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珍
避免消防隊員在火災救援過程中的殉職,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管理者和消防隊員對救火救援作業過程中安全防護心理的重視程度。
日本的消防體制是實行官辦消防和民辦消防相結合,這是由日本《消防組織法》決定的。官辦消防稱消防本部、消防署、消防派出所,民辦消防稱消防團、消防分團等。
根據2009年的統計數字,日本官辦消防共有807個消防本部、1705個消防署、2230個消防派出所,共有消防職員15萬7860名,各種消防車1980萬5870輛,消防艇52艘,消防直升機30架。民辦消防團2380個,消防分團2318個,消防團員88萬8900名,大多是常勤服務的,享受地方政府或企業的津貼。也有不執行常勤任務的,參與消防活動只是盡義務的消防志愿者,不收取報酬,或很少收取報酬。常勤消防團是24h執行消防勤務的。
官辦消防隊員和民辦消防中的常勤團員,都是職業性的,有的甚至是終身制。故其年齡層次不等,平均年齡為43.7歲。消防職員、團員年紀輕,身強力壯,救火勇敢,但缺乏經驗。上了年紀的消防職員、團員,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他們的體質體能衰退,應急行動已遠不及當年,有的患有心臟病、血壓高等疾病。
日本人認為,在執行消防公務中,發生傷亡事故屬于重大事故。發生此類事故,不僅是受害者本人的不幸,也會影響消防部隊的士氣,還會失去當地居民對消防部隊的信賴感。因此,非常重視在執行消防公務中預防傷亡事故的發生。
過去18年的殉職者統計
從事消防工作是風險較大的職業。《日本消防白書》載文稱:1990-2007年的18年中,日本消防職員、消防團員共有267人因公殉職,其中消防職員111人,消防團員156人。負傷者4萬6336人,其中消防職員2萬8144人,消防團員1萬8192人。《日本消防白書》統計數據中的死傷者,是指消防公務中的死傷者,包括執行救火、救人、搶險、救援、訓練、廣播宣傳、防火檢查、火災原因調查等勤務中的死傷者,并非專指執行救火勤務中的死傷者。
1995年,日本共有13名消防職員殉職,為所統計的18年中最多的一年。因為這一年東京地鐵發生沙林毒氣案,東京消防廳投入救援,但當時他們對這種毒氣的排除方法以及隊員保護等毫無準備。消防職員趕赴現場之后,立即陷入被動局面,最終人員傷亡慘重。
在過去的18年間,日本全國平均每年有14.8名消防職團員殉職,其中6.2名消防職員殉職,8.6名消防團員殉職。在日本大約有10%的火災是由民辦消防團撲滅的,因為他們所駐扎的地點通常是距火場較近的,能在第一時間內趕到現場。當然,他們的救援設備和救火技能要比官辦消防職員略差些,尤其是自身防護設備還不是很好。因此,在執行消防公務中殉職者也相對較多。在日本,決定消防力量強弱的條件,很大程度上依賴消防器械裝備的實力。而消防職員自身保護設備的完善與否,則是保障消防作業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消防隊員殉職人數的多少,同火災發生率以及消防服務的出勤率可能有關,火災發生率上升,消防服務的出勤率提高,可能會使消防隊員的殉職人數增加,但研究發現,這18年間,日本的火災發生率并無太大變化,消防服務出勤率也并無太大變化。消防隊員的殉職人數多少,重要因素之一在于管理者和隊員對救火救援作業過程中安全防護心理的重視程度。例如1991年日本消防團員22人殉職,此事引起了消防界的普遍重視。此后,日本狠抓了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改善了防護設施。次年,即1992年,殉職人數就下降為2人。總體來說,此后多年來消防團員殉職人數還是趨于減少的。
低層建筑滅火失利的教訓
著火建筑的高低,不是決定殉職人數的重要因素。在常人看來,撲救高層建筑火災,是最容易導致消防人員殉職的。但日本18年的消防實踐顯示,并非如此。在日本撲救低層的磚木結構的傳統建筑火災時,才是最容易導致消防人員殉職的。日本《近代消防》雜志發表的一張消防職員救火殉職的紀錄表(表1),記錄了6個火災案例,先后有10名消防職員殉職。

2003年6月2日10時13分,神戶市西區伊川谷街33號2層住宅樓火災,撲救過程中4名消防職員殉職。其中有一位是神戶市消防局東灘消防署的消防士長,時年31歲。著火的建筑物是一棟2層的住宅樓,建筑面積1483m2。消防署接聽求救電話之后,及時出動消防車28輛、消防直升飛機1架、消防艇1艘,迅速到場投入救援。因為火場煙霧很濃,火焰已竄入吊頂,火勢猛烈,撲救困難,經奮力注水直到晚上23時16分才被撲滅。
撲救一棟2層住宅樓火災,業主無人傷亡。然而,消防職員卻有4人殉職,10人受傷。無論怎么說,也是一次撲救失利的教訓。日本《近代消防》雜志評論道:此事無需美化,雖說是日本消防自身的失敗,也是世界消防隊員應該記取的教訓。
在日本大凡高層建筑或超高層建筑,耐火等級都較高,耐火極限時間較長,消防設備完善。傳統的低矮屋宇,耐火等級一般很低,磚木結構的耐火極限時間很短,消防設備短缺。日本消防的老前輩,提倡以水克火,主張以多水槍、大水流灌注救火,可以驅煙滅火。然而,假如一座陳舊的老屋失火,主人發現晚、報警遲,在消防隊趕赴火場時,火已成勢,此時,以大水流灌救,大火雖然可以迅速撲滅,但是,水對建筑浸漬,會加重建筑的負擔,如不預估其耐火極限的持續時間,則在房倒屋塌時,必將對消防人員造成傷害。
在這種情況下,消防隊到場后一要查訊到屋內是否有人被困,二要訊問火已燃起多長時間。如果消防隊到場時觀察到火災已形成最盛期,并證實屋宇內已無人被困,為了及時撲滅火災,阻止火勢蔓延,消防隊員可以不進入著火的房間進行滅火。這樣可以避開危險環境、危險時段和危險物體,保障消防人員人身安全。
預防消防隊員殉職的措施
1.滅火前的調查
對于撲救高層建筑火災,日本消防職員有一套專門的操作流程,而且是對轄區內的高層建筑逐個調查編制的,其中包括有各樓宇的避難層、疏散出口、消防設施。有無成功的把握撲救高層建筑火災,關鍵在于事先是否對保護對象進行過調查,是否進行過消防演練。如果對其內部情況知之甚詳,了如知掌,撲救作業按原先的準備方案進行,做到知己知彼,撲救作業方能成功。
2.消火時的安全防護設備
消防職員進行消火作業時,最忌單獨行動,通常以編組作業為佳,而且每個作業組都要指定一名負責隊員自身安全的責任人。每個人都要佩戴安全頭盔、防毒面具、空氣呼吸器、安全繩等。
日本近年發明了一種消防員進行消火作業時的自身保護裝置,叫作“畫像傳送系統”。該系統是由小型攝像機、發信機、懷中電燈以及映像受信末端機組成的。假如消防隊員在消火作業中跌倒或發生其他非常事態時,其映像和聲音均可通過系統反映到火場指揮官那里,對安全管理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在該系統中,有釣竿型畫像傳送裝置,這種應用型、釣竿狀的伸縮管的前端安裝有一個小型攝像機,釣竿最多可伸展5m。消防員可以把釣竿攝像機伸進難以進入的地方,可探知里面的險情,并通過遠程操作系統傳送給火場指揮中心,給指揮者決策提供現場資料。
3.警報器
目前,日本消防職員在執行消火勤務時,每人都配備一具報警器。這種報警器能隨時同火場指揮官取得聯系,遇有險情時可以及時報警求救。而消防團員的救援報警器配備,尚有待普及。 編輯 寧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