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軍,許 星
(1.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2.蘇州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黔東南荔波地區白褲瑤服飾藝術探析
廖 軍1,許 星2
(1.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2.蘇州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在對黔東南荔波地區白褲瑤的歷史沿革、生活方式和服飾藝術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其與眾不同的傳統服飾裝束和圖案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析。
黔東南;白褲瑤;服飾藝術
白褲瑤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認定為是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在貴州省黔東南荔波縣瑤山鄉的拉片村就居住著一支白褲瑤,他們依照祖先流傳下來的方式生活著,自己種植,紡織,制衣和裝飾,服飾的樣式和裝飾的形式別具一格,風格獨特。尤其是服裝上的刺繡和印染裝飾圖案,作為象征白褲瑤歷史文化的符號,既記錄了其祖先發展的歷程,又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精髓。
瑤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與苗族同源,歷史上曾被泛稱為“南蠻”。瑤族人普遍認為自己是蚩尤大帝的后裔,早在秦漢時期,瑤民就逐漸從長江中游的江漢地區向西南遷徙到湘江和沅江流域,曾被稱為“長沙蠻”“武陵蠻”。后來苗族和瑤族分支,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族系和服飾體系。唐宋時,瑤族被稱為“蠻徭”或“徭人”,主要生活在湖南和廣西東北部。據記載,明代時貴州境內已有瑤族居住。
一些學者研究認為,早在明代就有瑤族居住在荔波境內了,但當時,荔波應歸屬廣西慶遠府,《明史·廣西土司傳》[1]記有:“永樂二年……荔波縣民覃真保上言:‘縣至洪武至今,人民安業,惟八十二峒瑤民未隸編籍。今聞朝廷加恩撫綏,咸愿為民,無由自達,乞遣使招撫。’”到清代雍正十年,在政府“拔粵歸黔”時將原屬廣西的荔波、羅甸、望謨等地歸入貴州管轄,《清史稿·地理二十》[2]記:“(雍正)十年,改河池州荔波縣隸貴州都勻府。”使原來居住在此的瑤族民眾隸屬貴州。
每個民族都有許多支系,由古代的部落或部落聯盟延續而來。同為一個民族,在語言、稱謂及生活習俗上都會承襲本民族的傳統而產生一些共性,但又會因為其支系和所處的地域不同而出現差異并形成個性特征。瑤族與其他民族一樣,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其服飾在固守本民族文化生態的同時,也會受到途經之處服飾形式的影響而產生一些新的變化。瑤族支系頗多,白褲瑤是其中的一支,因其著白褲而得名。白褲瑤的生活方式和服飾藝術都很有特色。
白褲瑤居住在相毗鄰的廣西南丹縣和貴州荔波縣。瑤族不與其他民族雜居,在其周邊有少數的漢族、苗族、布依族和水族為鄰。
《禮記·王制》:“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貴州荔波縣瑤山鄉拉片村的瑤族,是一支被稱為“努格勞”的白褲瑤,這里的男子都穿著白色的大襠褲。在歷史上,白褲瑤人常年生活在大山深處,有著自然純樸的生活方式和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況。他們在山林中攀爬、奔跑,追趕著獵物,以狩獵獲取必要的食物。遷徙到瑤山后,生活逐漸穩定下來,開始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男人們打獵、耙田,而婦女們則種地、喂養牲畜、紡織、縫繡,同時還要操持家務……衣著服飾的制作和穿戴仍然沿襲著先民們自紡自織、自染自裁、自縫自繡的古老傳統。原生態的生活狀況自然純樸。
相對封閉的生活方式致使白褲瑤民們鮮與外界溝通,他們與相鄰居住的漢族、布依族、苗族和水族等民族也較少聯系,不相通婚,具有較為獨立的生活空間和生活習俗。白褲瑤的婦女自己種植棉花,還養蠶采絲。采收的棉花經手工紡成棉紗后,再織出50 cm左右寬的棉布。在白褲瑤的《送女歌》[3]里這樣唱道:“古有密樣(是瑤族古歌中種棉麻做衣裳的女神,筆者注)種棉麻,傳給后人做衣裳。后人繡花又織錦,留給世人巧梳裝……”《造天地歌》里也有“盤王起計種苧麻,種得苧麻兒孫績”的描述。
現在去拉片村,仍可看到一些婦女正在寨子里整理棉紗,以供織布之用。棉布織好后被染成黑色和藍色,以及膠漿染的有花紋的“瑤斑布”。白褲瑤制做膠漿染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宋代,瑤族的祖先就會做“瑤斑布”[4]。白褲瑤的女孩子從十多歲開始便和媽媽及寨子里的姐姐阿姨們一起做膠漿染布,她們采集當地的一種黏膏樹膠,和牛油混合后熬制成黏稠的膠狀物,再用銅片刀蘸上膠汁畫在白色的家織棉布上,所繪的紋樣以幾何形式為主,輔以植物和動物紋,紋樣以對稱居多,工整而精細。待膠汁冷凝后,再將布料放在藍靛染料里染色,還要進行后處理,清洗晾曬,經過染整的布料才用來做衣服。
少數民族服飾的色彩大多較為豐富,白褲瑤族的服飾也不例外。雖然“白褲瑤”以男子穿著白色大襠褲而得名,但服飾上的刺繡卻紋樣豐富,色彩鮮艷,充分表現出當地民眾的心智與聰慧。
拉片村白褲瑤的服飾有著獨特的樣式和美感,男子所穿日常服裝的基本色彩是上黑下白,上衣是黑色家織棉布做成的對襟短衣,藍色布鑲寬邊,側擺開衩,無扣,穿著時疊襟后用繡花腰帶系結,領口、袖口和下擺等處都繡有美麗的花紋。下穿白色布做成的大襠褲,外觀呈三角形,拼有大襠,褲長及膝,兩褲腿口各有一小片布鎖口,兩褲腿外側各繡有五條長短不一的縱向紅色紋樣。雙腿系白色布做成的綁腿,再以繡有花紋的帶子捆綁(圖1、圖2)。

圖1 白褲瑤男子服裝(筆者拍攝)Fig.1 Men's Costume of Baiku Yao Nationality(Photographed by the Writers)

圖2 白褲瑤男褲及結構示意(筆者繪制)Fig.2 Men's Pants and the Resolving Drawing of Baiku Yao Nationality (Drawn by the Writers)
女子穿著的日常服飾造型獨特,清李文琰修《慶遠府志》卷十《雜類志·瑣言》[5]記載:南丹、荔波一帶的瑤族婦女“不獨衣裳不相連,而前胸后背,左右兩袖,俱各異體,著時方以鈕子聯之,真異服也!”衣服的基本色彩是上黑下藍,夏天穿著的上衣稱為“背牌”或“掛衣”,前后各一片,前片為純黑色棉布做成,基本無裝飾,而后片是掛衣的重點。用藍色棉布做成,在蠟染上復加彩線刺繡,肩部和兩側腋下還鑲嵌寬邊,用彩繡腰帶系結。裙子為及膝的百褶裙,藍色棉布,紅色緣邊,中間蠟染黑色的條狀花紋。裙面用樹汁畫染成三組環形圖案,裙邊用紅色無紡蠶絲片鑲邊。前面的腰間有一塊長方形的藍邊黑布,既美觀又可用以遮擋百褶裙的接縫。雙腿以黑色棉布纏裹,再以繡花帶子綁定。冬天她們上穿黑色長袖衣,或在“掛衣”內穿一件長袖套頭衣(圖3、圖4)。

圖3 白褲瑤女子服飾(筆者拍攝)Fig.3 Women's Costume of Baiku Yao Nationality(Photographed by the Writers)

圖4 白褲瑤女子掛衣結構示意(筆者繪制)Fig.4 Women's Vest and the Resolving Drawing of Baiku Yao Nationality (Drawn by the Writers)
在拉片村白褲瑤的傳統習俗中有“包頭禁發”的形式,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義》[6]記載,此與槃瓠由犬變人的過程中毛發未全部脫盡的故事有關,以布裹頭的習俗一直留傳至今。通常當男女成年時便不剪發了,已婚婦女將頭發盤成發髻,用黑色的包頭布包束發髻,再用白色的帶子固定。男子要用白布頭巾包住頭發,旋成一束從腦后盤至額前固定。現在已有不少男青年將頭發剪短便于梳理。
瑤族祖先有跣足不履的習俗。唐魏徵:“……雜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其男子但著白布裈衫,更無巾袴;其女子青布衫,斑布裙,通無鞋屩[7]。”
清道光《慶遠府志》就記有:“瑤人素不著履,其足皮皺厚,行于棱石叢棘中,一無所損。”自清以后,開始著草編之鞋,所以清人亦有“瑤人居于瑤山,男女皆蓄發,男青短衣、白袴草履;女花衣花裙,短齊膝”的記載。
據瑤族民眾自己稱,白褲瑤的服裝樣式自唐宋之時即為此型,經元明清至今已有千年之余。他們不會輕易地改變服飾紋樣,因為服飾及紋飾記錄了瑤族的歷史,是民族的象征。若是隨意改變服裝的樣式,會被認為是對族系的背叛。
拉片村的白褲瑤,服飾圖案的題材來源于自然,來自于生活。人們從生活中汲取無盡的養料,花鳥草蟲、走獸飛禽、山川河流、星辰日月,甚至神話傳說故事都可以用作圖案的素材。
他們在這些素材的基礎上再進行抽象、簡化處理,形成方形布局的適合紋樣和帶狀二方連續紋樣,樣式獨特,常見的圖案有山川河流、雞、馬、蜘蛛、鳥、魚和花草等。除了自然紋樣和動植物紋樣包,還包括各種幾何紋樣(圖5)。

圖5 白褲瑤服飾圖案(筆者拍攝)Fig.5 Costume Patterns of Baiku Yao Nationality(Photographed by the Writers)
白褲瑤的服飾圖案表達了生活中本質的、生動的各類形象,并賦予其幻想和理想化的特征。白褲瑤族服飾上的圖案豐富多樣,一方面保持著祖先留下來的樣式,這些樣式一般不能隨意變更,如在貴州荔波和廣西南丹的白褲瑤服飾上的“瑤王印”“手指血印”等圖案,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大致相同,色彩的組合也很相似;另一方面,也會出現一些新的應景紋樣。
在瑤族有許多口耳相傳的古歌和神話故事,如對盤(槃)瓠(龍犬)的崇拜,瑤王大印和蜘蛛救瑤民并教瑤民織布縫衣的傳說等。這些內容都被瑤族民眾巧妙地印或繡在衣服上,作為獨特的印記,告示后人代代不忘。
瑤王大印和蜘蛛圖騰的傳說在白褲瑤族流傳已久,相傳瑤族的先民原先居住在長江流域以南,原屬苗族支系。隋唐時期,瑤王率領瑤族子民從“苗眾”分離出來,在長江中下游繁衍生息,狩獵耕種。當時的皇帝贊賞瑤王的功績,賜予他一枚方形印章,免除瑤族的徭役,命天下人們要以此為印信,所以瑤族又被稱作“莫役”。由于大印是瑤王權力的憑據,外族的一個土司一直想占有瑤王的印信,便設法讓自己的兒子騙取了瑤王的信任,并娶瑤王的女兒為妻,伺機偷走了瑤王的印信交給了土司。持印的土司派兵掠奪瑤族的土地,而失去大印的瑤王已無法指揮抗擊,只能帶領身邊的族人逃進深山。為了使瑤族后代牢牢記住這個慘痛的教訓,瑤王讓白褲瑤的女人將印章的圖案繡在上衣的背后,以時時提醒族人。如圖6所示,瑤王大印的形式為方形構圖,多在染有細密黑色花紋的布上,用大紅、橙色和黑色的線繡以印紋,在下擺和底邊等處還繡有二方連續的米字形蜘蛛紋樣。在荔波縣拉片村和廣西南丹縣的白褲瑤中,瑤王大印圖案的基本造型都比較相似,是依據傳統形式繡制的,只是在細節上有著不同的變化。在民間收藏的記錄瑤族歷史的《評皇券牒》[8]啟用的印模式樣里,方形的瑤王大印是最常用的一種。

圖6 白褲瑤女子掛衣上的刺繡紋樣——瑤王大印示意(筆者根據掛衣實物繪制)Fig.6 Embroidery Pattern on the Women's Vest of Baiku Yao Nationality: the Of fi cial Seal of the King of the Yao Nationality(Drawn from a Real Object by the Writers)
土司盜印還引出了蜘蛛相救的故事,說的是土司盜印使得瑤族民眾逃到瑤山,為了逃避追兵,他們躲進了山洞,可奇怪的是,馬上就有大群的蜘蛛織滿了蜘蛛網,將洞口嚴嚴實實地遮住而瞞過了追兵,使瑤族人化險為夷。在白褲瑤族還有蜘蛛教瑤族人織布縫衣的傳說,相傳白褲瑤族的祖先原本是以樹葉和獸皮為衣,當他們遷徙到寒冷的山林地區后,他們的衣著抵御不了嚴冬的寒冷,后來有蜘蛛教白褲瑤的女子紡紗織布,做成衣服御寒保暖。于是瑤族人就將蜘蛛作為保護神或圖騰來崇拜,在日常生活中不傷害蜘蛛,并在衣服上繡出蜘蛛的圖案,世代流傳,永遠不忘。
在流傳于民間記錄瑤族族譜和先民遷徙的《評皇券牒》《瑤人榜文》《祖途來歷》等文獻中,還常記有槃瓠的故事。雖然故事內容離奇,但卻反映出瑤族先民對自己祖先的崇敬之意和圖騰崇拜的心理。大意是,在混沌年間,評皇出世,得一身長三尺、毛色斑斕的龍犬名槃瓠。一日,槃瓠領旨跨海遠征,為國立功,被招為附馬,數年后生六男六女,評皇喜而封槃瓠為始祖盤王,其子女為王瑤子孫。關槃瓠的傳說:瑤族信奉犬崇拜,以槃瓠為圖騰。
早在漢代,司馬遷《史記》卷69蘇秦傳就記有:“今朗州、楚、黔中郡……皆盤(同槃,后同)瓠后也。”瑤族的刺繡多采用五色,白褲瑤多在白布、藍布或黑布上繡紅、橙、黃等色,以示他們是盤瓠的后裔。后漢書:“盤瓠諸子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隋書·地理志》,瑤人“承盤瓢之后,故服章多用斑布為飾”。晉干寶曰:“赤髀橫裙,盤瓠子孫是也。盤瓠毛五彩,故今瑤姎徒衣服斑斕。”
在貴州荔波的白褲瑤與廣西南丹的白褲瑤,男子白色褲子的褲腳口兩側繡有色彩艷麗的五指圖案,據傳說是瑤王血戰土司時,在白色棉布的底邊處留下的血手印。瑤族后人為了紀念瑤王,便在褲側以紅色絲線縱向繡出五條長短不一的條紋,代表五指。五指下部繡有處理成幾何形式的飛禽或走獸的圖案,寓意著白褲瑤是尚獵的民族(圖7)。

圖7 白褲瑤男子褲管上刺繡的五指圖案(筆者拍攝)Fig.7 Embroidery Pattern on the Pant Legs for Men of Baiku Yao Nationality: Five Fingers (Photographed by the Writers)
白褲瑤的服飾多采用鑲邊、刺繡和蠟染工藝,刺繡的方法主要以平繡、十字繡和鋪繡為主。婦女們挑花刺繡時,先用繡線在布面上打底,然后用對角交叉針、對角平針、放射狀散針和橫向平針等縫繡。褲腳邊處往往是先繡滿橫向平針后,再在其上加繡交叉米字形長針,圖案醒目,色彩艷麗。
白褲瑤服飾上的刺繡和挑花圖案多用紅、橙、黃、綠、黑和白色絲線,縫繡在上衣的背部、衣襟、底邊、裙邊和褲腳口等處,由于繡出的圖案大多比較密實,因此除了美觀之外,還具有加固衣角褲邊的作用。
貴州荔波縣白褲瑤的服飾具有歷史悠久、藝術特色鮮明,造型美觀、色彩醒目、手工精湛等特點。服裝和飾物中的圖案亦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其中蘊含著白褲瑤民紀念先祖、崇敬瑤王、渴望生活幸福美滿的愿望。尤其是服裝的款式和部分具有歷史印記的圖案,歷經千年傳承至今,其內容和樣式較為完整地保留著原先的形態,實為不易,不但為今天能深入了解和認知白褲瑤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而且也為繁榮服飾藝術、弘揚民族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1](清)張廷玉.明史·廣西土司傳(全28冊)[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
[2](民國)趙爾巽.清史稿(全48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藍懷昌,李榮貞.瑤族歌堂詩述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42.
[4](南宋) 周去非.嶺外代答[M].廣東:嶺南蕓林仙館,清光緒8年(1882).
[5](清)李文琰.慶遠府志(卷十)[M].故宮藏,乾隆十九年(1754).
[6](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校釋[M].吳樹平,校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7](唐)魏徵.隋書·地理志(卷三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2008.
[8]黃鈺.瑤族《評皇券牒》初探[G]//喬健,謝劍,胡起望.瑤族研究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Study on the Costume Art of Baiku Yao Nationality in Libo Area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LIAO Jun1, XU Xing2
(1.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215021, China; 2.College of Art,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Based on a field research on the Baiku Yao Nationality in Libo Area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in terms of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ife style and cloth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orough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Baiku Yao's traditional costumes and ornaments and patterns which help to make itself distinct from other peoples.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Baiku Yao Nationality; Costume art
TS941.11;J522.8
A
1001-7003(2010)11-0039-04
2010-09-19
廖軍(1957― ),男,教授,博導,主要從事藝術設計及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