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松

2009年年初,已經在海爾工作了10年的劉明(化名)決定離開,這本應是個艱難的選擇,但他卻很痛快,“這10年基本是不計投入的工作,最后發現生活里只剩下工作了,而且發現自己只能待在海爾這個平臺上,很難適應其他的環境?!贝髮W畢業就去了海爾的劉明,那時候有的更多是激情,對海爾的很多東西從心里面很認可,在海爾工作的這10年,幾乎是沒有節假日的,每年也就春節可以回家待上三五天,10年之后的劉明已經是海爾的一個中層骨干,對很多事情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觀點,這時他發現在海爾這個平臺上他很難再找到自己的價值。
劉明是1998年進的海爾,當時的海爾剛剛開始國際化,并取得了成果,他們在東南亞成立了貿易公司,還想拓展美國市場,為此提出了著名的再造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員,和劉明一起招進去的還有另外2000名畢業生。
被分配做銷售工作的劉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習期后,很快就被派去負責一個區域市場,“到海爾之后有很長的實習期,我們叫‘賽馬機制,這期間就會有人脫穎而出,海爾非常敢用人,可能在半年左右就給你一個很高的職位?!碑敃r的劉明應該就是那批“脫穎而出”實習生中的一份子,“在去目的地的路上,我還在想銷售到底是什么,在海爾,除了最初幾個月的實習期,后期幾乎是逼著你成長,當你接觸到業務時,很多事情都是一知半解,這個過程中主要靠自學,但可以主動去問上面的領導,他們都很愿意回答,這點在海爾是沒有問題的?!眲⒚饔洃浿械暮?,工作一直是高強度的。
工作了幾年之后他第一次聽到了一個名詞——人單合一,“海爾一直都很強調創新,包括人員、組織架構、市場模式、盈利模式,2000年左右開始組織流程再造,從銷售、物流、財務到售后服務,全部進行了大調整,后來又開始探索SBU市場鏈管理模式,這是借鑒了國外管理學的概念,但海爾進行了新的詮釋,每一個人都變成能給企業盈利的一個單位,作為員工要站在企業的角度去開展工作,不單單只是立足于自己的崗位,同時要求每一個人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給企業創造效益,同時贏得個人發展?!眲⒚髡f,對于在海爾這10年發生的事情,他都記得很清楚。
他說后來就推出了人單合一的模式,而這個概念在實施過程中也經歷了一些變化,最早的人單合一是為了解決庫存問題,了解家電行業的人都知道,庫存是這個行業里非常大的問題,一旦庫存增加對家電業來講就是災難,而人單合一中的這個“單”指的是訂單,“訂單對銷售人員來講很明確,你負責這塊市場,就要定期和所有客戶溝通確認要貨量,而這個要貨量是要形成訂單的,銷售人員匯總完訂單后再給生產部門,生產部門根據全國的訂單來決定生產,然后根據你下的訂單,產品會送到你的倉庫,銷售人員就要在一定的時間內把庫存盤活,分銷給所有的經銷商,并幫助經銷商把自己的庫存賣到最終用戶手里,人單合一就是每個人都要對自己所有訂單全程負責。”
形成庫存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很多經銷商的素質和能力達不到對整個市場的準確預測,很多訂單都是預估出來的,但這些訂單是要具體到型號的,每個型號的生產量是多少都要提前下訂單,而一旦出現偏差,比如一個型號的產品預定了300臺,但真正銷售出去的只有200臺,剩下的就變成庫存了,劉明說他那時候如果碰到這種情況,就要想辦法幫經銷商進行市場推廣,甚至還要去農村刷墻做墻體廣告。
劉明說,人單合一在實施的過程中也是不斷完善的,“因為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不一樣的,素質也參差不齊,負責的員工會按要求把訂單全流程跟蹤下來,解決問題,不負責任的只要貨進了經銷商的倉庫就不管了,如果經銷商的貨賣不完,他們下一個月就隨便編一個訂單或者干脆不下訂單,而過了一段時間,當經銷商把貨賣完后,再下訂單時,就很可能會出現缺貨的情況,這對整個市場銷售是不利的,也很容易傷害經銷商的積極性,海爾為了杜絕這種不負責任的情況,就施行了人單酬,這其實是一個考核機制,和個人的薪金直接掛鉤,形成很詳細的薪酬方案?!?/p>
而人單酬的方案也是分階段慢慢發展起來的,海爾的每項創新最初都要經歷實驗階段,一刀切的做法是很危險的,他們會先在局部試點,而且連試點也是一步一步來,比如經常有的試點是前三個月會按方案考核你,但并不兌現,因為最初的方案總是需要完善的,劉明很認可海爾的這些做法。
他說他的人單酬賬戶在2006年就有了,在海爾算是比較早的,“我個人認為這是很先進的一種管理模式,調動員工積極性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收入分配,包括薪金的多少、合理性、增長的空間,這是決定員工積極性的核心,還有就是如何考核?!彼f人單酬這種考核機制真正把每個人的工資細化了,加上個人損益表的話,意味著把每個人獨立的工作都變成一個公司來進行考核,每個員工自身產生的所有費用成本,和自身產生的效益掛鉤后,按照考核方案拿到應得的薪酬,這個方案的出發點是非常好的,讓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工作負責,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目標。
不過任何方案都有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人單酬也是一樣,作為親身經歷者,劉明也表示人單酬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也還是有值得改善的地方,“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是,考核方案相對來說是死的,但考核的內容項目會不斷出現變化,比如一個空調的銷售人員,在月初就要給他制定任務,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天氣發生了變化,如果天氣暴熱,銷量就會大幅上升,遠遠超過計劃的預期,考核的指標數也會水漲船高,這種情況該如何考核?還有就是相反的情況,因為一些外界因素導致這個月沒有銷售,從考核上來講就不能達標,具體到薪酬,很可能這個月的工資就沒了,甚至是負的,在海爾曾出現過工資是向公司借的,因為按照考核,員工是欠公司錢的。”
劉明舉例說,他們銷售人員一旦超出庫存周轉周期,按照考核標準,電腦就會開始自動計算庫存損失,如果一天按1%的損失算,一個月就是30%,100萬的產品,就是30萬的損失,很多員工一年的工資也沒有30萬,當這30萬的損失讓你負責時,壓力可想而知。劉明說,在具體的處理上,海爾還是很人性化的,會采取一些靈活的處理辦法,如果能在一個最后處理期限把問題解決了,損失是無需負責的。
作為一個在海爾工作超過10年的中層管理者,雖然已經離職,但對于海爾劉明還是非常關心,他說,“任何一個市場都不可能均衡發展,這里面有很多不穩定因素,如果按照同一標準考核,很難做到完全科學,而且作為個人來講,最終會完全圍繞著考核工作,只干考核的事情,從管理的角度來講僅有人單酬是不夠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