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敏瑩
傳統戲《尋兒記》是我們錫劇的經典劇目,我很有幸在其中扮演了孫淑林這一人物。舞臺上的孫淑林在一連串曲折跌宕的經歷后,失兒的真切悲痛在演唱和表演間向現場觀眾傳達得淋漓盡致,蕩氣回腸的人物情感表現感染了現場所有的觀眾。
孫淑林是我鐘愛的一個角色,通過對傳統戲《尋兒記》中孫淑林一角的飾演,使我領悟到戲曲舞臺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刻含義。
戲曲表演的主要特征,是演員在舞臺上扮演角色,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等部門都是圍繞著演員在舞臺上塑造人物來進行的。因此,演員是戲曲諸因素在舞臺上的直接體現者,一個戲演出質量的高低,與演員創造角色塑造人物的質量成正比。
人物在劇本中是靜態的形象,它的存在要靠閱讀者的審美再創造才能確立,但一經演員登臺表演,便變成活生生的可見性的形象。可見人物塑造在戲曲中是至關重要和不可替代的。要創造好角色,成功塑造舞臺形象,我也有幾點粗淺的見解:
演戲,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的性格。要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首先得從劇本提供的形象中去研究和琢磨。就拿我飾演的《尋兒記》中孫淑林這一角色來說,這是一個有著18年年齡跨度的角色,表演這樣的人物,首先要把握的就是人物的心理節奏,從一個中年婦女跨度到老人,也就是從青衣到老旦的變化,形象的變化、動作的變化、聲音的變化都必須有一個跨度,在表演的手法上,特別是在念白唱腔的語氣語調中,都要給觀眾留下歷盡艱難、倍感辛酸的滄桑感,把觀眾的心態也牢牢抓在主要人物的此情此景中,產生共鳴。為此,我經常到生活中尋找一些老年人的縮影,注意他們的言行舉止,多研究這些人的性格特征,從中尋找塑造人物的依據。
做演員要力求塑造“各種各樣”的角色,就必須在把握住人物基調的基礎上,重視創造能深刻體現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動作,規定情景下的特定人物關系,表達的淋漓盡致。孫淑林——出生是書香門第,單從行當來分,前面無疑是青衣的表演,那就得從“穩”字上下功夫,表現的人物個性也是儒雅端莊的;直至相公被抓、兒子失散這幾個沉重打擊之后,才運用了一連串的大幅度動作,產生撕心裂肺、幾欲瘋狂的舉動,把人物以及觀眾的心情一下子推入最低谷。演出的時候,由于比較準確地把握了人物基調,演起來心中有底,觀眾就承認了這個角色,也體現了劇本的原意。
舞臺形象是通過演員對于人物的感情體驗而創造出來的。舞臺表演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感情體驗是對人物種種心理的體驗,這是演員創造角色的關鍵。老藝人常說:“心得身不得不行,身得心不得也不行”,指的就是必須身心一致、內外統一,才能演什么像什么,舞臺表演才能恰到好處?!秾河洝分?,18年后的孫淑林儼然是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從她的唱詞中就說明了她18年尋兒的艱辛與痛苦,還甘愿賣身為奴尋訪親兒,這就跟后面兒不認母的情景形成一個對比,讓觀眾痛恨為子的不孝,同情為母的悲慘。因此我把塑造人物的重點放在內心活動上,多次運用激昂與低沉并用的唱腔,淋漓盡致描繪她的滿腹辛酸,與最后的一腔悲憤形成鮮明的對比,顯得感人至深。所以,演員的感情體驗是十分重要的。
長期的舞臺實踐告訴我,只有在積累生活體驗、具備深厚文化修養的基礎上,對劇本進行具體分析,仔細揣摩,才能塑造出個性鮮明、內涵豐富的人物形象來。