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職業健康知情權
2010年第6期“特別關注”欄目關注的是企業職業衛生工作,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在職業病防治領域所取得的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職業病患病人數依然在逐日增加,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接觸職業危害因素的從業人員對自己所處的工作環境并不知情,甚至對自身的健康狀況也不甚了解,因此,維護從業人員的職業健康知情權應作為當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一個重點。
許多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在工人上崗前并沒有進行職業衛生教育,也沒有將作業環境中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告知操作工人,甚至連例行的職業健康檢查都沒有,導致從業人員稀里糊涂地上崗,直至病入膏肓、喪失基本工作能力后方知自己工作的環境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知道自己患上了職業病。有的人甚至誤認為自己是正常生理疾病而自行回家或被無良的老板辭退,以至于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死于職業病。如果從業人員一開始就知道職業危害因素,他可能對即將從事的崗位審慎選擇;如果及時知道自己的職業健康狀況,他可以在第一時間爭取診治,從而減輕病痛、控制惡化趨勢。
河北唐山讀者鞠慶紅
技術與管理并重
2010年第6期“特別關注”欄目介紹了大型企業職業病防治院與研究院在開展職業病防治過程中所做的防治及科研工作。以我的個人經歷,談談環保工作的感悟,也許對企業職業衛生工作會有一點小小的啟示。
筆者從事安全環保工作20余年,對污染治理工作了解較多,深深體會到如果政府部門和一些科研單位能提供一些工藝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效果良好的防治污染的技術和措施,企業是十分歡迎和接受的,也是十分愿意投資去進行治理污染的。可現實情況是,一提到治理污染,政府環保部門人員往往會說“誰污染、誰治理”,并說這是《環境保護法》的規定。除此之外,他們根本不提供有關污染治理的信息和技術。企業苦于找不到污染治理技術“門路”,加之要搞生產,也不愿派專人到全國各地去尋求,只好應付了事,遇到檢查便弄虛作假??梢哉f,在我20余年環保工作中,當地政府環保部門的人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沒有一次向我們提供過任何治理污染的信息和技術。
同樣,職業病的防治工作也存在著這種現象。因此,我認為在職業病防治工作中,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沒有錯,更重要的是政府應加強監管和服務,技術與管理并重。
山西新絳讀者段克仁
煤礦領導應重拾帶班下井好做法
7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要求企業領導要輪流現場帶班,煤礦和非煤礦山要有礦領導帶班,并與工人同時下井、升井。
筆者曾長期在煤礦工作,早在20世紀60年代,每個礦井都有帶班井長(每班一個),采掘隊有干部跟班,對一般干部也有下井次數的要求。“文革”以后,上級多次下發文件,對局、礦兩級主要領導都有下井天數的硬性要求。然而,這些好的作風卻逐漸被官僚主義作風所取代。有的領導長期不下礦井,靠匯報指導生產,甚至對事故隱患不理不睬,直至發生事故。
如今,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煤礦干部提出硬性要求,筆者認為有以下好處:一是通過抓領導作風,促使安全生產的好轉;二是拉近領導與工人的距離,使領導真正體諒工人的疾苦,下決心改善作業環境;三是隨時發現事故隱患,隨時加以解決,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四是增加了領導的安全責任感,領導置身于采掘工作面,安全與否與其生命有直接關系,甚至可以促使其改善作業環境。
遼寧朝陽讀者凌水
抓技術就是抓安全
筆者在長期工作中發現,不少生產企業的職工習慣把技術和安全工作截然分開,覺得兩個方面工作互不相干。他們往往認為生產設備(機具)、工藝、生產知識與技能等方面的工作是技術工作,而把安全工作僅僅看作是搞搞宣傳教育、糾正違章、安全檢查等事務。實際上,許多事故的根本原因就是技術上出了問題。例如,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近海鉆井平臺爆炸事故,其直接原因就是控制閥門和套管安全標準降低了,而采用什么樣的控制閥門和套管,應該是生產技術工作的范疇。所以,抓技術包含抓安全,安全工作必須首先從技術工作入手。技術不出問題,安全屏障自然就強大。
生產技術工作和安全技術工作都是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措施是安全生產的保證,管理是落實技術措施的保證。生產企業安全部門應當監管企業內各技術專業、崗位履行安全生產職責,從技術角度把好安全關,從而提高安全生產水平。
河南鄭州讀者王京慶
編輯寧 遠
(2010年第8期讀者有獎評刊表見第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