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前柏

房產稅要來了?這種“謠言”不知傳了多少遍。最近一次是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司長徐林8月24日的一次公開發言,盡管“推進房產稅改革”只是其會議發言中的一小部分,但市場反映強烈——當日,滬深兩市在地產股的領跌下,雙雙出現2%以上的跌幅。
認識房產稅,我們要首先要理清幾個問題:當前出臺房產稅時機是否成熟?短期內能否抑制高房價?是否意味著土地財政從此高枕無憂?
房產稅是以房屋為征稅對象,按房屋的計稅余值或租金收入為計稅依據,向產權所有人征收的一種財產稅。從當前來看,征收房產稅還面臨著諸多困難:一是征收對象。從第幾套住房開征,是從價征收,還是從量征收?二是房產價值評估問題。房產稅的計稅依據和稅率在確保公平的基礎上,面臨如何確定的問題。三是重復征稅的問題等等。技術上的問題終究會有解決的辦法,但關鍵還是平衡好利益問題。
征收房產稅短時期內可能導致房價下跌。但從中長期來看,試圖以房產稅來降房價的目標是難以實現的,當前房地產市場還是一個賣方市場,住房卻具有很強的剛性需求。更重要的是,在需求旺盛尤其是預期房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所有的成本都可以轉嫁,稅收也不例外。
用稅收手段抑制房價,一般情況下是無效的。除非征收重稅,使炒房者無法承受,迫使投機客收手。但這是一種休克療法,可能導致房地產市場崩盤。解決房地產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終要解決房地產問題,還是要給大量的游資一個好的出路,引導游資進入實體經濟,這才是治本之道。
更深刻的是,讓稅收擔負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任務,是一個關系到市場與政府界限確定的問題。如果承認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市場,那么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應發揮基礎性作用。如果政策對市場成敗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那么市場的調節機制就無從談起。
征收房產稅是大勢所趨。它關系到地方政府的財力來源問題,是中國土地財政模式轉換的必然要求,將重構政府間財政關系,特別是讓財政體制“重心下移”。
在許多國家,物業稅或房產稅是地方財政的重要收入來源。在我國,地方主體稅種的缺失一直是一個問題。由于缺少主體稅種,地方政府嚴重依賴土地出讓金收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地財政”。這種以“賣地”為特征的“土地財政”不具有可持續性。因此在房地產持有環節開征物業稅,細水長流,地方財政不會因此竭澤而漁。
但是,土地財政不會成為歷史。地方政府也不會因為開征房產稅而“有地不賣”,只要賣地就會有土地收入。人們往往只看到“土地財政”高收入這一方面,而這些錢干什么去了,普遍不被關注。土地收入的支出用途是否具有正當性,決定了土地財政的性質及其存廢。
目前房產稅已經被強加了過多載體,脫離了本身作為稅收手段的意義,房產稅現在理應回歸于稅制本身的定位,作為一種經濟調控方法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力。
房產稅不是萬能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