法律觀念方面的接觸與碰撞,以及法律文本的傳播是非常重要的專家;何勤華橫跨中西,對于日本法和中國律學研究史有著很深的造詣;賀衛方從法律人與法律史之間的矛盾引入主題,集中于中國法律史的研究。
書中談話的背景隨時切換,使讀者對法律文化的游歷更有時空感。讀者不需要追究歷史細節、考證觀點與文獻的出處,也不需要拘泥于嚴格的篇章與時間順序。只要從三位學者充滿智慧的言談話語中品味到觀點的交鋒、思想的碰撞,以及在對中國法律文化的演變歷程、中西法律文化的移植與借鑒的經驗得失中,感受到對歷史的反思,就已經觸摸到“三人談”所表達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