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靜

汪旭光,出生于1939年12月。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炸藥與爆破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學院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非煤礦山組組長、全國安全評價工作委員會主任、公安部爆破專家組組長、公安部消防局專家組顧問。歷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研究室主任、院總工程師、副院長,中國工程院出版委員會副主任兼《中國工程科學》雜志社社長、總編輯,兼任中國工程爆破協會理事長。2002年當選第八屆國際爆破破巖學術會議國際組委會主席。
作為著名的工業炸藥與爆破技術專家,汪旭光主持完成了眾多科研項目,先后獲國家發明二、三等獎各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二、三等獎25項,以及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優秀設計銅獎、第三屆中國工程科技獎、第35屆布魯塞爾尤里卡世界發明博覽會金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等。
2009年“神華杯”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獎是我國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領域內,惟一經科技部正式批準和登記備案的全國性科技獎項。這次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獎評審活動,在全國尚屬首次。為了向全社會展示安全科研領域近年來的成果,記者走訪了這屆評審委員會專家組組長汪旭光院士。
記者(以下簡稱“記”):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獎的評審在我國尚屬首次,內容也涉及了多個學科領域,在業內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請問作為我國安全領域專家、工程院士、終評委員會專家組組長,您認為這個獎項評出的安全科技成果,對于我國安全生產工作將會起到哪些作用?
汪旭光(以下簡稱“汪”):據我了解,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原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從2002年起,就開始申請“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科學技術獎”。2002年9月,這一項經過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正式批準和登記備案,正式被列為國家獎勵序列,成為安全生產科技領域唯一取得登記備案的社會力量獎項。從2009年1月起,獎項改名為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獎。它的設獎目的定位于獎勵在我國安全科技進步工作中做出較大或者重大貢獻的組織和個人,調動科技工作者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安全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保護廣大職工的安全和健康。
從首屆評獎結果看,我認為它對于我們國家的安全生產工作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一是有利于推動我國安全科研的發展。采用評獎的形式,可以集中安全科研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最快的時間對這些科研成果的價值、水平、推廣范圍加以肯定,并向全社會公開展示安全生產的新產品、新工藝、新的材料。二是通過評獎的形式,有利于安全科研成果的交流和應用。對科研成果評獎,就是對全社會公眾提高安全意識,加強安全生產管理,應用安全科技手段和工具的最好宣傳。特別是通過評出科技成果的各級獎項,可以讓更多的企業了解這些信息,促進國家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三是促進安全科研人才的培養。評獎活動也是在無形中對安全科研人員的一種檢驗和考核。通過評獎活動的交流,對于科研人員的研究水平也是一種促進和提高。可以很好地鼓勵科研人員發揮積極性,不斷創新成果,促進科研水平提高。最后,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獎的評審,也為進入國家獎起到橋梁作用,成為進入國家獎的輸送渠道。因為,很多項國家獎,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國家自然科學獎這三大獎項,都是通過部門及行業獎發掘出來的。
記:這屆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涵蓋的范圍很廣,涉及我國安全管理、公共安全與應急救援、個體防護、防塵防毒、職業衛生、特種設備安全等多個學科領域的65個項目獲獎,請問這些獲獎項目都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對于安全生產工作的作用表現在什么方面?
汪:這個獎由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評選,獲獎項目的選拔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為全國的勞動保護、安全生產工作有基礎性和技術保障性作用,從范圍上講,也是我國職業安全健康領域很全面的一個獎項。
1999年,國家科技部出臺《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管理辦法》和《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規定除國防、國家安全等部門外,國務院所屬其他部門不再設立部級科學技術獎,同時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目。這次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獎的評審,很好地體現了一個精神,就是科學研究為了生產實際需要。獲獎項目所設定的評獎方針就是針對企業,它的優點就是緊密與企業結合,不像以前有的獎項高高在上,這些獲獎項目的共性就是都在企業中有實際的應用,并為這些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它既反映了安全生產領域科學技術的全面發展,又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因此說,這個獎項推行上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的需求決定了這個獎項有很光明的未來。比如一等獎《大型儲罐群安全檢驗技術體系研究和工程示范》,這個項目解決了長期困擾政府安全監察和企業安全管理的瓶頸性技術難題,已經在12家石油、石化和冶金企業的1000多臺大型常壓儲罐上成功應用,為減少停產檢驗時間帶來了2.3億元的經濟效益。還有一個一等獎項目《金屬礦山安全規劃與采空區探測技術研究》,研究對象為存在重大事故隱患,不能繼續組織正常生產,處于整頓、停產整頓或停產關閉狀態的金屬礦山。項目經過在廣西高峰公司礦區應用,為企業增加了2個多億的產值。
此外,這一獎項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與時俱進,反映安全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在評選時,無論是一等獎還是二等獎,都是從職業安全健康的領域,向著現代化方向發展和提高著。獲獎項目中,既有基礎科學研究項目,又有深入型安全科學領域的研究。在基礎項目方面,特別注重企業職工生產中的職業安全健康,減輕職工勞動強度,并從基礎領域、到推廣應用層面,都作出了考慮,這應該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記:作為終評委員會專家組組長,您認為這個獎項的發展前景如何?
汪:我覺得評獎是對安全科研領域科研人員的最大肯定。從這次獲獎項目的完成單位和完成人看,基本上是埋頭于科技前沿的專家。通過這次活動,我認為今后將能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員投入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領域的研究工作;開發、研究出更多的安全健康領域內的科技成果和產品,為安全生產提供更加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作為首屆評獎,盡管我感覺范圍不夠寬,獎項設置也還不夠全面,但這種形式是值得肯定的,應該固定下來,并不斷加以完善,使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領域從項目立項、研究、到成果推廣形成一個系統的公開、公平、公正的氛圍,讓更多的人關心關注安全科學的發展,讓更多的企業應用安全科學研究的成果。讓科研人員的成果盡快地投入安全生產實踐中去。
今后的工作有很多,我想目前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加強今后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將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真正為我國安全生產科技應用起到促進作用。
做好推廣應用首先要加強宣傳,提高這個獎項的知名度。新聞媒體是一個宣傳科研成果的良好平臺,通過開展宣傳,可以為科研成果走向市場打好基礎。
除了加強宣傳外,還要通過其他渠道,按照市場機制,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這就需要我們的協會穿針引線,加強市場引導。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作為一個社團組織,應該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方面的工作者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在宣傳時,還要著重加強對每個項目的認識,提高獲獎項目的知名度,讓更多的企業了解我國安全科研領域的發展,在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的選擇上,盡快找到適用于他們的產品,讓更多的安全科研產品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編輯 林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