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靜電安全領域,一位專家為此奮斗了近半個世紀,成功地將靜電安全技術轉化到火工生產線的建設上,并在全國軍工、醫藥、石化、火工、煤炭等高危行業推廣應用。
人在行走,穿、脫衣服或蹲下、起立時,都會產生靜電。雖然靜電的電量通常不大,但是電壓常常很高,可達幾百伏、幾千伏甚至幾萬伏。當帶電體與不帶電或靜電電位很低的物體接近時,其電勢差達到300V以上就會發生放電現象。而一旦靜電這種放電能量達到或超過周圍可燃物最小著火能量時就會引起燃燒或爆炸。
為有效預防靜電安全事故的發生,在我國靜電安全領域,一位專家為此奮斗了近半個世紀,他就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山西北方晉東化工有限公司(簡稱晉東公司)原主任設計師王萬祿,現擔任中國物理學會靜電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儀器學會靜電裝備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93年,王萬祿被評為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9年、2001年兩度參加中國工程院院士遴選。
“再難的課題也要攻克”
上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晉東公司生產的黑火藥壓藥工序曾發生多次燃爆事故,造成較大生命、財產損失。面對一起起觸目驚心的事故,管理部門一遍遍地分析原因,但結論都是:“違章操作”“責任事故”。但無論怎樣“嚴格管理”,落實“安全責任制”以及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事故還是遏制不住。
那時,王萬祿是工廠里的一名基層技術員?!笆鹿拾l生后,我時時刻刻都在思索、探尋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事故。終于,一次在黑暗中脫衣服發出的淡藍色火花,瞬間激發了我的靈感。靜電!這一系列事故的元兇就是靜電!” 王萬祿說。
找到原因后,王萬祿反復查閱有關資料,做驗證試驗尋求問題復現。
1980年,這一工序再次發生事故!如果工廠停產,將會影響國內配套的軍品生產和外貿任務的完成。正在工廠上下一籌莫展的時候,王萬祿主動向廠領導請纓,要在黑火藥等火工生產作業中研究運用防范靜電安全技術。很快,這個科研課題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立項批復。
當回憶起那些與靜電較量的往事,王萬祿仍感驚心動魄、記憶猶新。在導靜電地面研究項目設計方案確定之后,王萬祿和課題組的同志在無可借鑒技術的情況下,連續幾個月夜以繼日地摸索參數配方、做驗證試驗,積累數據。一次,在利用導電的油爐法炭黑放入開煉機內對絕緣材料進行高溫改性試驗時,全身的汗水把落在身上的改性劑粉塵溶解,造成眼睛、皮膚被刺激損傷,導致眼睛數天不能睜開,全身都起了大水泡。家人、朋友心疼的一再勸王萬祿放棄,但王萬祿一步也沒有退縮。王萬祿說:“新中國誕生時,我剛9歲,我是唱著《東方紅》入學,望著五星紅旗成長的,是黨和人民培育的。為了祖國和集體的利益,再大的風險也要承擔、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再難的課題也要攻克?!?/p>
突破需冒險,創新有風險。當時大家對靜電危害認識不深,靜電安全技術是個未知領域,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自我傷害?!斑@是深水區,你不趟誰趟?” 王萬祿說,“咱不能看著一個又一個兵工弟兄在操作臺上流血、犧牲。”有段時間,只要一聽到有響炮聲,王萬祿就會忙不迭地從辦公室跑出來,朝著“后溝”(黑火藥生產線所在地)張望?!拔也荒苈牭脚诼?生怕出事”,王萬祿說,“有時候半夜聽到炮聲,都要心跳好一會”。
2年后,王萬祿的科研項目就取得重大突破,并及時將研究成果轉化到火工生產線的建設上,即在火、化工品生產和裝配車間的地面、操作臺鋪設導電橡膠,用金屬帶和靜電保護裝置接通大地;危險崗位操作人員穿戴防靜電工作服、導電鞋、防靜電工作帽等勞防用品。靜電安全技術的運用,極大地降低了火工作業的靜電危害,提高了企業的本質安全度。此項科研成果于1984年獲兵器工業部科技進步成果二等獎,并迅速在全國軍工、醫藥、石化、火工、煤炭等高危行業推廣應用。
作為企業靜電安全技術負責人,王萬祿深知職責重大。王萬祿常常對自己的團隊說,安全管理只能解決“人”的問題,抑制人的“不安全行為”,而物的“不安全狀態”還得靠安全技術人員來解決。安全技術上稍有疏忽,與人的“不安全行為”發生錯誤疊加,就會給社會、企業和個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開啟“意識”管理
2006年,王萬祿退休。外單位年薪十幾萬、二十幾萬元的聘請他不去,卻接受了晉東公司菲薄報酬的返聘。這是為什么?王萬祿的回答很樸實:“我更想繼續為一生摯愛的軍工事業奉獻我的余熱。”
2008年10月,晉東公司在對一名轉崗員工進行試用期滿的現場實際操作考核時,發現一處“可怕”的違章動作,他把裝好藥劑的藥管象圓珠筆那樣在手指上把玩。對這名員工進行詢問時,他說“我也不記得當時的情況,不知不覺就那樣干了”。這個違章被現場糾正后似乎就結束了。可是細心的王萬祿卻對“不知不覺”一直耿耿于懷。一次在聊天時,有位司機師傅不解地說“駕車時眼睛看著前方,頭腦中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不知不覺中到達目的地了,卻想不起自己是怎么處理那些復雜路況的。” 王萬祿如夢方醒,這是人腦“下意識”“潛意識”作用下的行為!安全管理,必須要控制人們在“下意識”“潛意識”作用下的不安全行為。
什么是“下意識”“潛意識”行為?王萬祿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某公司在一次調試設備的過程中,一條液壓管路因破損而泄漏,一名維修人員“下意識”地用手掌堵住液壓管的破損處,由于系統壓力急劇升高,壓力油瞬間穿透他的手掌噴了出來,造成了傷害。王萬祿說:“這就是典型的‘下意識作用導致的事故!由于我們對人的心理、生理方面的知識和規律認識不深,把握不準,通常把‘下意識‘潛意識產生的事故,一味歸結于責任者安全意識不強、違章操作,安全管理歸零工作因對深層次的原因或問題把握不準而流于形式。所以要想找出深層次原因,并對癥下藥,切實解決安全隱患,還需要關注人的心理、生理狀態,研究人的‘下意識‘潛意識現象及作用,才能找出針對性的安全歸零措施。”
2009年3月,在王萬祿的組織策劃下,晉東公司啟動了“下意識”‘潛意識安全管理工作。開展了危險預知訓練,即開工前班組、工序人員對操作過程中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查找、預知,并針對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制定措施,設計好排除或逃生動作、要領,并經反復訓練,使之植根于腦海,形成應變預知情況的“下意識”及能力。開展了安全“潛意識”培訓,即把事故現場、表象圖案、文字以及血的教訓吸收過來,來教育、警醒、告誡操作者,并像電腦一樣儲存下來,進入人們大腦的潛意識,一旦遇到同樣的問題,它就會通過記憶系統,很快地將這種潛意識圖像顯現出來,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識,自覺地作出正確的選擇,從而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此外,晉東公司還建立了危險作業中相互提醒制度,使操作者及時從“下意識”這一“可怕”瞬間解脫出來。
2010年,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在全系統開展安全質量標準化檢查驗收時,對晉東公司的安全“下意識”“潛意識”管理給予高度評價。
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精神
在人才培養方面,王萬祿常說:“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精神,授人以信念。”對于下屬安全技術人員,他非常注重他們安全意識的培養。
20多年前發生的一件事,現任晉東公司旗下的包裝分公司經理的梁禮孩至今都記憶猶新。那時,他剛畢業分配到晉東公司電測室,負責火工車間設備設施靜電電壓的監測和靜電防護工作。一次,在季度的例行監測后,他請王萬祿在監測報表簽字時,王老問了他一些基礎知識和監測數據的涵義時,他無言以對,后解釋說專業不對口。王萬祿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專業不對口不可怕,只要認真做事肯鉆研,培養一種靜下心來搞學問、攻不下難關誓不罷休的精神,就會有所作為。從此,梁禮孩在王萬祿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下開始“認真”起來,數年后因工作業績突出被提拔。
作為高級安全科技人員,王萬祿深知,安全技術就是特殊的戰場,容不得半點馬虎、大概、差不多。王萬祿經常帶領年輕技術人員深入火工品生產一線,悉心聽取員工意見建議,重點檢查安全性、可靠性保障技術措施的落實情況,并現場解決問題。
在近50年的科研工作中,王萬祿先后承擔了國家、軍隊、省部級以上35項科研課題,全部通過省部級以上技術鑒定,并應用于生產;先后獲3項國防發明專利,13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003年,國家國防科工委授予王萬祿“全國國防工業勞動模范”稱號。
雖然年已古稀,王萬祿還承擔著國軍標(為了保證軍用元器件的質量,我國制訂了一系列的元器件標準)的起草、修訂和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常年奔波在外,不知疲倦。當問起他成功的秘訣時,王萬祿說:“我是一名兵工人,我感到很自豪;如果一定要秘訣的話,那就是對兵工的摯愛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本庉?呂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