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衛華
(黃石理工學院 藝術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3)
西方時尚中的新中國風
余衛華
(黃石理工學院 藝術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3)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國風”始終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繼17、18世紀之后,當今西方時尚界中國風潮再度流行。然而,隨著歷史語境的變遷,時尚中國風呈現出了新的藝術景觀。在考察西方時裝界新中國風流行文化現象的基礎上,分析了新中國風的緣起,探討了西方時尚新中國風的設計風格和表現手法。
西方;時尚;設計;新中國風;中西方文化交流
17、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發生過一段插曲:歐洲產生了一種東方情調的裝飾藝術風格,這就是“中國風格”或“中國風”[1]。籍由航海交易的中國瓷器、絲綢所建立的視覺形象,歐洲掀起了一股持續近兩個世紀的爭相仿效“中國風”的流行熱潮。隨著18世紀晚期新古典主義的興起,中國風設計才逐漸退出歐洲的流行舞臺。長久以來,東方元素多是作為西風盛行的調劑品而偶然被設計師們提及,并未持續地形成潮流。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元素在世界舞臺上再次興起。在服裝領域,這種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新中國風”愈演愈烈,成為這個奢華當道、熱鬧繽紛的世界里讓人駐足欣賞的美麗風景。
中國風源于法語詞匯Chinoiserie,從藝術史的角度而言,意指追求中國情調、強調精致裝飾和繁復樣式的藝術風格,在室內裝飾、繪畫、陶瓷、紡織和建筑等方面都有應用。在服裝領域,中國風主要表現于紡織品紋樣、服裝款式和色彩的設計[2]。從藝術本質來看,中國風并非純正的中國風格,而是西方對中國趣味的想象性詮釋。基于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和對中國風土人情的豐富想象,歐洲人將中國元素與他們自己傳統的構圖方法和審美情趣相結合,創造了一種典雅、華麗、充滿異國情調的裝飾風格。
繼17、18世紀之后,當今時尚界中國風潮再度興起。但隨著歷史語境的變遷,中國風不再迷戀于對繁復樣式的極力追求,而是融入了更多的時代特質和文化內涵。設計師們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創造出兼具中國趣味和現代感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新中國風”。當今西方時尚界新中國風的興盛絕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問題叢生:國際能源問題、環境污染、移民浪潮、道德淪喪、國際恐怖主義等。各種社會主張和理想嚴重對立,種族之間、宗教之間、政治之間的沖突此起彼伏,文化矛盾日益尖銳,從而引發了反現代化、反西方中心主義、回歸傳統文化的熱潮。在自己的歷史與文化面臨困境時,西方國家策略或權宜地假借異國以反撥現實。在服裝領域,異質時尚符碼和情懷與流行時尚文化相結合,新中國風也就應運而生。
自17世紀以來,西方就向往神秘而遙遠的東方古國,設計師們崇尚充滿異國情調的中國裝飾藝術風格,并且從花朵、竹子、孔雀、窗格等圖案上尋找靈感。隨著東西方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的悠遠文明和飛速發展深深地吸引著西方設計師。在創意和設計上,他們越來越表現出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元素的敬意。正如約翰·加里阿諾所說,中國是他永不枯竭的靈感源泉。三年前,我來到中國,一路上充滿驚奇。我完全被那些傳統與現代、高科技和精致考究的結合所吸引。對我來說,這種在建設未來的同時尊重傳統的能力,古代和現代和諧對比,真是天堂!這也正是我希望通過我的服裝設計來表達的東西[3]。
新中國風的盛行是由文化吸引決定的,更是由市場決定的。隨著中國經濟的日漸崛起,巨大的消費品市場令人心動。近年來,中國國內消費以每年17%~18%的速度增長,超過GDP增速。預計中國國內消費市場的規模將在2015年超過日本,并在2020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公眾消費能力的不斷升級,正令中國從全球紡織服裝出口大國變身為最具增長潛力的服飾消費市場。基于對中國服裝市場前景的普遍看好,國際服裝業巨頭正在加速搶灘。而蘊涵中國元素的現代性設計,無疑最能引起中國消費者深層次的價值共鳴,新中國風的流行也就順理成章。
這類風格靈感主要來源于中國古代宮廷服裝或現代旗袍晚禮服,給人以雍容、華貴、神圣、莊嚴的服飾印象。常運用相當華美的素材(如金銀絲織物、錦緞、絲綢、貂毛等),精致的裝飾設計(如:盤扣、流穗、滾邊、刺繡等),富麗而張揚的色彩(如:金、銀、紫、紅等),來塑造濃厚的奢華效果。
如圖1,Jean Paul Gaultier設計的無肩改良型旗袍,極富光澤感的金黃色絲綢面料印上極具中國情調的墨菊圖案,搭配淡紅色的薄紗披肩,華麗中彌漫著復古氣息。圖2,Balenciaga設計師Nicolas Ghesquiere融合了寶塔肩與旗袍的設計,在蝴蝶蘭、一品紅、三色堇、金合歡的簇擁下,截取旗袍的立領、斜襟烘托了夸張而富建筑感的寶塔肩,呈現出艷麗的中式奢華。

圖1 Jean Paul Gaultier2004春夏Fig.1 Jean Paul Gaultier in Spring and Summer, 2004

圖2 Balenciaga 2008春夏Fig.2 Balenciaga in Spring and Summer, 2008
這類風格將東方精神與西式剪裁相結合,給人以含蓄、優雅、簡潔、實用的服飾印象。沒有太多復雜的設計,時常以簡潔的線條出現,但非常重視裝飾性、技術性強的局部處理手法。色彩以淺藍、淺紫、粉橙、白等為主,猶如中國水墨畫般清淡而富有魅力。
如圖3,華裔設計師Vivianne Tam設計的齊膝無袖連衣裙,彩繪的梅花圖案取材自中國國畫,簡潔而素雅。圖4,Prada將中式服裝里小立領、連袖、斜襟等元素相結合,塑造了自然、簡約的新中式風格。
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中國風呈現出更多后現代流行時尚的文化景觀。后現代藝術追求的是一種無目的性的、不可預料的和無法準確測定的抒情價值[4],它破壞了現代主義建立起來的審美標準,消除了“中心”,將設計的意義擴大到“多元”的范圍[5]。后現代設計有意無意地打破了傳統中國風的固定模式,將中華民族的典型樣式、線條、色彩、紋樣等當作一種符號、語匯,通過解構、折衷、諷喻和犬儒主義等后現代的設計手法,呈現出沖突性組合、凌亂斷裂感及逆轉性思考的特質,從而實現對現代功能性服飾千篇一律的抵御和反叛。

圖3 Vivianne Tam 2009春夏Fig.3 Vivianne Tam in Spring and Summer, 2009

圖4 Prada 2003春夏Fig.4 Prada in Spring and Summer, 2003
如圖5,Hussein Chalayan以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為靈感來源,采用后現代主義的解構手法,將中國民族服裝和黑色西裝扯解、分割,然后進行拼合、重構,極具顛覆性。前片和裙擺粗糙的毛邊、雜亂的線跡都暴露在外,看上去像未完成的半成品,展示了一種不完整的殘缺美。而圖6中,Jean Paul Gaultier2010秋冬后現代設計作品,內襯絲質中國風圖案的厚呢短大衣混搭旗袍裙,街頭時尚的霓虹綠絲襪配以磚紅色牛仔短靴,與非洲圖案的穆斯林款頭巾產生空間錯位。Jean Paul Gaultier以朋克式的激進手法,將多種民族服飾元素折衷、融合、拼湊,夸張而詼諧,古典與現代的時空交錯令人嘆為觀止。

圖5 Hussein Chalayan 2002秋冬Fig.5 Hussein Chalayan in Autumn and Winter, 2002

圖6 Jean Paul Gaultier 2010秋冬Fig.6 Jean Paul Gaultier in Autumn and Winter, 2010
西方時尚新中國風設計努力探尋新的設計視角和審美情趣,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風設計可以看出,其運用手法已非墨守成規。
西方時尚中國風設計在服裝造型與結構的表現手法上與設計風格相一致,且在技術上嘗試各種方法和形態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在造型設計上,華麗中國風多借用中式服裝的外觀形式,放棄其傳統工藝及功能性。近年來,晚清服飾、少數民族服飾,甚至中國傳統宮殿建筑外形成為主要靈感來源,如寶塔肩、旗袍領、斜襟、短襖等。簡約中國風多保持現代時裝的外形輪廓,然后借鑒中國造型元素加以局部改進。但擷取的造型元素往往并非直接來自中國文化,而是采取一種意象,一種對中國的遐思和幻化。后現代中國風多將中國傳統的服裝款式結構進行分解,組合出新的服裝結構,形成破碎或混雜的空間和形態。一件服裝作品很可能是多文化的組合與堆積,這正是后現代所強調的異質化、多元化和界線的解構等特性,它消除了種族、性別和時空的藩籬。
西方時尚新中國風設計強調賦予材料和色彩各種人文涵義和組合特性。
在素材的使用上,通常加上充滿中國風情的細節,如:中國織錦、莨綢、民間土布等,或在布料上繪有中國文字、山水畫、花鳥畫或龍鳳紋、中國卷草、牡丹、荷花和吉祥圖案等。作為中國意象,這些傳統素材通常根據設計風格被重新分解、萃取、拼貼。
在色彩設計上,華麗中國風多偏向中國傳統色系,如:中國紅、青花藍、琉璃黃、橘紅、紫、白等。常配以金、銀及豐富的閃光色,以強調豪華、高貴之感。簡約中國風常采用深灰藍、青花藍、淡綠、灰褐、白灰、黑等,以簡練的配色來表現服裝高雅的品位。后現代中國風常采用艷俗的色彩,且進行強對比,摒棄了同性調和、主調調和、對比調和、無彩色調和等基本原則,以造成一種顫動、戲謔、混亂的色彩視覺效果。
西方時尚新中國風設計注重裝飾的符號性與豐富性,各種裝飾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中國傳統的裝飾手法(如手工刺繡、盤扣、滾邊、手工印染、京劇臉譜、清代朝珠等),常被視為一種文化符號,作為時尚的點綴。華麗中國風常與層層疊疊的荷葉邊、鏤空、流蘇、羽毛、蕾絲花邊、金銀首飾等相搭配,較少采用拉鏈、金屬紐扣等具有現代機能感的處理方法。簡約中國風常通過中國結、玉佩、纓穗,素凈的花朵、花邊等裝飾來突出中國情調。后現代中國風則常常采用大雜燴式的手法,將中國符號混搭其他民族元素,給人以裝飾過剩的印象,在戲謔、詼諧、玩笑、歡愉和艷俗中創造了新的服裝藝術情景和設計語言。
從當下服裝流行文化現象觀察,自西方吹起的時尚新中國風,多以西方的視角對中國文化作出了想象性詮釋。時裝作品中的“中國”往往被減省為符號,傳統文化根源被轉變成流行時尚新奇的異國符碼而遭到膚淺的挪用。或許,一味責難其背后不照篇章、背離史實的思維模式有失偏頗。畢竟,西方時尚新中國風突破了傳統設計的云山霧罩,在不斷地顛覆與創造中演繹出了千變萬化的時尚景觀。
[1]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
[2]包銘新.歐洲紡織品和服裝的中國風[J].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87(1):91-97.
[3]陳東妮.2005時尚界東方元素再露面[N].新聞午報,2005-09-30(B4).
[4]馬克·第亞尼.非物質社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2.
[5]包銘新,曹喆.國外后現代服飾[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杜,2001:31.
New Chinese Wind of the Western Fashion
YU Wei-hua
(College of Fine Arts, 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ngshi 435003, China)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 "Chinese wind" is always an interesting topic. After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China fashion came back in the west fashion world. However, with the change of historical context, fashionable Chinese wind took on a new art landscape.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pop culture phenomenon of "Chinese wind" in western fashion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of "Chinese wind", and probes into the design style and expression technique of new Chinese wind in western fashion.
The west; Fashion; Design; New Chinese wind; Cultural exchange for east and west
TS941.12
A
1001-7003(2010)11-0032-04
2010-09-03
余衛華(1968- ),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歷史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