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美文
我對送戲下鄉的感受
■許美文
近些年,藝術院團送戲下鄉,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生活的一道靚麗風景。專業演員面向基層演出,既增加了舞臺實踐,又激活了農村演出市場。在戲曲滑坡的今天,這無疑是一條拯救劇種、鍛煉演員的極好途徑。
作為興化市唯一的專業文藝團體,根據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我們興化市淮劇團承擔了興化全市34個鄉鎮數百個行政村送戲下鄉的演出任務。長期以來,我們始終堅持扎根基層、面向農村,為廣大老百姓演出。多年來,我們劇團懷著對農民的深厚感情,為他們送去許許多多優秀的作品,以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配合送戲下鄉演出活動,更好地服務農村,我團先后精心組織編排了一批符合時代精神、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優秀劇目,如大型傳統戲《春草闖堂》、《秦香蓮》、《牙痕記》等經典劇目。同時,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宣傳主題,以建設新農村、創建和諧社會作為最基本的典型事例,新創作了一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體現近現代生活題材的小戲、小品等綜藝節目,如系列小戲《鄭板橋》、小品《和諧小曲》等,并組織了陣容強大的演出隊伍,從不間斷地把我們的優秀作品送到每個鄉鎮、村莊,送到老百姓面前,讓農民在自家門前就能看到他們喜歡的文藝節目,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方便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從而密切了黨群關系,在黨和政府與群眾之間起到了一個橋梁紐帶作用,同時也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歡迎。
農民需要看戲,看戲是他們生活的一種樂趣。同樣,戲曲也需要農村這個廣闊的舞臺,來不斷拓展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近幾年來,我們劇團送戲下鄉,每到一個鄉鎮、村莊,都受到當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和各級黨委政府的熱情接待。水鄉興化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業人口眾多,尤其是邊遠地區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相對缺乏,鄉親們聽說市淮劇團要來演出,都興奮不已,有的甚至幾天前就放好了凳子。他們在觀看我們的演出時,有時鼓掌叫好,有時開懷大笑,有時也會隨著劇情的發展流下淚水。演出氣氛非常熱烈,二、三千人的場面是習以為常。盡管有時演出條件非常艱苦,頂風冒雨是常有的事,但是我們劇
四.藝術風格的把握
深圳作為一座新生的當代都市,她具備典型的時代特征,她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一個具有符號意義的城市。深圳三部曲講述了發生在這座城市里不同的三個故事,這三部影片,人物命運的大起大落、人物關系的演繹變化、故事情節的起伏跌宕的本身,已經具備了強大的沖擊力,所以,在表現形式上,藝術真實成為第一性的,我們既不刻意頌揚什么,也不刻意批判什么;既不褒也不貶,總之,不作評判,而是真實地反映一種生存狀態。我們所追求的就是采用必要的藝術手段來體現這個真實。那種常見的雕琢遲緩加深沉的表現形式與時代相差甚遠,自然令人生厭,也是本片的大忌!簡言之,深圳三部曲是明快的、向上的、充滿生存活力的。陽光雖然燦爛,但絕不是晴空萬里。一切都是有限的,各篇或多或少流露出一種詼諧與俏皮。這就是現實,就是生活的本色。今天的世界豐富多彩:明快、斑斕、動感……這就是深圳三部曲的主體風格!團演出人員從不叫苦叫累,更不會降低演出質量。在炎熱的夏天,縱然揮汗如雨,他們也從不退縮;在寒冬臘月,演出綜藝晚會,演員們穿著十分單薄的衣服,凍得直打寒顫,但是到了舞臺上,仍然以飽滿的情感,認真演出,老百姓無不為之感動。農民朋友開心滿足的笑臉,就是對演員們辛勤勞動的最好褒獎。
在長期的送戲下鄉演出活動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農民需要先進文化的引領和滋養,需要健康文明、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多年的送戲下鄉,使我真正認識了農村,了解了農民。一個演員只有用情去演戲,用心去送戲,才能與農民形成心靈上的溝通、情感上的交融,才能真正服務農村、服務農民。送戲下鄉給了我更多的感悟。主要感受有三:
一.以滿腔熱情唱戲。有的演員認為,農村比較落后,農民是外行,戲唱得好與丑一個樣,對于錯一個樣。我認為,這不但是對農民觀眾的歧視,也是對藝術本身的玷污。觀眾無貴賤,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觀眾,對所有觀眾的尊重,也是對戲曲本體的尊重。可以說,如果沒有農民這個龐大的觀眾群,我們的地方戲曲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發展。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相對落后是事實,但農村不是文化的荒漠。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黨中央國務院“三農”惠民政策的實施,農民收入不斷增加,他們的綜合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價值觀念、精神需求都在不斷進步。尊重農民、尊重藝術,是一個文藝工作者應有的職業道德。我每次下鄉演出,都將其當作是對自己舞臺實踐的一次檢閱和考試。該畫的妝容一定畫,該穿的戲服一定穿,該走的程式一個也不少。有一次去安豐革命老區演出,由于突降大雪,天氣十分寒冷,觀眾不是太多,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對大家說,天冷人少,大家可以將就一點,我們的回答是,哪怕只有一名觀眾,我們也要把最好的節目奉獻給老區的鄉親們。演出結束后,當地群眾高興地說:“你們的演出太精彩了,我們今天總算看到了一場正規大戲?!痹陂L期的送戲下鄉活動中,我始終不渝的堅持以情換情,以誠換誠,把下鄉演出當作參賽,把普通觀眾當作評委,我既能堅持演出質量,堅守一個專業演員的基本藝術素養,又能因陋就簡,體諒農民的接待難處,從而得到了廣大農民朋友的一致好評。
二.用精湛技藝演戲。戲曲演員都具備一定的舞臺基本功,有的甚至是絕活。少數人認為,演員的拿手戲只在比賽沖獎中運用才有價值,而送戲下鄉不必勞心費力力,自討苦吃。而我一直告誡自己,把最好的作品呈現舞臺,用最佳的技藝給觀眾,是一個演員的藝術底線。每次下鄉演出,我從不挑選角色,劇團分配什么我演什么,觀眾點看什么唱什么,即使話筒不響,也要把腔唱圓;即使臺板不平,也要把戲做足。露天舞臺演好宮廷大戲,原野田頭唱出戲曲神韻。有一次送戲到農村,我演淮劇《李三娘》中的劉智遠,由于地方不平,在活動舞臺上完成規定的戲曲程式動作有一定的難度和危險,為了對觀眾負責,我婉拒了同事們的關心和勸阻,該打的飛腳一個不少,該走的旋子一下不落,臺上精彩,臺下喝彩,我自覺無愧于演員稱號,我享受一個演員的幸福。有人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而對藝術而言,刀刃刀背都需鋼,刀背無鋼而斷,何談有鋼刀刃?
三.帶一顆丹心送戲。用心唱戲,是對一個演員的舞臺要求,而用心愛戲、用心愛觀眾則是對一個演員在舞臺之外的更高要求。每次下鄉演出,只要農民需要,無論在庭院、在村口,我們都盡力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愛聽,我就唱;他們愛看,我就演。視觀眾為父母,與農民心貼心。幾年來,我們送戲下鄉的足跡遍布了興化的每個村落,我的觀眾朋友遍布水鄉千家萬戶,我從他們身上汲取了生活的養分,悟出了歲月的真諦,他們從我身上理解了演員,愛好上戲曲。送戲下鄉、送誠下鄉、送心下鄉,成了我去基層演出的自覺追求。一個演員只有用情去演戲,用心去送戲,才能真正與農民形成心靈上的溝通、情感上的交融,才能真正服務農村、服務農民。
送戲下鄉文化惠民工程,極大的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讓廣大農民在娛樂中受到了教育,在參與中享受了公共文化的發展成果,推動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進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農民群眾的審美欣賞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對于我們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激勵,我們要更加努力地創新進取,不斷豐富送戲下鄉的內容和形式,把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發生在他們周圍的感人事跡,以及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奉獻給他們,這才是一個無愧于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的使命之所在。
戲下鄉無止盡,我將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