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俊 黃秀麗 邱 雨 胡嘉欣
2010年6月29日16:45,深圳東部華僑城“太空迷航”娛樂項目發生一起事故,12個質量達幾噸的飛行艙,在高速轉動中飛脫,從十多米高處急速墜下,并不斷相撞。事故造成了6人死亡,10人受傷。
2010年6月29日,深圳市東部華僑城。重力加速游戲“太空迷航”內的12個模擬飛行艙關上了艙門。“極度刺激的太空飛行體驗”是這款游戲的賣點,頗受游客追捧,在華僑城已運行了一年零兩個月。
16:40,每艙僅能容納4個人的飛行艙在直徑24m的球體內緩緩上升,并不停地左右搖晃,坐在里邊的人感覺就像飛機升空一樣。2min后,隨著“砰”的一聲巨響,懸掛12個“飛行艙”的總吊臂斷了。
一起6死10傷的事故發生了,舉國關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批示:“全力搶救傷員,盡最大可能地減少傷亡,盡快查明事故原因,及時向社會公布。全省各地要舉一反三,認真檢查類似設施,防止再出現惡性事故。”
致命120s
1號艙的黃玲是幸存者之一,她也是現場最有力的目擊證人。
6月29日16:20,黃玲和不少游客在“太空迷航”前排起了長隊,大約是16:35,前一批游客出艙了。黃玲看到許多人滿身大汗。保安打開閘門,黃玲和其他47名游客,繞著熒光閃閃的高科技走廊,蜂擁而入。12個飛行艙以逆時針方向排列,黃玲搶到了最里邊的1號艙,她的同事周珍珍和孫寧玲在2號艙。
這一瞬間,生死已經注定。
艙門自動開了,是玻璃做的,很矮,身高只有150cm的黃玲必須彎腰才能進入,里邊黑黑的,不大,很悶,喇叭里傳來工作人員的提醒:“身體重的往里坐。”黃玲剛一坐下,她就后悔了。
她聞到了類似長途汽車上的汽油味,她想走,但自動下垂的安全帶已把她綁住了,動彈不得。事后證明,這是一個致命的安全帶,斷電后,因為它無法打開,令許多人無法立即逃離事故現場。
座位的正前方,掛著4塊電子屏幕,播放著飛行艙沖破太空的畫面,也是飛行艙內唯一的光源。16:42,屏幕上的火箭開始升空,這意味著游戲開始了。
在總吊臂的帶動下,12個飛行艙正順著一個方向緩慢加速,然后上升、盤旋。黃玲感覺到上升過程中,飛行艙先向左翻,再向右翻,她的腳漸漸失去了力氣,很輕,像在天空翱翔,胸口卻很重,這是人在失重狀態下的感受——血液向下走,上身流量減少,腦部可能缺氧。
按照設計,“太空迷航”的重力加速度最高有2g,這是普通人承受的極限。“一架民航飛機起飛時是1.5g左右,2g可能造成休克。”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工程師盧覺強說。
這種奇妙的失重感覺,黃玲僅僅體驗了不到40s。艙內類似機器人的聲音開始響起:“不好,天黑了,火箭遇到了大氣層。”黃玲先是看到屏幕全黑,然后聽到“砰”的巨響。
正在室外排隊的鄧方當時也聽到了,但那是很悶的聲音。緊接著,他就聽到了“咚咚咚”的響聲,那種人在木板樓上不停走動的聲音。
這時,一個保安過來沖著游客說:“項目暫停,你們不用排隊了,里邊出故障了。”鄧方問他:“是不是里邊出事了,傷到人了嗎?”保安回答:“希望沒有傷到人。”排隊的游客紛紛散去,鄧方看了手表,16:45。
鄧方在外邊聽到的“咚咚咚”聲,黃玲在艙內聽到的卻是“啪啪”聲——12個飛行艙正快速下墜并四處橫沖直撞。她緊緊閉上雙眼,抓著安全帶的兩端死死不放,由于太過瘦弱,長方形的硬質安全帶在下墜過程中不停拍打著黃玲的肩膀和肚子,過了30s,1號艙停住了。黃玲聽到外邊有女聲尖叫了兩聲,她還以為這都是游戲的正常環節。
假如一切順利,黃玲只需再在飛行艙里轉七八分鐘,就可以安全出艙了。但緊接著的另一聲尖叫,讓她知道肯定出事了——有個男人在喊:“有沒有人啊,救命啊!”
另一個艙的游客王彥偉頭部遭到猛烈撞擊,等到飛行艙不動了,他聞到了一股混雜著汽油、電線燒焦的味道。
黃玲的同事孫寧玲被重重地甩在地上,這是慣性所致——機器停止運動,人還在高速運動。微弱的燈光下,孫寧玲忍著手臂的劇痛,輕聲地呼喊著同伴的名字“珍珍、珍珍”,但看不清人。
如果燈光足夠強烈,孫寧玲將會看到恐怖的場景——變形扭曲的飛行艙懸在半空,玻璃、碎片和機油撒落一地,斷指、殘肢、尸塊混雜其間。
混亂的救援
但外面的游客仍被蒙在鼓里。直到10min后,鄧方聽到警車接連響起,才感到“應該出大事了”。
鄧方跑到了門口,五六個怒氣沖沖的游客和十幾個保安起了沖突。一高個兒的男性游客喊道:“快讓我進去,里邊有我們的人。”從別的景區調來的保安柯民強就在現場,他們被要求,不能讓外邊的游客進去。此時已約17:10,門口停著一輛消防車和一輛救護車。
幾番爭執后,鄧方和幾個青年砸碎了玻璃門,強行闖入。很多在場的游客認為,如果聽到巨響后就立刻讓游客進去,或許能救更多的人。傍晚5點多鐘,黃玲獲救,她邊走邊往后瞥了一眼,看到了2具尸體:一具被白布蓋著,另一具裸露在外。
黃玲認為,她本可更早獲救的。1號艙停下來的時候,艙門恰好正對著走廊,有一個工作人員匆匆路過時,黃玲叫住了他:“發生什么事了?”他說:“吊臂上的螺絲掉了,砸到汽油,發生了爆炸,但你們不要害怕,我們很安全。”說完,他就走了。
螺絲脫落了,萬一飛行艙繼續下墜怎么辦?黃玲越想越害怕,她想掰開安全帶,但手腳已經發麻,怎么掰都掰不動。坐在她旁邊的另外一位游客,臉色煞白,黃玲怕他睡著,就不停地拍打他的臉。“趕緊過來救人啊。”黃玲喊得很大聲,但沒人睬他。
此時,各種雜音開始從外面傳來——女人的抽泣聲,工作人員的叫喊聲。
艙內,黃玲和另外3名幸存者互相安慰。黃玲掏出電話,撥給好朋友周珍珍,“您撥打的電話無法接通”。1min,2min……第18min,工作人員終于來了,他們4人被送到走廊上。
走廊像是剛被臺風侵襲過一樣:白布、藍布、格子布散落滿地,到處都是血。黃玲回頭看了看,外邊寫著一個8字,而飛行艙與走廊之間相距80cm。她探頭往下看了看,漆黑一片。
下邊有一個飛行艙內,王彥偉還在不停呼救,但沒人應答。他強忍著疼痛和幾個同伴跳了下去,估計當時離地面有3m高。他們去找一起來的朋友,然后把她們一一背了出去,他趁黑摸了摸女孩劉思言的鼻子,似乎已經斷氣了。
17:30,鄧方看到門口放著5具尸體。6名傷者正等待救援,有的滿身是血。有個胖胖的女孩在呻吟,她的小腿被戳出一個很大的洞。
這個女孩就是黃玲的同事周珍珍,至今還在重癥監護室。一直陪同珍珍就醫的室友陳雪說,如果救援調度更合理,或許珍珍的傷情就不會這么糟糕。
陳雪第一次見到珍珍是在梅沙醫院的門口,這是離東部華僑城最近的一家醫院。醫生只對珍珍作了簡單處理,足足等待40min,羅湖中醫院的車才把珍珍轉送到鹽田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
再轉到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時,陳雪發現,珍珍的呻吟聲越來越弱,此時離事發已近3h。
孫寧玲雖然比珍珍更早獲救,但同樣被耽誤了很久才送到醫院。當天下午5點多鐘,陳雪第一次看到孫寧玲是在“太空迷航”外的地上,她渾身是血。現場停著一輛救護車,但保安說那是給更嚴重的病人用的,后來,陳雪找來了一輛華僑城的觀光車,把孫寧玲送到了醫院。
官方資料稱,“太空迷航”48名游客中,6死10傷。這次事故是華僑城成立25年來傷亡最大的一次,世界游戲歷史上罕見的一次。
“這樣的事故相當不可思議”
調查組排除了人為因素的可能性,質疑落到了機器故障上。
東部華僑城稱,他們一直遵循日檢、周檢制度。而據深圳《晶報》報道,就在事發前的6月21日,鹽田市場監管分局才剛剛對“太空迷航”進行過一次安檢,未發現違法違規行為。知情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不是一次技術檢測,而是行政上的檢查通過,督促華僑城落實安全主體責任。
根據相關規定,“太空迷航”這類A型游戲的技術檢驗主體,只能是隸屬于國家質檢總局的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以下簡稱“特設院”),去年4月20日,特設院給“太空迷航”頒發驗收合格證,同年5月1日對外經營。“太空迷航”最近一次定期檢驗是在2010年3月,面對記者“是否發現產品隱患”的疑問,特設院拒絕回應。
據介紹,“太空迷航”是由東部華僑城委托總裝設計院研發,北京九華游樂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中國首個此類設備。北京市工商局資料顯示,九華游樂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成立,由民營企業九華集團創辦,2005年獲得“特種設備安裝改造維修許可證”。
在黑匣子的詳情公布之前,官方尚未給予更多的解釋。但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太空迷航出現這樣的事故相當不可思議”。“這在香港是不可能發生的,室內游戲不應該出事。”從事專業技術工程師40年的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梁廣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幸存者黃玲也難以理解:“坐過山車,人可能飛出去,但‘太空迷航是封閉的,為什么人會飛出去?”
人不會飛出的前提是必須有雙重保護。按照國際標準,保護游客安全是游戲設計時遵循的最高原則。梁廣灝說,按國際慣例,“太空迷航”如果因為焊接不牢、螺絲脫落,導致吊臂斷了,整個設備也不會掉下來,因為有另一個備用吊臂支撐著。即便這個雙重保護失效,也應該有自動剎車裝置,讓各個艙不至互相撞擊。
6月29日16:45,這一切顯然失靈了。12個質量達幾噸的飛行艙,在高速轉動中飛脫,從十多米高處急速墜下,并不斷相撞。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工程師盧覺強分析,當時撞擊產生的撞擊力,應是其重量的2倍,足以致命。
被忽視的警告
有人曾提前看到悲劇的預兆。2009年圣誕節,為美國迪士尼服務30年的香港工程師梁聲帶家人到東部華僑城游玩。排隊進入“太空迷航”后,梁聲沒有看到自動停止系統,他就沒玩。梁聲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如果沒有自動停止系統,一旦松脫后,將會撞向其他飛行艙。”
梁聲還發現了另外一個更嚴重的危險信號——游戲頂部應由一個不易拆開的U型鎖扣緊路軌及飛行艙,但“太空迷航”的U型鎖只有3cm,這與巨大的艙體極不相稱。“高速下容易脫落,因為只要一顆螺絲甩掉,飛行艙都會松脫,可見東部華僑城的所謂日檢并不可信。”梁聲說。
梁聲遂向東部華僑城的工作人員反映,但工作人員讓他寫信給辦公室。梁聲當場用英文寫下問題所在,放在了辦公室,但再無人聯系他。
半年后,給梁聲的“回信”卻是6死10傷的噩耗。“我的心好痛,(本來)可以避免發生的事,卻因人為的錯令這么多人傷亡。”這位60歲的老人在電話里幾度哽咽。
東部華僑城官網介紹,2009年4月20日,“太空迷航”項目驗收合格,但僅僅10天后,它就投入了試運行。多名東部華僑城員工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他們在2009年免費試玩過這個項目。
如此短的時間就進行商業運作,在梁聲看來這完全違背了國際標準,“按國際標準,應該先由第三方機構對游戲進行系統測試,得出相關參數后才能進行商業運作。”
近年來,中國游樂園的數量增長迅猛,僅特種設備第一大省的廣東目前就有300家游樂場,大型游樂設施2000臺。但中國企業的防范措施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他們往往陷入只要遵守和滿足了政府最低安全規范即可的錯誤認識。”國內質檢系統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迪士尼之所以多年無傷亡事故,高額事故賠償也是重要的約束手段。該人士還說:“在國外,除了一般性賠償,還有懲罰性賠償。在中國出事后死一人最高賠償可能就是七八十萬元人民幣,而在國外要幾百萬元。”
7月5日,是遇難者的“頭七”。“世界級旅游度假目的地”的標語掛在園區內,但東部華僑城內空空蕩蕩,“太空迷航”的大門被封條封住,死者家屬在哀悼。半山腰上,幾個大型吊機仍在作業,一個新的游戲項目正在修建中。(本文轉載自第1377期《南方周末》,文中黃玲、鄧方、陳雪、王彥偉、柯民強、梁聲均為化名)
編輯 韓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