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學俊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堅持勤儉建軍,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胡主席的這一重要指示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要求國防科技工業必須走軍民融合發展道路。這既是黨的各代領導集體在領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結合國內外形勢不懈探索所揭示的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世界各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普遍趨勢。在新世紀新階段,國防科技工業要滿足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對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需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環境,促進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就必須實現軍民融合式發展。
黨的各代領導集體歷來十分關心國防科技工業。他們從時代特征和我國面臨的國際挑戰與機遇、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我國國防的基本任務出發,提出了關于國防科技工業的一系列思想和方針政策,為國防科技工業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較短的時間內,建成了專業門類基本齊全、科研生產手段基本配套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就在著手建設國防科技工業時,毛澤東同志根據平戰時軍品需求波動大的特點,在1956年4月的最高國務會議上指出:“國防工業在生產上也要注意軍民兩用,注意學會軍用和民用的兩套生產技術,要有兩套設備,平時為民用生產,一旦有事,就可以把民用生產轉為軍用生產。”由此提出了國防科技工業實行“軍民結合”的戰略思想。然而,在美國與蘇聯爭霸、世界冷戰格局的背景下,國防科技工業深受“早打、大打、打核戰爭”軍事戰略指導方針的影響和計劃經濟體制環境的制約,加之“文化大革命”期間把民品斥之為“不務正業”,軍民結合方針未能在實踐中得到有效落實,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總體上還是軍民分離型體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世界進入和平發展為主題的新時期。黨中央確定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指導思想,國防建設也隨之由臨戰狀態轉向和平建設的軌道。此時,一方面國防科技工業因部隊裝備訂貨量大幅度減少而生產能力過剩,不少技術力量雄厚的軍工企業陷入困境;另一方面許多民用產品的生產能力不足,需要投資新建,有些產品則由于資金、技術等不到位難以生產。這就必然要求在設備、技術和人才方面具有優勢的國防科技工業迅速轉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促進和帶動國民經濟發展,于是國防科技工業的軍民結合問題再次提上議事日程。1982年1月,鄧小平同志從改革開放的戰略高度指出:“國防科技工業有四句話: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以民養軍。其中,以軍為主改為軍品優先,其他三句不變。”由此提出了“軍民結合”的16字方針。此后,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開始了大規模的軍轉民,使原來只用于國防的國家資源既能生產軍品,又能生產民品,出現了軍品以技術支援民品開發、民品努力提高經濟效益、支援軍品發展的可喜景象。但從全局來看,軍民結合工作仍處在調整階段,困難很多,而且未能充分注意“軍民共用”及“民轉軍”的重大意義,沒有從整體上和戰略上考慮軍用工業與民用工業的有機結合問題。

江澤民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時,冷戰結束,我國正面臨著國際上軍事高技術化,戰爭由常規武器裝備戰爭向高技術戰爭轉變;國內經濟市場化,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針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對國防科技工業提出的新要求,江澤民同志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的思想,提出了“寓軍于民”的思想。他說:“堅持寓軍于民,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走‘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發展道路,是正確的,今后還要繼續堅持下去。”寓軍于民要求將整個國防科技工業基礎,寓于民用科技工業基礎之中,構成統一的國家科技工業基礎,使之既能為國防建設服務,又能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使國防建設在國家經濟可承受的限度內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然而,“寓軍于民”的思想未能提出實現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具體途徑和方法,國防科技工業的體制改革雖然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但距離寓軍于民新體制的要求尚有很遠的距離。
胡錦濤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后,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的實際,充分考慮到21世紀我國面臨的種種巨大挑戰以及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各種共同性問題,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置于一個大的系統中實施全面協調的指導,要求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深融入整個經濟社會體系之中,包括國防科技工業在內的國防建設都必須走軍民融合發展道路。為實現軍民融合,國防科技工業“要建設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軍民科技資源的集成,實現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產品設計制造到技術和產品采購的有機結合,形成軍民高技術的共享和相互轉移的良好格局”。“軍民融合”的戰略思想既是實現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具體途徑和方法,也是對黨的三代領導集體軍民結合思想的深化和升華。它將國防科技工業軍民結合的層次由依托軍與民兩方面的協商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次,將軍民結合的程度由軍民兩行業“板塊式”對接深化到融為一體,為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構建起一個相互兼容的經濟技術基礎和平臺,由此走出一條投入少、效益高,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路子。
二戰結束后,世界政治呈現美蘇兩霸長期冷戰的兩極格局。冷戰期間,世界主要國家建立了龐大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這個體系幾乎完全脫離商業民用市場,處于政府的保護之下。冷戰結束后,世界進入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新時期。世界軍事格局和政治、經濟與安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導致各國國防開支和武器采購急劇下降,國防科研生產能力明顯過剩。龐大的國防科技工業賴以維系的基礎不復存在,必須轉型。

為了在冷戰后新的歷史條件下憑借軍事實力維護和拓展國家利益,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將新技術革命的成果廣泛應用于軍事領域以獲取新的軍事能力,導致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軍事高技術群迅速崛起,推動著新軍事變革在全球蓬勃展開,戰爭形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核心是信息化,信息化武器裝備成為軍隊作戰能力的關鍵,對戰爭結局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于是,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大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建設力度,圍繞著建立一支信息化軍隊展開了新一輪競爭。然而,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研制生產對資源需求呈現出數量大、技術含量高、結構復雜等特點,一方面使信息化武器裝備造價高昂,加劇了軍隊信息化建設與國防預算有限的矛盾;另一方面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對技術的需要超出了傳統國防科技工業的科研生產能力。國防科技工業要有效解決信息化武器裝備開發面臨的矛盾,就必須走軍民融合發展的道路,在全社會范圍內整合、優化資源以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生產技術水平,由此降低信息化武器裝備的開發成本,推動軍隊的信息化建設。
當代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使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具有高度的軍民兩用性質。據外國軍事專家估計,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所采用的各種高新技術中,純軍事技術所占的比例不到15%,軍民兩用技術占到85%以上。由于用于民用各領域的高新技術基本上同樣也可以用于軍事目的,用于開發各種信息化武器裝備,這使得在開發信息化武器裝備的過程中,加強國防領域和民用領域科技成果、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成為一種時代的需要。此時,由于民用高新技術的研發費用增長速度遠快于軍事高新技術,民品的市場廣闊,競爭激烈,需要量大,實踐檢驗驗證的機會多,使得民用高技術企業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保持著領先和控制地位,出現許多民用高新技術走在前面,帶動軍用技術和裝備發展的新趨勢,國防科技工業利用民用高技術企業的資源開發信息化武器裝備具備了現實條件。于是,西方發達國家在對國防科技工業進行戰略調整時,紛紛選擇了軍民融合的發展道路。
國防科技工業的軍民融合發展就是將國防科技工業基礎和民用科技工業基礎合并成統一的國家科技工業基礎,加快科技進步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以降低信息化武器裝備研制生產的成本、風險和時間,在提高國防科技工業整體效益的同時,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美國是積極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的典型國家,從高技術武器裝備的設計、研制和批量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是由主承包商、分承包商、零部件供應商組成的軍工生產社會化協作體系來完成,有效地動員了全社會的科技資源和工業基礎來開發生產信息化武器裝備。據統計,美國全國約有1/3的企業與軍工生產有關,全國的科學家、工程師中有近1/2從事與軍事有關的研究,軍工企業雇用的工人約占全國制造業工人總數的1/5。另外,在美國,約有80%的航空航天工業、70%的核能工業、60%的船舶工業、40%的電子工業、34%的電機工業、30%的機械工業、10%的鋼鐵與石油工業都從事與軍品有關的生產。
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實施以軍事實力為后盾謀取經濟利益的戰略,以世界新軍事變革為契機,大力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在軍隊信息化建設上處于領先地位。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軍隊信息化建設起步晚、投入少、武器裝備信息化起點低,軍隊武器裝備的主體還是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裝備。于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之間形成了新一輪的軍事技術“時代差”。憑借軍事技術“時代差”優勢,以美國為首的少數發達國家大力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使國際安全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安全壓力。
為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帶來的嚴峻安全形勢,我國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走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道路,建設一支能夠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強大的現代化軍隊。為了給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提供技術支持,提高我軍打贏以信息化為主導的高技術戰爭的能力,國防科技工業必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并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機械化武器裝備。我國的國防科技工業雖然具備了一定的適應高技術戰爭需要的保障能力,然而因其體制的弊端遠不能適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需要。
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現行體制建立于冷戰時期,以提高大規模生產制造武器裝備的效率為出發點,按照武器裝備最終使用產品的技術構成來構造生產體系,其生產模式是建立在一個工業部門盡可能進行從材料、毛坯開始的全過程生產。這種制度安排造成了國防科技工業逐漸從整個國家的工業基礎中獨立出來,大量本來能由國家工業基礎承擔的工作內容都列入軍事工業之中,使國防科技工業形成攤子大、力量散、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局面。這種自成體系、自我封閉、軍民分割的狀況使得我國國防科技工業自身發展的基礎平臺薄弱,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不足,高新技術武器的研制開發能力、生產技術能力嚴重不足。此外,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研制和生產費用增長速度十分驚人,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機械化武器裝備也是一項需要耗費巨資的大工程,這無疑會加重國家的經濟負擔。然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國家的中心工作是經濟建設,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用于研制生產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經濟資源不可能太多,經費投入不足的矛盾將會長期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國防科技工業只有走軍民融合發展道路,引進民用企業和科研機構的技術、設備、資金和人才,增強自主創新,提高武器裝備的研制生產水平,才能降低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開發成本,滿足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對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科技進步成效顯著,尤其是國家實施信息化戰略以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及其產業迅猛發展,一大批民用高技術企業抓住這一歷史機遇迅速成長起來,在設備和生產條件、科研能力、資金實力、人才隊伍實力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在許多具有軍民兩用特征的高新科技領域,尤其是在計算機類、通訊技術類和電子技術類產品的科研和生產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有些已走在國防科研生產企業的前面,而且產品價格低廉。此時,國防科技工業實現軍民融合發展,充分利用民用高新技術的開發力量和技術儲備研制生產技術難度大、開發風險高、投資費用巨的高新技術武器裝備,既可保證武器裝備供給的技術先進性、來源穩定性和成本經濟性,還可大大縮短武器裝備的研制生產及實驗驗證周期,加快我軍裝備的更新換代,縮小與軍事發達國家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這對于加速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打贏以信息化為主導的高技術戰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在集中有限資源發展國防科技工業,開發重大軍事技術項目和生產所需武器裝備上曾作出過重大貢獻,但存在兩個弊端:一是軍工企業不是獨立的利益主體,缺乏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動力,國防科技工業系統整體經濟效益不佳;二是國防科技工業和民用科技工業兩大體系相對封閉、互不相通,導致相互爭奪資源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影響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這兩大弊端既影響了軍工行業的健康發展,又制約了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因此,建立國防科技工業新體制,通過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提高整個行業的經濟效益,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是國防科技工業現代化的需要。
黨的十四大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與完善的速度大大加快,整個國民經濟運行基本步入市場經濟軌道,市場在整個國家資源配置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下,國防科研生產企業,一方面要在國家管控下緊緊圍繞研制生產高質量的武器裝備這一中心任務展開活動,以滿足國防安全需要,實現軍事利益;另一方面又同生產民品的科研生產企業一樣,也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也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為此需要從自身的經濟利益出發,與民用科研生產企業開展有效合作,通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開發先進技術來獲取競爭優勢。此時,一些掌握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所需要的高技術特別是核心信息技術的民用高技術企業,基于在市場中追求最大利益的需要,急于在國防領域擴大具有軍民兩用性的先進技術的應用范圍,對進入軍品市場充滿熱情,急需與軍方聯姻。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利益驅動而具有的內在擴張性,要求打破國防科技工業自成體系、自我封閉的發展格局,在全社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因此,走軍民融合發展道路,在市場經濟基礎上與民用科技工業展開廣泛合作,是國防科技工業建立反映自身運行特點并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體制的內在需要。這有利于實現軍事利益和經濟利益的雙贏目標,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推動國防科技工業的現代化建設。
在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下實現軍民融合發展,有利于國防科技工業形成具有較強平戰轉換能力的科研生產模式,適應了現代高技術戰爭的需要,實現了軍事利益。現代以信息化主導的高技術戰爭具有規模大、強度高和消耗巨的特點,導致平時和戰時對武器裝備及軍用物資需求量的差別十分懸殊。如果在和平環境下長期保持規模龐大的國防科技工業,無疑會給國民經濟發展造成沉重負擔。但為了應對未來可能的戰爭,又必須不斷提高軍事技術水平和保持必要的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生產。如何才能既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又減輕由此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的負擔呢?最有效的選擇就是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走軍民融合發展道路,實現國防科技工業在平時和戰時之間任務的靈活轉換。在和平時期,一方面,國防科研生產企業在保障基本軍事力量的裝備需求的前提下,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將國防技術運用到民用市場,追求利潤最大化,實現企業自身的發展,以強有力的經濟規模支撐軍品需求的波動和必要的前沿技術儲備能力;另一方面,民用企業、科研機構基于擴大自己技術產品應用領域的需要,積極參與軍工科研生產任務的競爭,使這些部門的資本、設備和技術力量等優勢在國防建設中發揮作用,從整體上降低了軍事高新技術的開發成本,增強了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研發的自主創新能力。在戰爭時期,國防科研生產企業則及時轉變生產,迅速擴大武器裝備生產規模,并在國家高度管控下,在市場經濟中與民用科研生產企業協作攻關,為戰爭提供大量低成本高性能的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以滿足應急軍事需求。
在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下走軍民融合發展道路,是國防科技工業參與國家經濟建設的有效方式,能促進國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國民經濟發展,實現了經濟利益。國防科技工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是最新科學技術、最新生產方式、最新工藝、最新材料的集中體現,處于國家產業結構最高層次。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國防科技工業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將積極主動地發揮軍工的人才和技術優勢,開發技術含量高、能體現軍工特點、經濟效益好的軍民兩用高技術產品并實現產業化,必將帶動一批新興產業的興起和一批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推動國家整體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國民經濟發展。此外,軍民融合還為民用高技術企業開辟了一個巨大而穩定的軍品市場,并獲得來自軍方的風險投資,有利于民營高技術企業在持續技術創新中不斷發展壯大,提升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