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麗
職業性哮喘是我國規定的職業病之一,近年來我國的職業性哮喘發病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為預防職業性哮喘,就要了解什么是工作相關性哮喘,職業性哮喘的病因,臨床表現及診斷,治療與預后,以及主要預防措施。
支氣管哮喘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據調查,國內哮喘的患病率為0.97%~5.29%。
引起哮喘的原因有多種,其中因工作中吸入致喘物質引發的哮喘——工作相關性哮喘(work-rdated asthma),占患哮喘總人數的2%~15%。近年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普遍認為,在世界范圍內,職業性哮喘(occupational asthma,OA)的發病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職業性哮喘也越來越成為危害職業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
主要原因是,由于合成化學工業的迅猛發展,不但使接觸人數有所增加,同時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種類與數量極多的職業性變應原(見后注)或半抗原物質。
工作相關性哮喘包括職業性哮喘和職業加劇性哮喘。職業性哮喘是由作業環境中職業性致喘物 (不包括工作環境以外的刺激)所引起的。職業加劇性哮喘(work aggravated asthma)是由于工作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在作業環境中加重。大部分學者認為,應該將工作加劇性哮喘列入職業相關性哮喘。車間環境中的冷空氣和干燥空氣、灰塵、煙霧、飛沫等常見因素,都可能加劇哮喘的發生。此外,在一些行業中哮喘發病人數非常高,如:鉑冶煉工人中發生哮喘者高達40%,酶洗滌劑制造業工人中有10%~45% 發生哮喘,谷物粉塵作業工人中有2%~40%患哮喘。在我國職業病目錄中,職業性哮喘屬于第10類“其他職業病”范疇。
常見病因
職業性哮喘是指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吸入變應原后引起以間隙發作性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為特點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患。及時脫離變應原后,多數患者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緩解。
職業性致喘物分為化學物、藥物、酶類、動物、植物、金屬、刺激性氣體等。所涉及的職業也頗為廣泛,包括化工、合成纖維、橡膠、染料、塑料、電子、制藥、紡織、印染、皮革、油漆、顏料、冶煉、農藥、實驗動物和家禽飼養、糧食、食品加工與作物種植等。設在法國的一個以介紹職業性哮喘為主的網站——http://www.asthnet.com上,有一個不斷更新的列表,截至2010年6月,已羅列了至少361種可以誘發哮喘的職業性危害因素。據國外報道,可以誘發哮喘的主要職業及其職業刺激物包括:面包師(面包屑)、農民(干草沃土)、從事調味品和酶生產的工人、印刷工(阿拉伯樹膠)、石油化工與化學工業工人(偶氮染料、蒽醌、氨茶堿、二異氰酸甲苯、聚氯乙烯)、塑料制品、橡膠,以及木材工人(甲醛、西洋杉、二甲基乙醇胺、無水物)等。
在我國,可以誘發職業性哮喘的主要職業以噴漆、塑料加工、化工操作等為主。致喘物中,以異氰酸酯、甲醛、制藥原料為主要致喘物。
我國于2008年6月6日發布的GBZ57-2008《職業性哮喘診斷標準》,規定了8類職業性致喘物。
異氰酸酯類:包括甲苯二異氰酸酯(TDI)、亞甲基二苯二異氰酸酯(MDI)、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HDI)、萘二異氰酸酯(NDI)等。苯酐類:包括鄰苯二甲酸酐(PA)、偏苯三酸酐(TMA)、四氯苯酐(TCPA)等。多胺類:包括乙二胺、二乙烯二胺、三乙基四胺、氨基乙基乙醇胺、對苯二胺等,鉑復合鹽,劍麻,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中的含6-氨基青霉烷酸(6-APA)結構的青霉素類和含7-氨基頭孢霉烷酸(7-ACA)結構的頭孢菌素類 甲醛。過硫酸鹽:包括過硫酸鉀、過硫酸鈉、過硫酸銨等。
但在職業活動中,會有個別工人因接觸上述名單限定之外的變應原而發生哮喘,所以,在GBZ57-2008《職業性哮喘診斷標準》中,還設有開放性條款,即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其他變應原所致職業性哮喘。
主要臨床表現及診斷原則
一般講,職業性哮喘常于第一次接觸職業性致喘物后數周到數年后發生。例如,甲苯二異氰酸酯(TDI)哮喘,大多發生于接觸職業性致喘物1年左右;乙二胺哮喘,平均接觸職業性致喘物75個月后發作;鉑哮喘,發生于接觸職業性致喘物6~12個月;谷物哮喘,發生于接觸職業性致喘物數年甚至數十年后。
哮喘發作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輕者僅胸悶、氣短、咳嗽、咳痰、兩肺可聞哮鳴音,肺功能檢查可見FEV1 降低(編者注:FEV1 即指1S用力呼氣容積,患者吸氣至肺總量位后在1S之內快速呼出的氣量)。嚴重者有煩躁不安、心悸、明顯呼吸困難、紫紺、大汗、兩肺滿布哮鳴音、肺通氣功能明顯受損等。
在GBZ57-2008《職業性哮喘診斷標準》中,將按脫離變應原接觸及治療后哮喘發作的頻度、肺功能檢查結果,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哮喘3級。
該標準中還明確說明診斷分級主要依據脫離變應原及經規范化治療后哮喘發作(喘息、氣急、胸悶、咳嗽等)的頻度,對活動和睡眠的影響,以及氣道阻力增高的實驗室檢查等結果綜合判定。各級中均可出現哮喘急性發作,但急性發作只代表了某一次發作時的病情嚴重程度,因此,不能以哮喘急性發作時的病情嚴重程度作為分級指標。
部分職業性哮喘患者發病初期可能已在呼吸專科診治,或在本專科就診時已因脫離接觸環境而無典型臨床表現,但仍可根據發病時的臨床表現進行回顧性診斷分級。
治療與預后
職業性哮喘病除采用支氣管哮喘一般治療原則外,首先應盡速調離原職業活動環境,脫離原工作崗位,不再接觸原致喘物質,避免和防止哮喘再次發作。一般講,職業性哮喘患者脫離接觸致喘物后,短期內癥狀即可緩解或消除。
對急性哮喘發作的治療效果取決于發作的嚴重程度以及對治療的反應。治療的目的在于盡快緩解癥狀,解除氣流受限和低氧血癥。藥物治療可采用腎上腺素β2-受體激動劑,如沙丁胺醇、舒喘寧等;黃嘌吟類,如茶堿、氨茶堿等;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如倍氯米松氣霧劑吸入,地塞米松口服或注射;抗過敏藥,如阿司米唑、氯雷他定、酮替芬等;抗膽堿藥,如異丙托品氣霧劑等;半胱氨酰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如扎魯司特等。嚴重哮喘發作合并急性呼吸衰竭者,必要時予以機械通氣治療。
對慢性持續期的治療應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以抗炎及對癥治療為主要原則。強調長期使用一種或多種哮喘控制藥物,如吸入糖皮質激素、長效β2-受體激動劑、口服半胱氨酰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緩釋茶堿等,必要時可口服最小控制劑量的糖皮質激素。
職業性哮喘患者,如能早期發現,盡早調離原工作崗位,及時治療,一般會好轉或痊愈;但如繼續接觸致喘物質,病情可能進一步惡化,哮喘反復發作,最后可發展成慢性氣道阻塞,從而引發慢性氣道阻塞性疾病。
預防原則
對職業性哮喘的預防原則,主要應堅持做好三級預防工作。
一級預防。職業危險因素和職業環境因素,在建廠時應加以考慮;建廠時必須進行建設項目職業健康評價,將作業環境中的過敏原或刺激物降到盡可能低的水平,并進行定期監測;對工人進行崗前培訓和教育;進行就業前體檢,可將高危人群(特應性體質等)排除在接觸人群之外。
二級預防。職業性哮喘疾病的潛伏期變化,應該早期發現并加以防范,對接觸職業性致喘物的工人要進行定期的醫學監護。如果發現致敏人群(易感人群),應使其盡快脫離接觸環境或佩戴個人防護用品。
三級預防。工人患病時應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例如對于噴漆工、塑料加工、化工操作等工種,以及接觸異氰酸酯、甲醛的工人,應對他們定期進行醫學監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相關鏈接
變應原:引起變態反應的抗原物質。變應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寄生蟲、花粉、異種動物血清等;也可以是半抗原,如藥物和一些化學制劑。有時變性的自身成分作為自身抗原,也可引起變態反應發生。變態反應又稱超敏反應。是機體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所發生的一種表現為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紊亂的特異性免疫反應。也可以說,變態反應是異常的、有害的、病理性的免疫反應。
編輯 邊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